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围绕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具体情况,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构建交叉学科、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等相应培养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生硕士培养,提供多维度建议。
关键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地方高校;数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156-03
我国教育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让不同学科领域也逐渐迈入新时期,当前学科存在一种相互分离又彼此融合的状态。很多学科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能够出现全新的理论观点,这对于该领域,甚至整个教育界都有巨大意义。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技术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显然单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跨学科培养模式应运而生,逐渐被教育领域重视。
跨学科这一理念并非出自我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合作研究”概念。同世纪的80年代,我国专家意识到“交叉学科”对于教育发展有突出作用,开始从多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与实践,证明跨学科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对于教育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满足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人才需求,许多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现如今,国家大力推广大众创新,在国家政策要求以及当前我国市场发展需求指引下,各个领域都在寻找突破传统,创新发展的新机遇。通过跨学科理念全面探索研究生培养体制,是教育产业的重大突破点,这能够在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一、现状分析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多位专家学者的钻研,厘清各种争论矛盾,逐渐呈现“由形式转到实质,由表层转到深层”的发展趋势。如今我国也出现了与国外相似的这一现象。通过欧美国家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确保研究生具备高素质的前提在于培养体制科学有效、全面完善。由于欧美国家与我国的教育背景还是有本质区别,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有很多现实性问题难以解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跨学科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且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研究生招生人数近些年来不断增长,客观上增加了人才输送总量,推动了经济进步。但研究生教育培养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逐渐突显出一些问题,出現了部分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研究生质量不高的尴尬局面。考研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并非为了学术知识,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本身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不强,这一部分学生往往追求以最短的时间攻克考试难关。除此之外,考研所考内容并不完善,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学生自身动机和录取制度的因素,无形之中加重了学校培养研究生的责任。这部分学生入学后自身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主动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学习质量。例如,为了弥补跨学科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许多高等院校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着各种尝试,开设研究生补修本科主干课程,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研究生都注重获得学分毕业,科研项目创新不多,这与跨学科专业学习标准相差甚远。
(二)跨学科研究生学制、课程体系不完善
跨学科培养模式在我国仍属于新型培养模式,在学制、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时间在我国一般是3年。这个培养年限对于单一学科研究生来说还算比较充裕,大多可以学习完成基础知识。但跨学科研究生则不同,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而且难度系数更大,同样时间内他们压力繁重。提高教学质量与课程设计的完善性和实用性密切关联,这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一定要注意的方面。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增加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困难。完善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生构建扎实的自我知识框架及逻辑思维。通过符合实际的学年制度和课程设置等,能够显著性提高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全面素质。
(三)指导教师知识结构需要提高
大规模招生带来数量庞多的生源背后,对应而来的是师资力量的短缺,甚至是匮乏。尤其是跨专业领域的教师资源稀缺,这种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之间的不对等状况加剧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困境。出现了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不平等,高校内部师资队伍人数以及知识水平难以更新,部分导师由于评职称、做科研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上这一系列问题。
本论文就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探查制约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借鉴跨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针对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以期为今后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解决办法
从多个指标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具体是: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且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跨学科研究生学制、课程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知识结构需要提高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六个解决方案。
(一)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对于要培养什么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培养方案在跨学科研究生入学时为这一类的研究生解决了方向问题,课程体系为跨学科研究生解决了如何实现培养方案,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帮助跨学科研究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这个问题。专业能力与基础知识关系密切,掌握基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使用专业能力。因此,各高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培养方案的设置首先要遵循培养目标。要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跨学科领域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培养方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根据社会需求保留弹性调整的空间。 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根据围绕不同学科与专业的自身特征进行精准定位,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级别,体现出课程内部的递进与联系;要遵循普遍和特殊的原则,注重跨学科研究生个体的差异,在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同时,单独开设课程,实现课程体系效果最优化;要注意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加强跨学科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不同学科课程的互补和融合,提升跨学科培养模式的质量。
数学与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定位非常关键。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更能体现出教育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由于各导师研究方向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两个学科的平衡发展,不仅无法提高培养质量,反而会影响跨学科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怎样找到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最佳平衡状态十分重要。笔者认为,在确定跨学科研究生研究方向时,导师之间需要结合学生研究兴趣对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沟通和探讨,以此共同确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为例,目前数学学科已经和化学、统计、计算机、物理等学科开展了联合培养研究生。
