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山之高,乃先人之堆积”,意为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坚持,力在专注;“道山之深,乃贤士之探掘”,意味学习不要浮于表面,要向纵深处钻研、思考、开掘。有人说,得志的时候读孔子,失意的时候读老子。没有人永远得志,也少有人永远失意,更多的时候人是徘徊于得志与失意之间的,所以两者我都喜欢。老子说,道,无法用明白的语言来表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触之不及,恍恍惚惚,似有若无,生于天地万物之先,流动于众生万事之中,潜藏于生命体验的细微深远处,博大无边,循环往复,周游不止,变化不定。我的理解是大道是自然万物由生而死,由死而生,或生长中有衰亡,衰亡中有生长的那些看不见的规律,小道是可以感受可以体悟可以理解的一些道理,广义的甚至可以包含生活中的一些规则。科学说,若干元素巧妙结合而为人;空间说,一切社会关系合成了人;时间说,对往日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对将来的希望融合于人;行动说,人是用想像力适应自然,创造文化,改变世界的生物;还有人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把握“人”和“道”的关系往往决定一个人的认识疆域,人要“知”道,“顺”道,“开”道,才能轻松自在地畅行于人生之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听了“道”,努力去实行的人是上士;时而记得时而忘掉的人是中士;哈哈大笑的人是下士,不被下士嘲笑的“道”,不足以成其“道”。所以,当我们以傲慢的心理对待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道”时,就成了远“道”而去的下士,也便远离了生活的丰盛与精彩。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欣赏美好的事物,尤其美女,可是为什么有些美女耐看,有些美女反而不如长相一般甚至丑女耐看呢?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是相对的,当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美是自然真诚的,当自然形象的美被美人自己刻意强调,自以为傲,甚至于以美为利器,横冲天下时,就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味了,就不美了,所以,美与丑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另外,内外之美也可以相互转换,从而影响整体之感受。黄帝的妃子嫫母,自知貌丑,无心打扮,一心干活成其德美;齐宣王的王后钟春离,东汉贤士梁鸿“举案齐眉”的丑妻孟光,贝多芬丑母宽厚容忍,却无意激发了儿子自我实现的斗志。当然,现实中,也不乏丑人多作怪,恶人先告状,以丑为美的人,与那些美而修德,以修德为美的人相比较,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手被刀锋划破,如果伤口不是毁灭性的,过一些时日会愈合;习武之人,以掌击石,久而久之,外部的压力增大骨骼的密度和硬度,柔软的手掌练成了坚韧的铁掌;一个人在成长的时期,弹琴益于手指变粗变长,学生时代的灌篮特别利于身体强壮长高;生活常常让人遍体鳞伤,而受伤的人若不死去,多半会变得更加坚强;砖石钢筋混凝土,这些“有”共同筑就房屋的容身空间“无”,可谓“有中生无”,“无中居有”,“有无相生相成”;那些看不见的梦想、信念,那些对于人生、世界、价值等进行判断的观念,那些好逸恶劳拖延马虎的品性,那些贪慕名利的虚荣,那些妒忌怨恨,那些回忆思念……,对人行为的影响无边际无止境,灵魂若没有信仰,走路会跌跌撞撞;老子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君王若能尊重和顺应自然万物的天性,循“有无相生”之道,世界是不是更安静更圆融?我们普通人处理“物与物”,“人与人、事、万物”的关系,何尝不应该如此?“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率的许诺往往很难兑现,把事情看得容易的往往会碰到很多的困难。“易”是“难”的开端,易因松懈怠慢而拖延成难。所以,及时的行动,持久的坚持,可以化易为简,化难为易。美好的瓷玉易碎,美好的德行难修,美好的时光易逝,美好的情感难久,美好事物的创造与保存都是难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也是这个道理。优良的谷物往往挑剔生长的土壤,而哪怕生在石头缝里,野草也能快活地成长。拆墙容易补墙难,天才容易毁坏难以再造,坏风气容易生根,好风气难以成形,“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高度美好的文明形成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文革时举报批斗成风,小人结成大刺球,“同而不和”,砸向君子,而正义的力量,则显得大音稀声,难以抬头,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厚大度,往往纵容了小人,导致他们一时得志,一手遮天。现实生活中,“好人命不长,祸害一千年”例子不要太多。正因为容易做不成大事,上坡路难走,所以要时刻警惕自己有没有畏难情绪?有没有逃避心理?有没有拈轻怕重?有没有付出全力做那难而可贵的事?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活着时,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凛冬风雪来临,雪松的枝丫富有弹性,更容易承受积雪,弹滑积雪,所以生存力强于柘木、女贞之类。
一个人辛苦劳作的时候是刚性,放松休息时则回归柔性,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方得细水长流,生生不息。
儿子,生活中难免遇上粗鲁暴躁的、刚烈武断的人,一定不要忘掉“柔”中之“刚”。历史上蔺相如有意避开廉颇不愿与之同列的气急败坏,韩信忍受市井小人的胯下之辱,司马迁吞泪容忍宫刑。这些柔弱的背后需要多刚强的意志来支撑?也有先刚后柔的,如张飞义释严颜,诸葛七擒孟获,先以“刚”服人,后以“柔”收心。“刚柔”,还是一定时空的舒展和制约,是对人对事要预留一定的时空,以便宽松弹性地决断。想要向前进,必借脚后力,想要箭远射,必先引弯弓。老子说,鱼不可离开柔软的水体而游上坚硬的岸,用来维护统治的国家机器尖锐,不可以轻易指向百姓,误伤民众。人际关系中,粗暴的“刚”总不及温和的“柔”受人欢迎,决断事务时,斩钉截铁的“刚”又强于犹豫不决的“柔”。
可见,“刚柔”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处事方式,还是生活的智慧。
文章为程媛老师原创,著作权和赞赏均归程媛老师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