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五年(13):冬,淳于公如曹(二)

---   01   ---

原文: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
---   02  ---
上文我们说到,州公抛下国都跑到了曹国,原因是杞国要灭州国。那杞国为什么要灭州国呢?这事要从杞国人第一次在春秋时代中亮相说起。
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也就是12年前。
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
莒国人讨伐杞国,攻下了“牟娄”这个地方。
这已经不是杞国第一次挨打了,杞国原本是不在山东半岛的。杞国最初的封地是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市杞县,那个有名的成语“杞人忧天”讲的就是杞国人的事情。
顺便说一下,春秋时代人们经常拿三个国家的人开玩笑,一个是楚国,因为中原人把楚国看成是南蛮,蛮夷之国;还有两个就是宋国和杞国,因为这两个国家一个是夏朝的后裔,一个是商朝的后裔,都是失败的部族,但又因为祖宗的余荫而居于公爵的尊位,其他几百个诸侯国难免有些不忿,所以就喜欢编排一些宋国人和杞国人的事情,就像我们现在喜欢编排英国这种过气老牌君主制国家一样,其实很多事不一定是真的发生在杞国和宋国人身上。
杞国是西周初年被封在河南杞县,但东边有强大公国宋国,东南有少数民族部落淮夷,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徐国(现江苏省徐州市),北方还有北戎,就是北方蛮族。周边环伺着许、陈、鄢这些新兴的诸侯国,一个个身强力壮,嗷嗷叫着要开疆拓土。
---   03  ---
杞国本就是一个从夏朝开始就长期不思进取的诸侯国,看看周围,他觉得谁也惹不起,只能卷起铺盖举国迁徙避难,经过四次迁徙,最后迁到了州国的附近,有多近呢?相当近,鸡犬之声相闻。
更糟糕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边迁徙边作战,残酷的自然环境和战争使杞国的战斗力越练越强,当杞国迁徙到州国附近的时候,可谓是二八小伙拿板砖,谁来跟谁练。
当时齐国依靠身处东海之滨,有鱼盐之利,当时天下有一半的国家都要吃齐国产的海盐,经济实力很雄厚,正在崛起中,但距离齐桓公称霸还有五六十年的时间。有点像现在的中国,总GDP比较唬人,经济实力也算强悍,但文化、科技、军事、教育与一流强国还有差距,综合实力不足。
山东半岛上若论综合实力比较强大的,只有西南方向的鲁国,除了军事略弱一点,经济、教育、文化综合起来以后,算是山东第一强国。
杞国若想在山东半岛上搞点动静出来:
  • 往北,是齐国的地盘,当然是不敢招惹的;

  • 往东,是大海,扩张不了;

  • 往西,是鲁国,更不敢招惹;

