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札丨陈先发《裂隙九章》蕴涵的哲学思辨与禅意美学
诗札丨陈先发《裂隙九章》:蕴涵的哲学思辨与禅意美学
陈先发丨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陈先发,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967年生于安徽桐城。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安徽省文联主席。主要著作有诗集《写碑之心》《九章》、长篇小说《拉魂腔》、随笔集《黑池坝笔记》等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诗歌奖、中国桂冠诗歌奖、诗刊年度奖暨陈子昂诗歌奖等数十种。2015年获得中华书局等单位联合评选的“百年新诗贡献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腊等多种文字传播。
前 言
中国古老的汉语体系,实则是深不可测的洋流。和师友探讨现代诗歌,说到关于现代诗歌建立新语体系之艰难,我多次谈及陈先发先生这篇大作:《裂隙九章》。其文字间炸裂涌出的璀璨光芒,妙境迭出,读之,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只可意会而实难以言传。值可以当悟道诗来参读。
陈先发说:“诗最核心的秘密,乃是将上帝已完成的,在语言中重新变为'未完成的’,为我们新一轮的进入打开缺口。现代艺术的根本意义在于看出、识破并释放诗性认识和诗性直觉充满生气的奥秘。”诗的“最核心的秘密”,就是从神圣的圆满的话语中凿开一个缺口使“语言之光”流溢到这个黑暗的世界。
这里应该就是理解“裂隙”的秘钥所在:从语言的厚壁中凿出“一束光”,让“黄鹂”(新的语言,诗)降临这个世界。如同《黄鹂》中所描述的:用漫天大火焚烧冬末的/旷野/让那些毁不掉的东西出现
陈先发诗歌意蕴丰美、厚重,融汇了东西方诗学观念,诸家解读者甚众。对于西方现代诗学理论,我的阅读粗浅,管窥蠡测,尚不足以信解行证 。在此只引用诸家诗观,以便供诸位师友参考。这篇文字我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意蕴角度来阅读、学习这组《裂隙九章》。误读谬解之处,请各位师友指正。
陈先发丨《九章》
《裂隙九章》蕴涵的哲学思辨与禅意美学
《裂隙九章》之一:不可多得的容器
我书房中的容器
都是空的
几个小钵,以前种过水仙花
有过璀璨片刻
但它们统统被清空了
我在书房不舍昼夜的写作
跟这种空
有什么样关系?
精研眼前的事物和那
不可见的恒河水
总是貌似刁钻、晦涩——
难以作答。
我的写作和这窗缝中逼过来的
碧云天,有什么样关系?
多数时刻
我一无所系地抵案而眠
【简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又言:当其无,有器之用。开篇论“器”,为后文的“用”奠定基础。容器。小钵。诗从平常事物起,由小及大,正是诗家不二法门。论述“空”、“有”二者关系:“空”是体,“有”是用。 空,可以容物。天地空空,可载物活人。悟空。无中生有。真空妙有。层层递进,推论至写作上的“空灵”之境。致虚极,守静笃。即将身置于静寂无极的虚空中,这是修行中一种自我觉醒的状态。结尾化用于庄子句: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
《裂隙九章》之二:二者之间
清晨环绕着我房子的
有两件东西
斑鸠和杨柳
我写作时
雕琢的斑鸠,宣泄的杨柳
我喝茶时
注满的斑鸠,掏空的杨柳
我失眠中
焦灼的斑鸠,神经的杨柳
我冥想时
对立的斑鸠,和解的杨柳
我动一动,斑鸠丢失
我停下
杨柳又来
视觉的信任在触觉中加固着
这点点滴滴
又几人懂得?
