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好山好水好地方
好山好水好地方
——华家垫
文/瑛子
六月初夏,江南地区就进入梅雨季节,便会出现一段连绵的阴雨天气。此次行走华家垫,遇上雨天,雨势较大,整个行程都在雨中度过。可我没有那么多的抱怨,也没有丁香一样的惆怅,只觉得景色很美很美。
到达村口,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栋栋整齐的民房,房屋前一片片美丽的花草,被大雨洗去尘垢后,越发翠绿精神。柏油马路,被雨水冲洗越显干净宽敞。在华燕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鱼鳞坝,鱼鳞坝在进化溪上,是用鹅卵石铺成层层叠叠的“鱼鳞”状水坝,清澈的溪水一级级往下流,泛起白色水花,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花。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负氧离子,使人倍感清醒、惬意。
我们的到来,三祝桥上的热闹景象,仿佛又回到民国时期。单孔石拱桥,横跨进化溪,是连接村庄与村庄、村民与村民的情感纽带。桥栏板外侧刻“三祝桥”,如今刻字上面布满了青苔,犹如老人脸上的老人斑。桥下古老的樟树、陶然亭,是村民的歇脚驿站。坐在亭内,望着对面的华氏宗祠,老底子搡年糕、爆米花、写春联的热闹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华氏宗祠是一个四合院的古建筑,院中有戏台,两侧是厢楼,结构恢宏,壁画栩栩如生。据历史记载,华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癸末年(1763),光绪十五年(1889)重修。元朝年末,华氏始祖能五公为避战乱,从金华汤溪迁居绍兴陌坞,即而迁至华家垫。现华氏传至25世,华姓人数一千多人。华氏祠堂文化的传承,凝聚着华氏人的力量;进化溪清澈的溪流,孕育了华氏人安然平淡的性格,使祠堂文化代代相传。
华氏后人的华燕老师,有着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几十年前卖掉城里所有家当,在古道边建起了一个家庭艺术馆——映雪庐。映雪庐是元代从富阳龙门迁入湘湖孙氏家族所建的一个祠堂。二十一世纪孙诒酷爱画画,便将其所作的书画落款为映雪庐。华燕老师的先生是孙诒的曾孙,知名画家孙慰耆的儿子,五代丹青,一脉相承。步入艺术馆,如一座童话般的小楼,黄色的外墙,彩色玻璃的落地窗。满院绿色,连柱子门檐都布满青色的爬山虎。馆内墙面上挂满一幅幅气势宏伟的山水画卷,使人仰之弥高。楼梯的玄关以及灯的外罩都用书法、花鸟画装饰,二楼三楼设置了书画教室与民宿,教室一派古范,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息。简洁的民宿安静优雅,格调优美,是修身学习的好去处。可见,室内的精心设计,处处体现了华燕老师用心之处,并期待着有更多的书画爱好者前去小住创作。望着窗外,微风习习,翠竹间裹挟着浓浓淡淡的雾,朦胧的意境像山水画一样迷人。映雪庐是一颗镶嵌在青山碧水里的璀璨明珠。
带着惬意的遐想,随着雨丝飘散,慢慢走近古道。山脚下坎坡坞水库的水碧绿碧绿,远处时而传来几声鸟的鸣叫,让水库显得更加幽静。古道两旁翠竹茂盛,万剑朝天,一支支竹子像一位位坚定的战士守护着整片竹林。雨中的竹,清清爽爽,有着一股与泥土混合了的香气透散开来,深吸一口,沁人心脾,久久留香。我撑着伞,听伞上的雨声,好若两个闺蜜在窃窃私语,诉说着隐秘的心事,彼此偷偷地浅笑着。此时的我已感觉进入仙境,像仙女一样在林中飘逸。
古时的古道是商人连接东南和西北的重要贸易通道,萧绍古道亦是自明朝以来一直贯穿绍兴柯桥夏履镇与进化镇华家垫村的必由官道,便捷的交通,能促进两村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人文铁事、兴衰典故、文物旧址,成为一种隐形的力量。如今走萧绍古道已是户外活动的最佳选择,不仅能欣赏绝美的风景,又能回味历史,同时还能获得锻炼身体。“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值得一走。
沿着山路而上,一直蜿蜒曲折。大雨倾盆,急驰的水流直泻而下,汇聚后往落差处倾注,构成灵动的溪流瀑布,美的让人惊讶。俯瞰足下,云雾缭绕,苍翠的山峦起伏,满眼的绿树斑驳。朦朦胧胧,忽隐忽现。踩着湿漉漉长满青苔的台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拾级而上。此时,没有驻足,没有过多的思虑,只是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抬头一望,黄墙黛瓦的曹山寺已在眼前,他像一位睿智老人,端坐在那里。
曹山寺,掩藏于青山绿水间,四周青竹绿树相绕.,中有溪流潺潺而过。寺庙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乾德四年,始名弥陀院,大中祥元年,赐为报恩寺。曹洞正宗笫二十九世净生和尚入驻报恩寺,期间,遂改名为曹山寺。距寺院东面约百米处山岙里,有一组历代修行僧人的墓葬,其中一块是曹山寺一代始祖净生和尚的,墓碑上刻有“洞山正宗”四字。进入寺院,师傅非常好客,邀请进屋让坐喝茶。师傅从杭州净慈寺只身来到曹山寺,整个寺庙只有他与一位聋哑信徒常住。他们开垦种菜,修缮寺庙,安静修行。师傅的淡定与从容,让我找回了内心那份久违的宁静。师傅注重“做”的理念,他自己做到了
一路走来,雨水中的点点滴滴,已汇聚成历史。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郁郁葱葱的华家垫,一定会像古道口景观石上刻的缘书一样---致远,奔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未来。
---------------------------------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