  • 只有往南,一路向南空间很大,而且左靠东海,右倚沂水,既有鱼盐之利,又有大河便于水运,着实是个风水宝地。

于是杞国就向南拓展地盘,但这一举动惹恼了山东半岛的三哥——莒国。
老三脾气暴躁看来是有传统的,莒国人狠话不多,直接出兵,干脆利索的把杞国的一个大城——牟娄(现山东诸城附近),给拿下了。
看一下牟娄的位置就知道这个地方对杞国有多重要,既是杞国的南大门,又紧挨着潍水,有河运便利,且离东海很近,可以直接煮盐,可算是杞国的经济重镇。杞国这才意识到,到了山东不拜二哥,后果很严重,看不起三哥,后果同样很严重。
但杞国也是狠角色,吃了亏以后隐忍不发,等到鲁桓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10年,趁着鲁国内乱,鲁桓公放任公子翚杀掉鲁隐公以后即位,鲁国内政不稳的情况下,去找鲁桓公会晤去了。
杞国当时打的算盘可能是想趁机要挟一下鲁桓公,或者是让鲁国这个老大出来主持一下公道。
但杞国人低估了鲁桓公的政治智慧,靠杀兄即位的鲁桓公本身就得位不正,这时候如果再对一个外来的小诸侯国和颜悦色,国内对他不满的势力就会趁机发难,所以不管杞国的要求合理不合理,条件优厚不优厚,鲁桓公都不能答应。
不但不能答应,还要公开的,义正言辞的对杞国进行训斥,比如用“没有人比我更懂山东半岛的地缘政治”来进行一番长篇大论,一方面可以借杞国对外示威,更重要的是压制国内的不满势力。
从这一点说,杞国人的政治智慧真的是不够看,可能真的只会忧忧天了。
所以杞国人这次外交会晤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甚至引得鲁桓公当年九月率兵打入杞国,名义就是“杞国不敬”,杞国人自动送上门,鲁桓公顺势杀鸡儆猴。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杞国不是抱着讹诈的心理去鲁国谈判,而是打着“谴责公子翚这种弑君者”和“慰问新君”的旗号去鲁国谈判,或许是另一种结果。
因为鲁桓公的即位严格来说,在法理上是正当的,鲁隐公不是嫡子,鲁隐公死后,鲁桓公作为嫡子,按兄终弟及的法则即位是很正常,在这当时也是普遍行为;
但是鲁桓公的即位,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因为毕竟是杀兄即位,而兄长鲁隐公并没有说过不让鲁桓公即位,所以真的是公子翚的个人行为,但鲁桓公也是地瓜烂在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也因为这种法理的正当性和道德的不正当性,使支持鲁隐公的势力无法根据一个正当的理由对鲁桓公发难,而鲁桓公因为道德上的不正当性,必然要极力撇清跟“公子翚弑君”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时候杞国如果趁势讹诈鲁桓公,无疑是向鲁桓公表明国际社会认定了鲁桓公借刀杀人,弑兄即位的事实,鲁桓公必然恼羞成怒。
如果杞国打着“谴责公子翚和慰问鲁桓公”的旗号去鲁国,那么无疑是向鲁国表明国际社会认为鲁桓公是清白的,公子翚是叛臣,这当然是鲁桓公想要的结果,鲁桓公不但不会拒绝杞国,还会大张旗鼓的宣扬,杞国也能趁势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是鲁国的实际支持,比如鲁国联合齐国和杞国讨伐莒国,把牟娄夺回来。
国际关系上,有时候一些事情关系很微妙,看不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

---   04  ---

我们言回正传。有句俗话叫“不打勤不打懒,专打不长眼的”。这下好了,山东半岛上的老大和老三轮番把这个不长眼的杞国收拾了一顿,杞国终于老实了。公元前709年,就是鲁桓公三年,杞国国君与鲁国在“郕”这个地方召开会盟,杞国国君向鲁桓公求和,鲁国笑嘻嘻的收下一个能打的小弟。
杞国可能是在长期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涯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安全感,拜完大哥以后,刚歇了一年,就对邻国州国展开了攻略。州国本是一个与人无害的国家,已经有百多年没打过仗了,谁知道邻居杞国明火执仗就来抢了。
州公一盘算,打是打不赢的,也不可能打赢,只有跑跑路,才能让生活继续下去这样子,于是二话不说,政治流亡去了。
不过州公的流亡路线很有趣,他一路向西南,马不停蹄的直奔曹国而去。曹国在现在山东定陶一带,要到曹国必须要路过鲁国,《左传》没有记载这件事,但《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记载了:
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
如通入,意思是说,鲁国以外的国家,他们怎么来往,只要不入都城,是不记载的,为什么要记载这件事呢?因为州公从鲁国都城过,没有朝见鲁桓公,很无理啊,竟然“过”我,所以要记一笔。
什么是“过”呢?现在在足球赛和篮球赛中还经常用这个字,比如“带球过人”,咱俩是竞争关系,所以我“过”你,不用跟你打招呼。
这次,州公就把鲁桓公给“过”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下篇再讲。
扩展知识:
杞伯簋,现藏国家博物馆,敛口,鼓腹,双兽耳,圈足下另承三个兽首足。盖边及器的口沿饰兽目交连纹,体饰横条沟纹,圈足饰垂鳞纹。铭文记:杞伯每刃为其夫人作此器。
杞伯簋铭文
杞伯簋铭文释读
---   End   ---
欢迎理性探讨,怒发冲冠、一叶障目者及鸣翠柳者不回复。
E-mail:youwushuzhai@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