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东奔西走,为何见识不及一介耕夫诸葛亮?

文/快哉风

  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已经在江湖打拼了23年。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24岁的刘备就在涿郡兴兵了,那一年,诸葛亮才4岁。到了建安十二年(207年),47岁的刘备前往隆中拜访27岁的诸葛亮,诸葛亮献上了《隆中对》,刘备如同拨云见日,从此踏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那么,为什么刘备东奔西走二十几年,见识反不及年轻的一介耕夫诸葛亮?

  一说到刘备,很多人印象中的形象就是“仁厚长者”、“谦谦君子”、“汉室宗亲”,事实上,很多人忽略了刘备的真正身份。

  刘备是骁勇武人。

  刘备是幽州人,出生于燕赵悲歌之士的故乡,从地理上看,幽州是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前沿,民风剽悍,盛产战士。历史上,刘备的兵卒很杂,除了“争附”的豪杰游侠儿,还有一支乌桓的胡骑,《三国志》记载:“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

  刘备早年一直很不顺,颠沛流离,吃过很多败仗,但是始终屹立不倒,凭借的正是背后这支悍勇忠心的武人集团,关张两个“万人敌”率领下的精锐士卒,就是他的本钱。

  刘备吃亏就在于,身为武人的视野局限,没有时间定下来琢磨天下大势。他的身边,从没有一个有见识的战略家来帮他指明道路。

  但是,就算这样,曹操还是认为刘备是堪比自己的英雄,因为只有他看到孤穷刘备的可怕潜力。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作龙——诸葛亮,就是刘备的风云。

  诸葛亮祖居琅琊郡,是当地望族,从小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南昌)赴任,后来投奔荆州刘表,从十六岁时在隆中隐居。

  诸葛亮的隐居,可不是养花种菜怡然山水,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乐观派+实干家,他自诩为管仲、乐毅,岂是自甘平淡一生之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有真知。虽然自称“躬耕”,但诸葛亮的大部分时间,都奔波穿梭于荆襄的士大夫集团中间。隆中距离襄阳很近,十几年来,诸葛亮来回走的路程丝毫不亚于刘备。

  诸葛亮交流的师友,庞德公、司马徽、徐庶、庞统、崔州平,都是真材实料的一时名士,那时的荆州襄阳,由于刘表“开经立学,爱民养士”的名声,云集了一大批实干家文人群体,他们聚在一起可不是吟诗作对,而是探讨军事,互通信息,议论国事。

  更加重要的是,诸葛亮娶了一个名人妻子,从此踏进了荆襄最高层的圈子。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背景可不一般,是荆州第一豪族蔡氏的女婿。《襄阳耆旧记》记载:“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不难看出,诸葛亮交往的圈子里,既有精通经学、兵法的名士,又有身居高位的太尉张温、荆州牧刘表、豪族蔡氏,加上效力于江东孙权的兄长诸葛瑾,他的知识、眼光、见识、格局,绝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企及的。

  “不与曹操争霸、取荆益二州立足、联合东吴”的隆中对,是诸葛亮一生战略眼光的精华,也凝聚着背后荆襄文士集团的集体智慧。

  诸葛亮走出茅庐辅佐刘备后,刘备的武人集团就被注入了灵魂,从赤壁之战开始到取荆州、收益州、争汉中,一步一步,无不遵循隆中对的战略规划,终于三分天下。刘备临死前,以儿子和国家托孤诸葛亮,君臣如此互相尊重信赖,古往今来罕见罕有。

  辛弃疾曾感慨时运对人不公:“使李将军逢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那么,诸葛亮逢上刘备,简直是天作之合,是三国时代最不朽的名场面。

  历史上,总有那么两个人的相遇,能让人悠然神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