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社会有多麻木?西洋人拖来大炮,人们却提着鸟笼在一旁看稀奇
在“穿越”一词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能够在各种艺术作品中看到无数关于穿越回古代的情节,像是前些年大火的古装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赘婿》等等都是。而且由于清朝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封建朝代,自1912年清政府灭亡以来,也不过百年光阴。
近现代的百年时光似乎开了十倍速,发展速度能抵过千年时光,以至于当代人对封建社会糊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滤镜,只看到上层社会的衣香鬓影,看到那些紧张刺激的勾心斗角,却忽略了最广大的百姓们生活有多苦难。
对一个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现代人来说,如今每个月五六千块钱的生活成本都叫廉价;但如果你去问一问家中年迈的长辈,在他们看来一个月一两千已经足够支撑全家的花销。他们吃过苦,所以知道摒弃一些无用的欲望,对半个多世纪、一个多世纪前的那些说近不近、说远不远的百姓而言,能够吃饱穿暖,就是一辈子最大的奢求。
我们从历史课本上所了解到的晚清社会,有奢华无度的慈禧太后,有刺激中国本土资本、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国资本输入的洋务运动,有花重金创建却因后续无力从而惨败的北洋水师,唯独没有那些被剥削着的人民。
晚清在面对列强的入侵从来都是节节败退,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几乎每个条约中都有赔款选项,赔款的金额也越来越多,从《南京条约》的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到《马关条约》的两亿两银元,再到《辛丑条约》的本息相加合计九亿八千万两白银。
要知道晚清的财政收入已经因为赋税增加达到了每年8000万两白银,超出康乾盛世好几倍,就连史称“富宋”的宋朝收税都无法与之匹敌,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国税收入最高的顶点,但相比起庞大的赔款,依旧是九牛一毛,更别说还有日益庞大的满清贵族群体开支以及慈禧太后的奢靡享受。
钱不够怎么办?清政府反正筹不到这笔钱,于是将其作为指标下放到各个省份,各个省份的领导者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变本加厉去加重百姓的负担。看看镜头下记录的晚清百姓吧,一个个面黄肌瘦,眼神是如此的麻木。
是中国人不够勤劳吗?并不,中国人是公认的勤劳勇敢的民族,千年来我们从土里刨食,养活了数千年的文明延续。但为什么到了近现代,日子却越过越糟?在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去关心国家兴亡,没有人有多余的关心设施给其他人。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响,慈禧太后带着一众贵族仓皇“西狩”,只留下无措的京城百姓。面对洋人拉来的大炮,这些生活在晚清时代的人是如此麻木,甚至还有人提着鸟笼在旁边看稀奇。
近些年有零零散散的声音传来,贬斥鲁迅先生不该拥有如此崇高的名声与地位,觉得他不过是处在了一个合适的时机。能说出这些话的人一看就是没有真正了解过晚清到民国这一段时期的百姓生活,不知道唤醒沉睡中的麻木民众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多重要。
《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你,个人温饱是最基础的需求,当满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才会诞生精神需要。在个人生存无法得到保证的时候,大部分人是无法去觉醒什么民族意识的。
可百年前缺的就是这股民族意识,没有知耻而后勇,哪来的奋发图强?这才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他让无数尚处于蒙昧中,眼里只有碗中的几颗野菜的普通百姓,也能觉醒家国存亡意识,也能诞生民族荣辱,不至于在面对压迫的时候,只是麻木的站在一旁干看着。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哪怕没有系统地阅读过,但相信大家零零碎碎也看了不少,但这样的阅读终究是太过片段了,要读鲁迅,就得系统的去进行阅读,这样才更加能够体会鲁迅的文字魅力。
现在鲁迅全套经典书籍正在进行大力活动,10册仅需120元,相当于单价仅仅12元。现在12元能做什么?一杯奶茶都不够,但在这里,12元能够买一本鲁迅经典书籍,这样的优惠力度还不够大吗?活动随时可能失效,欲购从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