我最想捕获的是
杨柳的斑鸠,斑鸠的杨柳
只是我的心
沉得不够深
不足将此般景象呈现出来
但两者的缝隙
正容我身
我在这分裂中又一次醒来
【简评】二元论。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诗人用了两个意象:斑鸠、杨柳。便赋予了斑鸠、杨柳崭新的语境。原本固化的语言被击碎,凿出新的意境。二者变化无穷是为用。诗人要找到二者之间动态平衡点:正是太极图中那条“S”曲线。这里对于禅宗哲学思考,可以参看陈先发先生的另一首诗:《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
面壁者坐在一把尺子
和一堵墙
之间
他向哪边移动一点,哪边的木头
就会裂开
(假设这尺子是相对的
又掉下来,很难开口)
为了破壁他生得丑
为了破壁他种下了
两畦青菜
面壁者在动态平衡点上参悟,为了破壁种下“两畦青菜”,——与清晨环绕着我房子的/有两件东西/斑鸠和杨柳是相对应物。我最想捕获的是/杨柳的斑鸠,斑鸠的杨柳。二者是秩序的原点,抵达这一点,便无此罅隙,便不可言说。这“两畦菜地”,在下文将再次出现。
《裂隙九章》之三:其身如一
从多义性泥泞上挣脱而出,
如今我敢于置身单一之中。
单一的游动,
没有蛇。
单一耸动的嗅觉,
无须花香。
单一光线中的蝇眼紧盯着
玻璃被洞穿时状态的虚无
我驻足于它的
一无所见。
单一的味觉掀翻了
压在舌尖上的
每一垄菜地,
无须那么多的名字。
春枝繁茂,
湖心一亭,
我坐等它的枯竭。
我坐等每一次的我
在它每一种结构中的
枯竭。
我未曾顺着一根新枝
到达过它的尽头
我未曾料到这
单一中的
枯竭,要成为我的源泉
【简评】道生一,一生二,二合于一。这个新生的一从哪里来?其身如一,从裂隙中来。从哲学思辨中来,形而上得到新生。杨柳的斑鸠,斑鸠的杨柳。这个场景很玄幻,我想起了《黑客帝国》中的某个镜头。而这新生的“一”正是立足在“空无”的基础上,所以下文用了一系列的“无”进行解说。这空无正是禅的真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黑客帝国》剧照
《心经》:诸法空相,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对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声”的阐述部分,留在了最后一章:《天赋鸟鸣》。
他的诗是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之间的相互渗透,也是哲学、诗、宗教之间的相互渗透,还是语言、世界和欲望的多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他的诗是多重的感觉、多层的世界的重叠;是日常生活与形而上的生活之间的相互压榨,既挤压出了日常生活的非诗意的部分,又挤压出了形而上的思想的泡沫。
——纳兰:通往无限的语言——论陈先发诗集《九章》
枯竭,源泉。其身如一。
陈先发丨《黑池坝笔记》
《裂隙九章》之四:来自裂隙的光线
看窗前葵花
那锯齿状的
影子
晃来晃去
最难捱的危机莫过于
找不到一个词
把它放在
不可更改的位置上
多少假象如此影临窗
活着,是随手一掷的
骰子
我们只有语言这一束光
不可能穷尽它的八面
推窗看见比葵花
更远的
碧岩,巨眼。
小溪水、苦楝树比我们
苍老亿万倍却鲜嫩如上一秒
刚刚诞生
活着,磨损
再磨损
我们的虚弱在自然界居然找不到
一丁点的对称
葵花状如世界之裂隙
多少谬误清静地漫积于
窗台之上
我们像一个词
被写出来了
我们的形象被投射
在此窗下
但万物暗黑如岩呀,只有人在语言中的
屈辱是光线
【简评】前文谈“道”与“器”、二元论及其身如一的哲学思辨。这一篇谈 “德”与“用”: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死去活来。回归到现实,回到诗的言说中。词语的炼金术。破壁之后,凿来裂隙中的光,诗存身于此,诗人在此描述了语言的困境:我们只有语言这一束光,无法穷尽大千世界万物之相。语言与实相之间,是一道天堑。如此隐晦、艰涩之境,我们可以意识到,但难以言说。精研,是多么艰辛的工作。他说出了亘古永存但无人说出的新事物——于是,“黄鹂”降临到这个世界。
来自裂隙的光线,这束光将在《云端片刻》中以探照灯的形式再次出现。
——这是破除无明黑暗的智慧之光。
诗札丨陈先发《裂隙九章》:从语言厚壁凿出光,让新生诗意降临
《裂隙九章》之五:黄鹂
用漫天大火焚烧冬末的
旷野
让那些毁不掉的东西出现
这是农民再造世界的经验,也是
梵高的空空妙手
他坐在余烬中画下晨星
懂得极度饥饿之时,星空才会旋转
而僵硬的死讯之侧
草木的弹性正恢复
另有一物懂得,极度饥饿之时
钻石才会出现裂隙
它才能脱身而出
她鹅黄地、无限稚嫰地扑出来了
她站不稳
哦,欢迎黄鹂来到这个
尖锐又愚蠢至极的世界
【简评】《黄鹂》:是整个九章核心中的核心:中位,九五至尊位。是整部作品诗观的集中表达。“大火焚烧”让“毁不掉的东西”诞生:由空生有、由“枯竭”产生“源泉”。毁不掉的东西是——是真善美、是真理、是艺术的诞生,诗人命名其为:黄鹂。为何用“黄鹂”这个意象而非其他?我的理解有两点:1.黄鹂有清新婉丽的歌喉。2.九五之尊位,黄为正色。黄裳,元吉。新生物从“毁灭”与“枯竭”中诞生,极脆弱同时又具有巨大的能量。黄鹂,新生物与旧世界是极不协调而剧烈对抗着。
《裂隙九章》之六:云端片刻
总找不到自体的裂隙
以便容纳
欲望中来历不明的颤动。
直到一天夜里
裸身从卧室出来
穿过门口穿衣镜
一束探照灯的强光从窗外
突然斜插在我和
镜子之间
我瞬间被一劈为二
对着光柱那边的自己恍惚了几秒
这恍惚也被
一劈为二
回到燥热的床上,我想
镜中那个我仍将寄居在
那里
折磨、自足
无限缓慢地趋淡——
那就请他,在虚无中
再坚持一会儿
【简评】这一篇写得亦真亦幻。我认为是诗人采撷之日常生活并融入哲学思考的产物。《来自裂隙的光线》阐述了凿来“裂隙之光”,在对客观世界格物中语言的困境;《云端片刻》阐述的角度是: 对自我存在的哲学思考。云端片刻,存在与虚无。肉身与精神。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真幻之间,审视,顿悟。身与影须臾不可分离,肉体与灵魂须臾不可分离。恍惚间一劈为二的是什么?