(二)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解决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部问题,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就是从外部硬件设施优化人才培养平台。构建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机会,研究生天马行空的猜想与独具特色的创新意识可以在这里充分展现。学生通过高水平实验室不仅能够完成前沿知识和技术的自我学习,还能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以“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依托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以智能信息处理为主线,以工程计算与数值仿真、小波与计算智能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为复杂工程问题及大数据处理提供高效算法和关键技术为主要研究目标,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提升学术地位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社會发展和国防工作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工程计算模拟与优化;计算智能与图像处理;生物信息处理。实验室注重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面向海量复杂信息处理的智能计算为特色,在提升学术地位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三)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解决了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软件”问题,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改善了“硬件”条件,那么良好的学术氛围,就是从整体环境上优化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效果。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学术交流实质上是新鲜知识的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更高等级的学术,这对于学生和老师而言是一个升华自我的机遇。学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的过程,也是追逐本领域前沿趋势的过程,更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被激发的过程。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讲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互派留学生等方式营造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跨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开阔眼界,更容易激发新的创意,培养创新能力。
(四)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
学生主要是由教师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高校应当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单一导师的培养方式,构建跨学科导师指导小组。通过多学科导师共同配合指导,有助于让教师改变传统思想束缚,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学科导师的独特作用,实现1+1大于2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相互配合,成立跨学科导师指导小组,明确各导师培养责任十分重要。以“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视频流行度趋势预测”项目为例,是由数学学科导师与计算机学科导师共同参与。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内,数学学科导师的职责主要是讲授计算智能和为大数据处理提供高效算法等相关数学领域的知识,计算机学科导师的职责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机实操练习和参加涉及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相关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这种方法培养研究生,能够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学以致用。能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到社会实际生活中,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创新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构建交叉学科
科学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思维方式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排他性,难以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构建交叉学科,对于解决部分导师知识结构需要提高的问题,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解决单一学科的局限性,能以扩散意识展开多学科配合,能够丰富研究生的知识层面,打开研究生的思路,为研究注入更多创新色彩。目前,我校依托计算数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化工模拟等学科,构建了计算科学交叉学科群,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学科平台。
(六)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
评价考核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跨学科人才能真正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评价考核体系能够让学生产生适当的紧张心理和一定的责任感,从而化为动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够为导师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跨学科培养模式在我国仍然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反馈信息,导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足,从而做到及时调整和优化。评价方式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不单单从分数来判断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要注重评价跨学科研究生在实践领域对于知识的利用;评价要注意主体的多元化,邀请跨学科导师、学生、企业等主体参与评价,通过多方评价反馈,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总结和展望
新时期社会发展,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跨学科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同时也能培养大批符合时代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人才。在新形势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趋势,而高校必须精准把握社会需求,及时搭建跨学科平台,创造良好跨学科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够为社会输送真正高质量的复合性创新人才。
本文围绕当前我国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具体情况,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借鉴跨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根据跨学科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且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制年限和课程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知识结构需要提高等影响和制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构建交叉学科、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等相应的培养对策。实现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共同优化解决,让研究生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形成正确学习习惯方式,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以期为今后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陆玲,刘学东.集群化与跨学科: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19(2):46-50.
[2]刘小鹏,魏朋.跨学科学术交流对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初探——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讲座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3):571-576.
[3]宋英明,周剑良,罗文,朱志超.协同创新环境下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261-262.
[4]谭敏.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以广西A大学教育学科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