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过——眉山历史人物
苏过(1072—1123),字叔党,别号斜川居士,苏轼幼子。兄弟三人都秉承家学,苏过才华最为突出,诗词赋文书画都很擅长,很有苏轼作风,当世评价说“苏氏三虎,季虎最怒”,所以苏过有“小坡”之称。下图是苏过《赠远夫诗帖》。
“乌台诗案”后苏轼进监狱,当时苏过年仅7岁,与母亲、二哥苏迨(dài)留在湖州(浙江吴兴),后来随父亲辗转各地,侍奉亲人,耕种读书。“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晁说之《故宋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苏过孝顺,使苏东坡在流放生活中得到不少安慰。苏过本人也饱经世态炎凉和生活磨练,养成与父亲一样开朗旷达的性格,写下大量描写祖国山川,抒发个人胸臆的诗篇。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赦免回到北方。第二年,父子同去常州,当时苏过29岁,“丁年而往,二毛而归(刚成年时外出,等回来时头发已经花白)”。回到北方一个多月后,苏轼去世,苏过和兄长一起将父亲遗体移葬在汝州。守孝期满,苏过本来可以再进入仕途,但是因为当权者排斥元祐旧臣子弟,即便有才华也不启用。所以苏过仅仅先后做过太原府监税、颍昌府郾城(河南郾城)知县,最后还因为党禁被免职。于是,苏过回到颍昌(河南许昌),营造几亩可供玩赏的湖阴水竹,取名“小斜川”,亲自耕种,教导子女,读书饮酒,自娱自乐。宣和五年(1123),苏过去世,终年52岁。
在海南儋州东坡书院苏过的雕像
主要著作有《斜川集》(《宋史》称20卷,现仅存6卷),所作诗赋较著名的有《和大人游罗浮山》、《志隐》、《思子台赋》、《飓风赋》等。苏轼曾写《游罗浮山一首示儿过》诗称赞:“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在黄庭。近者喜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并为有这样善作诗文的儿子感到自豪,写道:“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和。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苏过散文保持至今约百余篇,多为代人撰写的书启、奏折、序、跋、寿祝、碑志,也有部分史评、史论、时论,如《萧何论》、《书周亚夫传》、《论海南黎事书》等。此外,还长于绘画,擅长画怪石丛藤,苏东坡在《题过所画枯木竹石》诗中写道:“与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会与石传神”,把苏过与善作墨竹的文与可相提并论。袁伯长《青容集》载《跋叔党竹石牧牛图》说:“小坡竹石绰有父风。”刘后村跋小米画:“叔党之才,百倍元晖。元晖至侍从,叔党死小官,命也夫。”高度评价苏过所作的画。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过传
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过字叔党。轼知杭州,过年十九,以诗赋解两浙路,礼部试下。及轼为兵部尚书,任右承务郎。下图是苏过书法。
轼帅定武,谪知英州,贬惠州,迁儋耳,渐徙廉、永,独过侍之。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初至海上,为文曰《志隐》,轼览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因命作《孔子弟子别传》,轼卒于常州,过葬轼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营湖阴水竹数亩,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卒,年五十二。下图是苏公祠,位于海口市五公祠东侧,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系崇祀苏轼及其子苏过而建。
初监太原府税,次知颍昌府郾城县,皆以法令罢。晚权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为“小坡”,盖以轼为“大坡”也。其叔辙每称过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下图是苏过《斜川集》。
七子:籥(yuè)、籍、节、笈、筚(bì)、笛、箾(shuò)。孙男二人:峤(jiào)、岘(xiàn)。
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
附:《宋史·苏过传》译文
苏过,字叔党。苏轼任杭州知州,苏过年十九岁,以诗赋被两浙路举荐,在礼部考试下等。到苏轼任兵部尚书时,苏过任右承务郎。
苏轼镇守定州,贬英州知州,贬惠州,移儋耳,渐次在廉州、永州,仅有苏过随从他。凡是生活上的事日夜冷熟所须,他都一人担当,不觉艰难。刚到海上,作文章叫《志隐》,苏轼看了说:“我可以安心住在海岛上了。”因此命他作《孔子弟子别传》,苏轼死在常州,苏过把苏轼安葬在汝州郏城小峨眉山,便住在颍昌,经营湖泊南水竹几亩,名叫小斜川,自称斜川居士。去世,享年五十二岁。下图是苏过随苏轼在海南住过的“桄榔庵”。
苏过起初监太原府税,后来任颍昌府郾城县知县,都因法令事被罢免。晚年曾代理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他的《思子台赋》、《飓风赋》早已流行于世。当时人称他为“小坡”,称苏轼为“大坡”。他的叔父苏辙常说苏过孝顺,用以教训宗族。而且说:“我的哥哥远居海南,教成这儿子能写文章。”
苏过有七个儿子:苏籥(yuè)、苏籍、苏节、苏笈、苏筚(bì)、苏笛、苏箾(shuò)。有两个孙子:苏峤(jiào)、苏岘(xi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