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0岁,在北京给儿子当“免费保姆”:1800万老漂族何去何从?

北京,天通苑,号称“亚洲最大社区”。

这里是地铁五号线终点,从这里去北京中心天安门,需要换乘一次,17站耗时1个小时。

这里生活着近90万常住人口,其中一半左右是外来的“新北京人”。

每天早上9点,当天通苑的三个地铁站将数以万计的上班族送往市中心之后。

恢复了片刻安宁的小区里,又迎来了另一批人潮。

他们大多头发花白,一手领着蹒跚学步的孙辈,一手拎着从菜市场采购回来的蔬菜瓜果。

这些操着不同口音的老年人,已经成为了天通苑里的一道风景。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却因为同一个目标来到了北京。

在老家操劳了半生,拉扯大儿女,完成了所有应尽的义务后,为了照顾孙辈的起居,他们再次打点行囊奔赴异乡。

网络上给这一特殊族群起了个和“北漂”“沪漂”一样时髦的称号——“老漂”。

她们的生活,被凤凰卫视冷暖人生团队拍进了纪录片里,《老北漂》。

背井离乡的“老漂”

每天早上六点,谢凤娇都会给女儿女婿一家端上煮好的稀饭和买来的油条。

照料外孙吃完早饭,把他送到幼儿园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买菜、做家务、洗衣服。

图源:晓世《老北漂》

忙完家里的一摊活,她又赶去接孩子放学,做晚饭。

等到给外孙洗漱哄睡后,谢凤娇的一天才算结束,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已经重复5年了。

5年前,谢凤娇从湖南来到北京,这么多年的“老漂”生涯里,她只去过一次故宫。

想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但平时要送孩子上学,节假日又不忍心叫醒女儿早起。

住在天通苑的谢凤娇,距离“北京”仿佛和在老家时一样远。

除了琐碎的家务、狭小的社交圈子,更让谢凤娇觉得难以排解的是背井离乡的疏离感。

图源:晓世《老北漂》

和女儿三口同住一个屋檐下,她却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北京物价高,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谢凤娇把自己的2000出头的退休费都搭在日子里花了。

“我不属于这里,谈不上喜不喜欢,反正就是来做客的吧。”

除了每年清明节回乡扫墓外,谢凤娇现在已经极少回到湖南岳阳的老家了。

乡下的亲戚朋友都在羡慕她生活在大都市,而在谢凤娇的眼里自己不过是这个城市匆匆过客里一个暂住的影子。

在每天周而复始的琐碎家务中,最让她盼望的是每天下午小广场上的闲聊时光。

在接孩子放学前的间隙,谢凤娇会和同是湖南的老乡们聊聊家常,吐一吐苦水。

在天通苑,这样以口音划分的“老漂”据点有十几个。

他们以乡音为纽带,寻找着同类也让自己能从这座城市获得更多一点归属感。

图源:晓世《老北漂》

从河南贫困县来到天通苑的王翠荣,儿子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骄傲。

十几年前,当儿子坐上前往北京打拼的火车上时,王翠荣站在菜地里哭了一个下午。

她原以为自己这辈子会守着老家的一亩三分地,安度晚年。

但接到儿媳的电话后,这辈子只去过县城的王翠荣带着行李来到了北京。

图源:晓世《老北漂》

因为没能租到同一套房,王翠荣住在了儿子隔壁的合租房里。

一间十几平米的隔间,成为了她在北京的所有。

和谢凤娇有“湖南帮”闲聊排解压力不同,王翠荣浓重的河南口音让她难以融入老漂团体。

每天洗衣做饭带孩子外,她唯一排解寂寞的工具就是儿子为她买的手机。

“想儿子就按2,想闺女就按1,按完了也没什么可说的。”

孤独寂寞之外,王翠荣和儿媳的相处也让她倍感压力。

和新一代人的育儿理念不同,王翠荣带孙女时还沿用着乡下老一辈人的方法。

图源:晓世《老北漂》

因为带孩子的问题,这半年里她没少和儿媳互相埋怨。

但更多时候,为了不让夹在中间的儿子为难,王翠荣都把这些孤独和委屈默默埋在心底。

图源:晓世《老北漂》

子女家还是自己家?

困扰着“老漂”们的还有一个问题,她们常常为了子女的家庭,被迫和自己的老伴分离。

从河北省来的“老漂”马书婷,没有一天不惦记着自己在老家的老伴。

图源:晓世《老北漂》

她性格开朗乐观,但让她想不到的是,比老家大上几万倍的北京,家家户户住得这么憋屈。

不到30平米的开间里,满满当当堆满了一家四口的东西,孩子学走路时不是碰了收纳盒就是撞了快递箱。

图源:晓世《老北漂》

马书婷一天到晚除了做饭带孩子,就是不停地收拾东西,辗转腾挪地想办法给家里变出点空间。

“这里不如家里住得舒服。老家是大院,我一个人特别宽敞,但在北京特别憋屈。他们都说北京好不好呀,我说不好,无论如何你都是一个外乡人是不是?”