帕斯说,“一切诗歌中潜在的矛盾都是诗的本质特征,诗歌是一个整体。它只能由各个矛盾的完全融合组成。在其内部争斗的并非两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诗在与自己斗争。因此,诗是活生生的。所谓诗的危险性也就源于这种持续的争斗。”(帕斯《弓与琴》)
《裂隙九章》之七:岁聿其逝
防波堤上一棵柳树
陷在数不清的柳树之中
绕湖跑步的女孩
正一棵棵穿过
她跑得太快了
一次次冲破自己的躯壳
而湖上
白鹭很慢
在女孩与白鹭的裂隙里
下夜班的护士正走下
红色出租车
一年将尽
白鹭取走它在世间的一切
紧贴着水面正安静地离去
题出自《诗经》: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聿(yù):作语助。本意是说:天气寒冷了,蟋蟀从野地进了堂屋,一年匆匆的过去了。劝人勤勉又不忘及时行乐。这里的蟋蟀,将在下一章《尘埃中的震动》中出现。“我”在裂隙的分裂中再次醒来,所“看到”的柳树、女孩与白鹭可以与《二者之间》中的斑鸠、杨柳对照起来看。既有实指,亦非实指,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诗经》: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裂隙九章》之八:尘埃中的震动
在这颗星球上我小心地
挪动每一步
最微末尘埃上的震动
都会溢入另一种生活
我们的身体,并不比
枯叶下的蟋蟀更精巧
我们对孤独的吟唱,也远不如
蟋蟀的动听
此刻我坐在桌前
在扑面的强光中眯着眼
我看到父亲在废墙头的
梯子上
挥动着剪枝的大剪刀
他死去七年了
他该走了
他的沉闷,他老来仍然蓬勃的羞怯
该由蟋蟀用另一种语言
重新表达了
【简评】上一章从时间的维度上,讲快与慢等观;这一章讲蟋蟀、讲因果律。讲宏观与微观,大与小等观。 我与蟋蟀,二者其身如一。枯竭成为源泉,死亡,将由蟋蟀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这是来自于裂隙中光的语言,是黄鹂的语言,是“我”的语言,诗的语言。
《裂隙九章》之九:天赋鸟鸣
紧贴雨后的灌木
听见鸟鸣在平滑的
听觉上砸出
一个个小洞
乌鸫的小洞,黑尾雀的小洞和
那些无名的
粗糙的小洞
耳朵在修补裂隙中尽显天赋!
每一株灌木中都有
一只耳朵
微妙地呼应着我们
在喉咙中搅拌的这泥和水
我试图喊出
一些亡者名字
我只有听觉的美妙世界
平衡着冷战以来的废墟
难道让我去重弹那崩坏的琴?
我全身的器官
都浪费掉了
只剩下耳朵来消化
排山倒海的挫败感
一把搂过来这看不到边的雨中
灌木
再无力提起
早在雨水中烂掉的笔
一把搂过来这剥了皮的宁静
鸟鸣中的这个我
终于来了——但我不可能
第二次盲目返回这个世界
【简评】《楞严经》上说:耳有一千二百圆满功德。耳若静听,则十方无遗。这一章与《其身如一》对照着来看,顺着“听觉”这一根“新枝”,抵达至枯竭之境。枯竭,于是成为了源泉。此篇让抒情抵达至高点,如同灵境,如同不同维次空间。
诗札丨陈先发《裂隙九章》:从语言厚壁凿出光,让新生诗意降临
后记
胡戈·弗里德里希在《现代诗歌的结构》中对“新语言”做出了定义:“诗歌的存在完全有赖于对语言的一种持续革新,这革新就如同对语言结构、语法规则和言说秩序的一次粉碎。”
精研,是多么艰难的重生。陈先发先生的《裂隙九章》:“九首诗之间内在气息上相互融通、主旨与结构上呼应连接、构成一个有共同呼吸的整体。”要全部弄明白其中的秘旨,几乎是不可能的。感悟颇多,却迟迟难以动笔。最难捱的危机莫过于:
找不到一个词
把它放在
不可更改的位置上
我的写作总是伴随着自我对抗而趋于完成的。与其茫茫然的写,不如坐下来,阅读一篇经典之作。如何寻找到新鲜的嘴唇,找到合适的词语,去叙述。
阅读,是必要的途径。
参考资料:《五人诗选》、《九章》、纳兰:通往无限的语言——论陈先发诗集《九章》等。
作者丨尔东说话
品读经典,书写人生。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