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成功完成辽宁省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更换术
2021年2月5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由孙英贤主任、陈艳丽副主任医师、庞雪峰副主任医师,成功为一位电池耗竭的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患者,完成辽宁省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更换术。
病史介绍:
术前胸片
术前确认:
根据EPIC,术前心电图提示患者无需起搏及CRT治疗。胸片提示3401除颤导线位置无明显变化,但机壳位置偏下。因原脉冲发生器已处于EOL状态,无法释放小能量电击测试阻抗,考虑术中DFT测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平卧位,透视采集原除颤导线与机壳位置,显示除颤导线位置良好,因心尖部心影位于机壳中间位置(术前胸片右图),为了获得更好的除颤效果以及避免膈肌干扰,需调整机壳位置,所以在体表标定新的囊袋位置。
常规碘伏消毒左肩及腋下,胸前,铺无菌巾,用电刀于左侧腋中线原切口区域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至深筋膜层。取出原脉冲发生器,破坏原囊袋,根据术前影像及体表标定位置,在原囊袋上方扩充囊袋至合适位置,将原囊袋部分缝合,避免形成空腔,以免发生感染及空气进入影响除颤效果。
DFT测试
专家简介
孙英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中华心电生理和起搏学分会常委、中国心律学会常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心律失常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前期专项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专长:主要为介入心脏病学及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共完成心脏介入手术5000余例。是预激综合征心外膜旁路的发现者,并提出相应的介入手术方法。组织完成我国农村地区最大规模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及干预研究。
庞雪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博士,副主任医师。1998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英文医学专业留校,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学会心电生理学组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沈阳市医学会心电学会委员兼秘书,辽宁省介入器械资质审核专家组成员。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心脏临床治疗及介入治疗工作。
熟悉心血管常见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的药物治疗。
从事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十四年。于北京安贞医院进修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于北医大人民医院进修起搏器并发症处理,临床介入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心力衰竭介入治疗。
陈艳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心血管信息化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沈阳市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循环睡眠专业学组委员。尤其擅长心律失常及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心血管常见病及疑难重症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