图源:晓世《老北漂》

还没上幼儿园的孙女,时时刻刻不离开她,这让好说笑又爱热闹的马书婷到了北京之后,生活圈子缩小到了家和菜市场的两点一线。

图源:晓世《老北漂》

隔壁的合租房里,一批批年轻人来了又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想要和邻居拉一拉家常也成了难以实现的梦想。

而独自在家的老伴,没有她的陪伴,精神也很寂寞。

住在天通苑的张士敏和谢凤娇、马书婷一样,十年前为了刚出生的外孙女,她风风火火地赶来了北京。

出生在东北林场的张士敏,作为家中的长女,从小便担起了帮补家用的责任。

种地、喂猪、喂鸡,十几岁的张士敏样样都干得比同龄人更好。

图源:晓世《老北漂》

为了给弟妹攒学费,高中毕业后她就去了工厂当装卸工,百十斤的水泥一扛就是几年。

等到弟弟妹妹都考到外地的大学,陆续离开了县城后,张士敏又开始为自己的小家庭忙碌起来。

但因为性格不合,张士敏的婚姻只维持了几年。

离婚后她带着女儿也离开了东北小县城,白手起家在烟台干起了自己的理发店。

图源:晓世《老北漂》

十几年当爹又当妈的日子里,张士敏把所有心血都放在了女儿身上。

把女儿送进大学又送入她的小家庭后,原本打算好好歇一歇的张士敏又被召唤到了北京。

图源:晓世《老北漂》

一直到外孙女上学,她才终于有了喘口气的时间。

但当她想要好好在这座城市看一看时,她开始觉得这个家太小了。

外孙女越来越大,不大的两居室里空间越来越小,自己作为一个“闲人”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她在距离不远的小区租了一间10平米的隔断。

她不想回老家,在哪儿都是一个人,在北京至少离女儿还近点。

有了自己的隔断“小家”后,张士敏尝试着走出家门。

图源:晓世《老北漂》

她在公园里参加合唱团,学跳新疆舞,还斥巨资2000块买了一套架子鼓。

排解寂寞之余,也为了让自己在这座城市留下点存在感。

图源:晓世《老北漂》

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有无数和谢凤娇、王翠荣一样命运的“老漂”,他们接受了儿女们的安排。

一把年纪努力适应着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放不下家乡的牵挂也融不进异乡的生活。

这座城市漠视着他们的孤独,他们也不愿向这座城市敞开心扉。

图源:晓世《老北漂》

除了这些被动的留在异乡的“老漂”外,互联网时代下一些主动远离故土的“老漂”也走入我们的视线,他们的“漂”也更多了一层自我救赎的意味。

漂在路上

一向以年轻用户群为主流的B站,最近大火的却是一位年过半百的UP主。

在家里做了半辈子全职主妇的苏敏,在56岁那年,决定策划一场逃离婚姻的漂流旅行。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重男轻女家庭里的苏敏,从小就被教育,一切好的都要让给弟弟。

顶替父亲的岗位进入工厂后,为了帮补家用,每月的工资她都如数交给母亲。

23岁那年,苏敏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了相亲后见面两三次的丈夫,一过就是30年。

婚后,从工厂下岗后的苏敏做过泥瓦匠,摆过小摊卖水果,当过环卫工扫大街,一切生计的压力都没有将她击倒。

但无爱婚姻里的痛苦,却一再让她感到窒息。

和精明算计的丈夫生活,两人经济上一直保持AA制。每月的生活费、孩子的学费甚至用医保卡买药,也要精确到一分一毫向他报账。

丈夫对她最大的兴趣,就是从对话中挑刺然后发展到口角。

因此,苏敏在家越来越少开口。

为了避免吵架,从女儿上初三后,苏敏和丈夫开始分房睡。

即便如此,易怒的丈夫还是会挑刺吵架,在口角中一拳把她打倒,用武力结束这场纷争。

三十年的婚姻里,无数次想到离婚的苏敏,为了女儿的幸福一次次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女儿上学忍到女儿毕业,从女儿上班忍到女儿结婚。

照顾女儿做了月子,外孙上了幼儿园。

苏敏在自认为完成了所有母亲应尽的义务后,终于决定从这场婚姻里脱离。

同时,这一年她也被查出患有中度抑郁。

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下一辆Polo,经过简单的改装后成为了自己“漂”在路上的家。

从郑州到小浪底,从三门峡到西安,一路上风餐露宿却心胸舒畅。

和苏敏一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完成了家庭交待的职责和使命后,选择从无爱的婚姻中叛逃。

