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37,38,39,唐宋期孔雀绿釉油灯和小洗小盏
正如瓷师张家传人说的这般{武后的“武周时代”,虽然真正的盛世还没到来,但大唐综合国力已经十分强盛,领土面积早在高宗时期就已经达到最大。宗教方面,由于武后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培养了对佛教无比虔诚之心。正如武则天自己所说“朕爰自幼龄,归心彼岸”,“朕幼崇释教,夙慕皈依”。 因此,她对佛教的虔诚和敬奉贯穿她的她一生。她登基后迁都洛阳,不仅大兴土木专设“天堂”堂佛。而且在礼佛供器上,武后也是万分讲究。除了大唐盛行的金银 器和玉器外,她还广罗天下瓷器精品。以前瓷器都是当作祭天神器或者厚葬之冥器,她是把瓷器也纳为佛前供器的第一个皇帝。
在武后虔诚的心中,佛祖就是诸天最高神,理应得到最高供奉。她广度僧尼,修建佛寺,塑像造塔,翻译佛 经,尊佛礼佛的故事很多,别的可以不多说,但她和法门寺佛骨舍利的因缘却必须要提。在她成为皇后掌握实际大权后约五十年里,与法门寺佛骨舍利结有深邃之因 缘,她曾两次不遗余力地迎奉佛骨舍利,前后相距44年之久,这两次迎奉佛骨舍利,同她人生的两个重要时刻紧紧联系在一起,以第一次迎佛骨为执政的开端,又以第二次迎佛骨为执政的结束乃至生命的完结。武后执政时把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推向了历史的高峰。这个就先说到这里,埋个伏笔,后面还会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武后痴迷佛事礼仪,每天都要到佛堂添油上香念诵佛经。虽然张氏家族等民窑口所上贡白瓷和青瓷已经是最好 的了,但依然不能使她满意。他经常对身边侍臣报怨,说佛堂供器应该要再好些,特别是,武后对红色极度喜爱,她登基后宫里所有旗帜都改为红色。她非常希望能 有红色瓷器作为“天堂”佛供器,才能表达她对佛无比虔诚的敬重。在这个可能稍纵即逝的历史节点上,中华第一“相国家族”、制瓷家族的又一个灵性人物闪亮 登 场!他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张说之。史称张说。} X
瓷器釉色名亦称“法翠釉”、“翡翠釉”、“吉翠釉” 。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孔雀绿釉,烧制方法有二:(一)以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面易开片剥落;(二)在白釉器上罩釉烧成,釉面剥落者少。孔雀绿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色葱绿,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
孔雀绿釉的发色,是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葱心绿等等。
由于矿物原料目前难配而且难得,现代彩瓷多采取化学彩料配制烧制,因此与传统制瓷工艺有显著区别,您说的很多,单凭这种绿釉的发色有时就可判断一件藏品的年代和真伪,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孔雀绿釉起源于宋、元民窑,最早见于宋磁州窑。明成化时,景德镇窑烧制成熟。此器釉水厚润可人,色彩自然柔和,做工细致,孔雀绿釉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是难得一见、极为名贵的品种,目前珍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的实物标本资料也极为有限稀少,因而确实弥足珍贵。 孔雀绿属于单色釉,最早年代汉朝(有件后来乾隆还在上面做了诗),包括近年发现了随朝的绿(随青),虽然色比较浅淡,很特殊,一直到北宋朝,釉面都比较粗糙。
宋朝开始出现有玻璃釉质地的釉面,一直到现在绝大多数孔雀绿的都是这样玻璃釉。
孔雀绿釉一般有两种代表色:叶绿,与浅蓝。如果是比较深的蓝可以称为,芥蓝,孔雀蓝,明嘉靖与清朝的官窑主要呈现该色。发色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随青。还有民窑普通品的发色比较暗的一类。
施釉的特点,浇釉,所以都有滴釉与积釉现象。汉唐满釉,但是没有完全盖住下部。金元时期露底很明显。底不施釉。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基本满釉。里有釉。还有一种里与口沿施酱釉(这在明末比较突出)。
特别要说明的是,宣德朝官窑与清朝官窑常常使用吹釉技术,釉面相当平整,滴釉不明显。
釉含铜与铅,(特别对带绿色的釉面)所以,一是积釉处色暗有水滴光泽,二是釉面随年代增加而变深,(明代普品反而有部分变浅的情况)三是表面出现金属亮 斑,这可以通过放大镜看出,四是玻璃釉面有细裂纹(开片),五是釉内有稀朗的气泡。这里有两点说明,玻璃釉面没有金属银光的原因常常特别是被收藏者擦拭表 面后造成的。蓝釉边缘处变色不显著。
青花表面施孔雀绿釉,青花色呈现为黑色。
如果是粗糙的釉面,那么釉脱比较严重;对玻璃釉面如果是一次烧成的大多有炸裂现象,也有少数比较完好。据说,在宣德朝开始先烧胎,再施釉后二次烧成,这样的的釉面不容易脱釉,当然,后来还是有很多属于一次烧成的品种。应该说,胎的质地直接影响釉面的稳定与美观。孔雀绿釉瓷器拍卖成交记录
孔雀绿釉又称翡翠釉或吉翠釉,一种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故名。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釉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浅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上常配以孔雀绿。
最早见于宋磁州窑;元代磁州窑、扒村窑亦有烧造,多将孔雀绿罩于黑花之上。明代以前孔雀绿烧制水平并不成熟,均呈现深暗的青绿色泽,没有达到翠亮的程 度。明代烧制成功了如孔雀羽毛的碧翠雅绿的翠绿色。孔雀绿釉于明宣德年间已有烧制,多在白釉上覆釉二次烧成,釉面不易剥落。
成化年间,除在白釉上罩孔雀绿外,还开始烧制单一的孔雀绿釉,为素胎直接挂釉烧制,釉片易开片剥落。正德年孔雀绿的烧制达到鼎盛,有“正德孔雀绿”之专 称。清康熙朝孔雀绿也极盛一时,釉色或浓重葱绿,或色淡而鲜艳,釉面薄厚不同,但均有细碎纹片。现代景德镇窑烧制的孔雀绿,釉料中加入石英、铜灰、牙硝 等,属中温颜色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