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尾款怪象”寒了工友的心
农民工被欠薪的事情,每到年关都偶有发生。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农民工欠薪案件多发的建筑领域,常会出现一种尾款拖欠现象,即在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农民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工钱,但工程项目一旦进入尾声或竣工,他们想要领到尾款,却会遇到老板各种拖延或“挤牙膏”式发放,最终引发欠薪案件。
坦率地说,“尾款怪象”主要是项目层层转包、垫资施工这一工程建设领域的顽疾在作妖。正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支付方对欠款怠工都有所顾忌,可是工程一旦临近结束,一些人的“敢奈我何”的心态就会原形毕露,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将欠薪展现得赤裸裸,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矛盾。
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各地对欠薪的严厉打击,欠薪问题已有极大改观,群体讨薪事件也较为鲜见。为了治理欠薪,早在2016年,国办就专门印发《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为避免挪用资金,建设单位要将农民工工资单独打进总承包商开设的银行专户,严格执行工程款与工资款分开。2020年5月1日施行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也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总承包单位依法订立书面工程施工合同后,应当约定工程款计量周期、工程款进度结算办法以及人工费用拨付周期,并按照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要求约定人工费用。其中特别强调“人工费用拨付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近几年,工程在施工期间农民工大多都能顺利拿到工钱,这和中央及地方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应给予肯定。但“尾款现象”则提醒我们,“拖欠农民工工资”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事实上,不同于企业员工,建筑工地上的务工人员多依附于包工头,以口头约定或契约建立雇佣关系,在薪水问题上没有多少话语权,加之工程分包制,加大了农民工薪水发放的不确定性,多一层分包,则欠薪风险就增加一层。
农民工讨薪与底层承包商厚道与否有直接关系,有些时候他们是有钱不给,宁可拖欠农民工工资,也不能亏了自己,故意欠薪这种情况不能姑息。普遍的情况是,底层承包商也可能是被拖欠的对象,在建筑工程层层分包的语境下,资金链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把压力和风险向下传导,从而引发欠薪事件。
根治尾款欠薪痼疾,不能“头疼医头”,须依法加强源头治理,督促建设单位对农民工工资与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分账拨付,切实做到“谁用工谁治理,谁主管谁负责”,加强对总承包商的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对尾款欠薪的监管也应下足绣花功夫,做好精细化管理。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所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没有他们也就没有现在美丽的城市,他们通过艰辛的劳动获得相对微薄的收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干活拿钱,天经地义。辛苦一整年的农民工理应获得全社会更多的温暖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