他们有的以车为家,漂在路上,有的前往异乡,另寻空间。

即使是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也未能左右他们走出枷锁的脚步。

何以为家

截止2019年,在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相当于哈萨克斯坦人口的总和。

他们中,有些人是为儿女而漂,也有决心逃离家庭独自去漂的。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后,“老漂族”的群体在不断扩张,漂泊的时间不断变长。

除此,根据2019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国内老年人的离婚率比起30年前已经翻了一番。

中国老年人的离婚时代已经来临。

当子女长大离开家后,他们完成了作为父母的任务后,便开始思考,实现自我的可能性。

很多人的第一步便是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图源《家族之苦》

但外面的世界除了精彩之外,更多是的无奈。

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报告显示,62.9%的老年流动人口,感觉身体没有在原籍地健康,58.87%的老年流动人口,感觉没有在原籍地生活快乐。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在社会融入方面,“老漂”很难在他乡找到认同感。

在儿女家做免费保姆时,饮食习惯和气候不适应,和子女邻里沟通相处难;漂在路上时,又要长时间的面临独处的孤独。

同时,异地就医报销难也是困扰他们最大的难题。

以上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都让这些1800万漂在异乡的老年人,在社会夹层中生活愈发艰难。

早上9点钟的天通苑,不同口音的“老漂”们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而56岁的苏敏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过冬的衣服,今年春节她不打算回家,她要在路上迎来属于自己的2021年。

异乡留不下他们的灵魂,家乡关不住他们的脚步。


漂泊在家乡之外的她们,很多时候都是隐形的,在“免费保姆”和“逃离家庭”这种标签下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

就像苏敏阿姨说的那样,她也想为自己而活,不管多长时间。

(0)

相关推荐

  • 佟大为:女婿不能压榨岳母的晚年生活

    佟大为<小舍得>剧照 2021年4月,42集家庭教育剧<小舍得>,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热播.著名演员佟大为在剧中出演男一号"夏君山",为此有关佟大为的方方面面 ...

  • 散文||保姆过年的悲喜往事【征文】

    保姆过年的悲喜往事 李文龙||北京 辛丑牛年来临之际,在我家做保姆工作的小王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号召,决定不回安徽乡下农村老家过年了.她说,如今新冠疫情如此肆虐,还没有最后平息,我们老百姓就不要再给政府 ...

  • 北漂族蔓延至老年一代 '老漂'们的悲喜无奈

    住所 ,在北京等一线城市,闯荡着一群年轻人,因为理想而努力抗争,随着奋斗着的年轻人渐渐步入中年,工作可能稳定了,但育儿.养老等问题又接踵而来,由此就衍生出了"老漂"一族. 年迈的她 ...

  • 情感|“我有儿有女,60岁了却给人当保姆”老人的话,说出养儿女的心酸

    情感|“我有儿有女,60岁了却给人当保姆”老人的话,说出养儿女的心酸

  • 各种“凡尔赛”,让人很烦

    最近,"凡尔赛文学"在网上火了."凡尔赛文学"是指写一段文字,明着诉苦,实际上是在炫耀自己的优越生活.老年朋友不一定玩"凡尔赛文学",但在生 ...

  • 小小说 《痒痒挠》作者:杨明昆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学,这话还真不是没有道理.这不,靠养螃蟹发家的王三腰包鼓了,肚子鼓了,花心也越来越鼓了.眼瞅着 ...

  • 情感|公公将养老金全给了姑子买房,养老却靠儿媳,我心里不平衡错了吗

    苏大强得病时,将钢笔留给了大儿子苏明哲,将钱留给了二儿子苏明成,却将老年痴呆症留给了女儿苏明玉. 看得我心情复杂. 有人说,父母都是帮最困难的那一个,可以理解. 可是大家想过了吗?过得稍微好一点的那一 ...

  • 小树返湘

    你真是个特别的人 小树者,吾家次女之昵称也.她生于2008年,这一年属鼠,按道理应叫她小鼠,只因鼠这种动物早已戴上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帽子,想必大家都不喜欢它,便从其谐音,只 ...

  • 老漂族:亲情向左,爱情向右

    上期文章:人到中年,不攀比,不计较 作者:徐俊霞 公众号:齐鲁海风(ID:haishangfeng2016) 01 再婚公婆被分居 秋高气爽,难得我和老公的年假赶在一起,我们计划着自驾车带着婆婆和一对 ...

  • “孩子,其实我没那么爱你。”网络热帖看哭无数人……

    你做我的朗读者   我做你的摆渡人 戳蓝字一键关注 摆渡人 ☾ 每晚21:39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安然朗读音频 // 摆说 // 两年了,终于终于,摆渡人有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