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在家训练孩子?IFSP助你一臂之力
//丁丁妈说//
丁丁(化名)三岁被确诊为孤独症,他的大部分能力都在18个月以下,当时我内心很焦急,为了让儿子各方面能力尽快提升,平时除了按时送他去北大儿童发展中心做康复训练,也会阅读家庭干预方面的书籍,自我学习,并尝试了一些家庭干预方法,可是对孩子需求的针对性不强,所以并不大奏效。最近得知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增设了个别化家庭干预计划(IFSP),我尝试着选择了这套体系,两三周后我就察觉到了孩子的转变。
以前不论丁丁有没有进食的意愿,只要到了时间点我就会主动叫他喝水吃饭。因为他几乎不会用语言提要求,总是通过拉着大人,用手指物品的方式表达。在老师指导下我改变了做法,我会等到孩子渴了自己拉着我去餐桌时,提示他说:“我要喝水。”并把水杯拿到他眼前,提示他说:“打开”,然后再把水杯递给他。通过老师教的方法举一反三,每天都抓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机会坚持训练,包括吃饭、吃零食等所有用餐时间。直到上周丁丁在凳子上坐着,他突然对我说:“喝水”,我开始还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我问“儿子,你说什么?”他说:“喝水。”这是儿子第一次主动用语言提要求,我内心挺激动。
以前丁丁几乎从不关注其他小朋友,也极少回应别人,让他跟长辈道别,他只是挥挥手,低着头连看都不看对方一眼。丁丁喜欢独自玩耍,很少跟小朋友接触,所以除了在中心,他基本没做过互动游戏。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意识到家长要陪伴丁丁,并多和丁丁做互动游戏。丁丁在中心特别喜欢上音乐课,我就准备了一些他喜欢的歌曲,晚上我效仿着老师一边唱歌,一边拉着丁丁跳舞,他每次都很开心,还跟着乐曲学歌词,渐渐地孩子性格变得比以前开朗不少。
上个周末我带丁丁去公园玩,小朋友们在荡秋千,以前他看到会避开绕道走,这次他却主动走上前去,左看看右瞅瞅,好奇地张望,并且冲身旁的小朋友笑得挺开心,还跟小朋友们一起荡秋千。虽然他并没有跟小朋友们对话,但他已开始对其他小朋友产生兴趣,并愿意用眼神交流。
对于丁丁的进步,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干预指导具有科学性和计划性
在进行家庭干预计划前,除了VB-MAPP评估,老师还跟我进行了一次全面详细的访谈,通过涉及孩子十多个方面的相关问题应答,包括:起床、穿衣、入厕、游戏、用餐、与家人和小朋友相处等,充分了解家庭环境和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周到的访谈引导我和老师一同思考孩子需要改善的目标。
在BCBA督导下基于ABA训练法,老师们依据丁丁现阶段的需求,为丁丁专门制定了《个别化家庭支持计划指导手册》,高度贴合孩子能力和家长对孩子情况的认知,设立的目标充分满足家长的需求,尤其是生活技能、社交、情绪处理等,都是丁丁切实需要提升的方面。
手册中详细列出了丁丁目前需要家庭重点干预的问题,针对每个问题设定了长期和短期干预目标,每项长期目标都通过十项左右的短期目标有计划性地按步骤达成。如此一来我的目标清楚了,思路清晰了,不像之前总有种手忙脚乱的感觉,同时也大大缓解了焦虑情绪。
2家校协同干预效率高
IFSP指导手册撰写完成后,会由中心展开IFSP会议,为家长进行针对执行IFSP中干预目标的基础培训。IFSP教授的训练方法都很实用,很适合在家庭自然环境中进行,我可以充分利用洗漱、吃饭喝水、入厕、换鞋、睡前脱衣服、带孩子去串门和公园等各种日常生活的自然情境随时对丁丁进行干预训练。不仅可以把孩子在中心上课学习的内容在家庭计划的执行中泛化使用,而且灵活运用学到的家庭教学思路,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机会,无形中让孩子每天至少多训练两小时。
3 干预方法可操作性强
不仅IFSP所要求的场景条件在生活中容易满足,目标订立适合家长在家庭环境下完成,而且干预数据的记录方式既简单又科学。我需要及时记录下和老师沟通后每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孩子每次训练的完成情况、阶段成果、存在的问题等,并且需定期把记录表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在能在BCBA的督导下给予我正确的指导和合适的解决方法。
每份IFSP的有效期是六个月,到期后老师们会为孩子重新评估和复审,我会继续努力配合老师共同实现每个目标,相信孩子会能取得更好的VB-MAPP评估分数。不论分数如何,孩子每次小小的改变我都很开心,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