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牛:【《吾心深远处》系列之20】二十四 祭灶司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作者简介】司马牛:湖南邵东牛马司人,祖籍江西丰城。现供职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
二十四 祭灶司
司马牛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这天,民间有喝腊八粥、做腊八豆豉的习俗,当天的微信朋友圈几乎被这句话刷屏。而在我的老家湖南邵阳,真正意义上的“年”,得从腊月二十四算起。有儿歌为证:二十四,祭灶司;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糍粑做(方言念zou,去声);二十七,杀叫鸡;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摆碟碟;初一初二拜年切,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
在我的老家,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又被称为“团年夜”“小年夜”,外地游子在这一天都得回家来,未过门的“准媳妇”也得在这一天接到男方家来“过年”,尤其是腊月二十四日这天的“祭灶司”仪式,将“年”味,渐次变浓。
宋朝范成大《祭灶司》曾很详细地描述过这个仪式:“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祭灶,也称送灶。古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意思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腊月二十四日祭灶,船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日祭灶。为何要错日而祭?这个不得而知。只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通常是在小年腊月二十四日的傍晚举行这个仪式。这天中午饭后,妈妈吩咐哥哥姐姐将那个砖垒的土灶打扫一下,锅碗瓢盆一定要洗刷干净,傍晚时分,父亲便在灶上贴一个巴掌大的年画,在灶台边摆上糖果糕点酒菜,一边叩头祭拜,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日子过的苦,明年请您来吃糖。”祈求“灶王爷”上天后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让天庭赐福于来年;一边撒些清水和青草给“灶王爷”的坐骑,以便腾云驾雾快去快回,大年三十再回我们家过大年……这个仪式完毕后,妈妈会将祭祀用的糖果分发给我们兄弟姐妹,然后将灶君神像等请出门去烧掉。每每这时,看着袅袅青烟,握着甜心糖果,我心里便想象着我们家的“灶王爷”一定是非常满意地骑着云马上天庭汇报工作去了,然后会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并赐福我们家在新的一年里迎春纳福,日子越过越好……
其实,那时的我曾有一个离奇而荒谬的念想:做“灶司”多好呀!成天呆在各家吃香的喝辣的,白吃白喝不说,百姓还得小心供奉……当然,这个念想一则源于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家境贫寒,一年到头都难得吃顿饱饭,更别说鸡鸭鱼肉的日食;二则出于对“灶王爷”“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之赐封的敬畏和景仰,因为在那个文化也相对匮乏的小山村,年幼的我对于世界万物的认知,均源自于院子里读过“老书”的满嗲嗲给我讲的故事中那些原始拜物教与神仙鬼怪有关的奇谈。
但做“灶王爷”的这个念想,很快又被满嗲嗲的故事所改变。
满嗲嗲告诉我,灶王爷的前身本姓张,本来娶了个贤惠漂亮的婆娘,后来他出门做生意发了财,就变了心,回家后就将婆娘赶了出去。谁知恶有恶报,后来一场大火将张家烧了个精光,张老板沦为乞丐,某一年的腊月二十三日要饭竟然要到了原配门上,不禁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里不肯出来,闷死了。后来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就封张为灶神,要他一年到头守着老百姓家里的灶,并于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庭汇报老百姓过去一年的生活状况……哎,虽是肥差,有吃有喝,但满嗲嗲故事中“灶司”的前身竟然是个负心汉、陈世美,一个大大的坏蛋,谁还想去做啊?
前几日翻书,无意中得到“灶司”的另一个版本,说“灶司”本有两个人,“灶司公公”是《封神演义》中的名将张奎,“灶司婆婆”是他的夫人高兰英,在渑池雄关恶战中,斩杀了周武王十多名得力大将,是武王伐纣中最为残酷的一场战争。张奎和高兰英夫妇虽是纣王大将,但他俩忠心耿耿,铁血丹心,后来姜子牙封神的时候,将他俩封为“灶神”,接受世人厚供……
传说或者奇谈,在历史长河中,能慢慢地演变为地方的民俗民风,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至于在传承和教习中如何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如今的“年味”的确没有我们儿提时代的热切和韵味,好像文章开篇之儿歌的情境已不再为我的子孙所能亲身体味与经历,哪怕是过半的感受让他们不再好问“民间节庆”之根源与归盼,于此,“回不去的老家”之唏嘘和慨叹,亦不会在我“二十四,祭灶司”的念叨中一再闪灭……
2019.1.17日,于邵阳
感兴趣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