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系列 -47|孩子被欺负
最近,孩子放学回家,总说有谁欺负了自己,或说了脏话。可在我看来,都是小事来着,该如何引导孩子去分辨什么是小事不必汇报,什么是需要汇报。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大人眼里的小事,往往会是孩子心里的大事。倘若不是大事,亦或说,自己处理得了,孩子一般不会与大人交流。所以,在引导孩子去分辨大小事之前,我觉得,身为成人,我们要把自己活成用孩子的视角,而非成人的眼光来去看孩子问题。不然,我们的大人眼睛,所看到或作出的判断,极有可能会是给了孩子以伤害。一个孩子,能将学校大小事儿,都与自己诉说,至少说明一点,孩子的心里,自己是可信任可交流的对象,是能给孩子安抚与支持的长辈。
其次,父母要当儿童的合格倾听者。倾听,在育儿理论里头,很多人都会说,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倾听的重要性,可在现实生活里头,真正能够做到倾听的,并不多。这大概就是儿童关注的内容,交流的东西,太过于芝麻的了。不要小瞧孩子眼里心里嘴里的芝麻小事,越是芝麻的小事儿,越能拉开儿童教育的差距。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融洽与否,就是在无数的日夜里头,一点点融筑而成的。对于孩子而言,倘若,每一次自己看着重要,但却在父母那得到不重要的回应时,自己的内心深处,极有可能会是有失落,有委屈,时日久长,那颗开畅的心门,只怕会是对父母有所关闭的了。
就儿童学校的事儿来说,当孩子告诉我们说“学校有谁拉了我的衣服,我很不舒服”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不该是“就这点小事?”。相反,我们是及时站在儿童角度去看问题——哦,我家孩子遇见了事儿,她在表达。事件的遭遇者,不是我们,而是孩子,那我们自己的感受,必然是无从取代儿童的感受。也因此,当孩子告诉我们说自己很不舒服的时候,就是在向父母传达某种信息,如,同学这样做,我很不舒服,我没法忍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等等。人往往会是这般的样子,话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话语背后的深意,而这,我们要去试着读出来。
那父母就可以是试着与孩子继续深入交流,与衣服被拉有关的话题,“衣服被拉,确实是很烦人的事儿”,或,“我知道了你的心情,请问需要妈妈帮你什么么?”。有的时候,孩子只是想着与自己亲近的人,交流自己在校的生活,愉悦的,不快乐的。他们并不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时,父母的接纳与理解,便是最好的拥抱与抚慰,这能帮助孩子在自己心的深处,长出力量来。交流完毕,转了身,孩子极有可能会是就懂该怎么做的了,她会说,“不用妈妈帮忙,说出来,就好了”。
倘若孩子不知怎么处理这类问题,需要父母支招,那不妨趁机告诉孩子说,宝贝,你可尝试与同学解释说,对不起,你拉我衣服,我很不舒服,请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好不好。一般而言,不生气不发飙的表达,对方听取的可能性要大一些,不然极有可能会是惹得同学逆反,自己越不舒服,越不让拉,对方就越拉自己的衣服。而这,父母若是不说,孩子年幼,多半不会懂得。沟通技巧的学习与把握,不必等候孩子年长再独自去摸索。身为父母,我们完全可以是在恰当的时机,点拨孩子一二。
再便是,儿童年幼,自控力不强,易受他人影响,那自然地,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择其善者而习之,结交良好之友,远离粗俗之人,这具体来说即是,看见学校同学言行举止过于粗暴,说脏话,动不动就动手推人等,我们就要有所远离。人不是必须要与班上所有同学都结交,并和睦相处的。值得注意的是,远离是自保。孩子年幼,身为父母,我们不能想着自家孩子能够智慧应对别人的粗暴,而不受伤。与此同时,对此类人,我们尽可能不作评论。因,评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是被对方所知,惹得对方不痛快,乃至于采取各种措施来报复自己。
至于,闻见别家孩子说脏话,模仿低俗内容等,告诉孩子,我们自己不跟随,就够了。就在学校,默默地静静地做自己的事儿。既不责备对方,也不谩骂他人。我们安心走自己的路,允许对方做他们自己的事。人有喜恶选择的自由。倘若对方在自己身边说这脏话,自己很不喜欢,不妨直说,抱歉,你这样,惹了我,我很难受,请远一点。谢谢。所有这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简单的小事,可在儿童那,却极有可能会是棘手的大难题。
儿童在家学到一种人际交往模式,去了学校,极有可能会是生发心灵冲突。这具体来说即是,当我们不小心碰撞了他人之后,我们家庭的应对习惯是对对方说对不起。可,学校是一个社会,不一样的儿童,往往会是有着不一样的应对方式,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与儿童所处家庭环境,有所不同。那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学会人际交往中的这么一课,即,我们怎么对别人,我们自己的事儿。但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无权干涉,远离会伤害自己的群体,必要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学习法律,培养法律思维,依照法律法规处理问题。
对于低龄儿童来说这般的话题,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那我们就要竭尽所能地将话题给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如在得知同学拉了自己衣服却不说对不起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不该是批判与讨厌,我们自己要去包容,并有所理解,心生慈悲。即,那孩子还没有学会礼貌礼节,对于没有学会某种东西的孩子,我们没有理由给予批判。不批判就是对对方的最大慈悲,亦是给予自家儿童,最好的环境熏陶与榜样力量。余下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也许,对方还没有学会这种表达方式,每个人学会同一东西的时间,可能会是不一样。
说明:
1、公号文章,欢迎分享至微信圈与微信群,但不可挪作商用;
2、公号图片,除却特别注明出处,余者皆为安水如所摄;
3、育儿咨询前,请先阅读相关注意事项,以避纠纷;
4、读文时,切勿拘泥于字面意思,如有误读、错读、曲解文意、个人思想投射等,与我无关,只因,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
5、平台一切文章与观点,仅供参考,并非绝对的正确,在这人世间,人的观点,怕是没有绝对的正确;
6、如有疑惑,请微信联系我(1342474111),如有纠纷,最终法律解释权归属于“茉域茗香”微信公众平台(平台之前有说)。
最后,感恩,祝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