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和心包经,你分清楚了吗?
在介绍今天的内容前,先分享一个王居易教授治疗心肌缺血的病例。这是个女病人,50多岁,当时王教授正在人民大学校医院讲课,该病人突然出现胸闷、憋气,诊察发现心包经显著异常。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当即取心包经的内关进行治疗,病人的症状很快就缓解了。
看了这个病例,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治疗心脏疾病我们是取心经还是心包经的腧穴?二者在治疗心脏病方面有何差异?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一是现在病人心脏不舒服基本都去心内科了,留给我们针灸治疗的机会实在太少,就连工作几十年的针灸医生可能都没有治疗过心脏病;二是意识中这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要是非让你说出心和心包的联系和区别,或许你会说,“心包代心受邪”,进一步的细说你可能就分辨不清楚。
其实中医古代典籍对心和心包的区别和联系,要么谈的很含糊,说了半天你也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要么干脆就避而不谈。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心包是心的外围,代心行令,即心包是心的一个附属,仅此而已。在《内经》时代,压根就没有心经。《灵枢·邪客》说,“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也就是说还没有心经这条经脉,更没有腧穴。所以后世对心经和心包经腧穴的主治和功能论述都是相似的,我们也很难区分心经的腧穴治什么,心包经的腧穴治什么,更是很难说清楚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从经络本身的角度讲,心经和心包经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存在明确的区别和联系,而且这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心经和心包经它们所反映的心脏疾病的是有区别的,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多是心经的病变,而心肌缺血等血管问题则多是心包经的病变。二是,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肌的供血状态,心肌供血异常也会影响心脏节律,这样心经和心包经之间就建立起一种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
(1)心经和心包经循行路线的比较
这两条经脉都是从胸走手,也都走行在上肢内侧面,每条经脉也都有9个穴位。心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系、食管、目系,属心,络小肠;系舌本;经别走咽喉,出于面,合目内眦。经筋伏乳里,结胸中,系于脐。心包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属心包,络三焦;经别入胸中,别三焦,循喉咙,出耳后。经筋夹胁,散于胸中,结于贲。这两条经脉都和心、胸、喉发生关联,这也可以解释二者在主治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2)心和心包在解剖及生理上的联系。
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心脏壁由三层膜组成,由内向外分别是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内膜又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内层及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层分布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此外,心外瓣膜也由心内膜组成,它的作用就是阻止心房和心室肌收缩时血液发生逆流。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其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部分心房肌纤维可以分泌心房钠尿肽,具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心外膜是心包脏层,为浆膜,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及心的经脉系统均分布在心外膜层。
脏的解剖生理可以发现,心壁的三层结构和心脏的节律传导、心肌血液供应以及血管压力的调节等生理功能有着对应关系。即心内膜和心脏节律具有对应关系,心脏的供血系统则和心肌、心外膜联系密切。心脏的这一解剖生理结构是心脏疾病产生的基础,也为我们分析心经和心包经的主治区别提供了一定的解剖学依据。
(3)临床常见的心脏病变
心脏病理在临床上多见的也就三种:一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心前区不适、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是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二是心脏传导节律异常,从而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表现。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炎等疾病。三是心脏瓣膜病变。
(4)心经和心包经的疗效观察
从心脏解剖和生理病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心脏的供血问题和心外膜的关系最为紧密,而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经络当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心律失常及心脏瓣膜病变应和心内膜直接相关,经络当属于手少阴心经。所以在临床上遇到心脏病患者时,我们首先应该辨别出异常经脉,其次才是选穴问题。
虽然在具体病例上,由于心脏各层次之间的生理联系,心脏供血也可以引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也可以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各种病因病机交互错杂,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审查经络的异常。但是综合临床资料来看,属于手少阴心经病变的心内膜以及心律失常的病变,选取心经的疗效更好,而属于心脏供血异常的冠状动脉血管的病变,则选取心包经才能获得很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