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苜蓿菜的香味
阳春三月,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节。我不禁回忆起了北方家乡那熟悉的风土人情,大地刚刚从漫长的严冬中唤醒,花草树木纷纷萌生新芽,大地又重新变得绿意盎然,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我的家乡陕西农村,有一种常见的农用作物,苜蓿。它是一种多年生开花植物,俗称金花菜。在三月这个时候,开始生长到一尺多高,十分繁茂。苜蓿主要用来作牲口的饲料或牧草。而苜蓿的幼芽能当蔬菜吃,它味道清香,营养丰富,又有止血、预防贫血、清内湿的功效。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和面蒸馒头、水煮面条、热粥汤,最好的吃法还是拌上面粉蒸成苜蓿菜疙瘩,再放上辣椒粉、蒜沫,用热油一泼,再放盐醋生抽凉拌,吃起来香喷喷、美滋滋的,就像腊汁肉一样。
现在苜蓿菜早已经淡出了饭桌,被大鱼大肉所代替。听老一辈人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苜蓿菜在关中大地上救下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也是我们小时候的常见美食。到现在,我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所经历的往事。
那年的农历三月,大地回春,我当时还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清晨,我路过村口一片绿油油的苜蓿地,这是生产队的牲口饲料田。苜蓿的嫩芽正值食用期,上面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芳香四溢。我随之放慢了脚步,和看护苜蓿的老者打招呼,寒暄之后知道,他负责白天看护,晚上则换成年轻人四周巡逻。我不由得紧张了一阵,这些苜蓿可都是用来作喂牲口的饲料,是不允许私自采摘的。那时粮食短缺,为了补贴全家生活,就在晚上劳动记完工后,我和三个好朋友及一个年轻媳妇,经过商量决定偷偷去摘苜蓿菜。我们趁着夜色朦朦,巡逻人还没到来之前,带上布兜儿悄悄出了村,直奔那片苜蓿地。这个年轻小青年来自县城,长的又瘦又小,但很洋气,干起活来也非常麻利。在寂静的夜色中,我们蹑手蹑脚地溜进了苜蓿地。刚开始我很紧张,心怦怦直跳,不管怎样调整手指都摘不下菜的嫩芽。年轻小青年看见了小声说:“今晚的成功将是明天的早餐。”后来,我也就慢慢平静了好多,跟随她们“嚓嚓嚓”的节奏声,一起蕨菜。不一会儿每个人的布兜都装得满满的,高兴的畅想着把这些菜怎样分配,怎样做的既好吃,又节约。忽然,我听到一阵紧密的脚步声传来,越来越近,是巡逻的人们来了。一个巡逻人说:“今晚要是抓到偷菜的,就开批斗会,做一个娃样子。”说话的正是村里一个著名的“二杆子”。话音未落,我们拔腿就跑,慌乱之中,根本找不到路。跑了一阵,猛然双脚感到刺骨的冰冷,大家齐声惊叫一声,原来跑进了一片刚浇过水的麦田里。瞬时,后面响起了“偷菜的跑了,快追!”的喊叫声。我们拖着泥脚上坡下坎,翻过一条条地畔,终于跑到了大路上,喘着粗气继续跑。我已失去意识,只感觉脸上流着豆大的汗珠。快到村口时,那年轻小伙因为惊吓和体力透支,啪的摔倒了,膝盖受了伤。在我们的搀扶下,他强忍着疼痛,一瘸一拐的艰难走着。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被巡逻的人追上抓住了,带进了生产队的饲养室。那个“二杆子”十分嚣张,狂言不断,俨然一个大功臣自居。老队长闻讯赶来,了解情况后,生气的对他说:“你狂啥呢!人家都是小孩子,不就是为了生计么,你能说点人话吗?”他极不情愿的低下了头。然后老队长对我们说:“不开批斗会了,更不用检讨,但是要把苜蓿菜留给牲口,要不我没法向群众们交待。”当我们看到一兜兜接一兜兜的鲜嫩苜蓿菜被倒进了牛槽,都伤心的哭了起来。可老队长特意留下了受伤小伙的菜,还给她介绍了医院,并叮咛抓紧时间看医生,别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最后还让“二杆子”提着受伤小伙的菜兜兜,和我们一起将她送回家。
就这样,那次苜蓿菜最终还是没有吃到,但后来我们还是找到机会,摘到了苜蓿菜,享受到了苜蓿菜的美味。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那样贫困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家的饭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全国各地的蔬菜应有尽有。我现在虽然随孩子生活在广东,但每年的农历三月,我就在广东当地那个品类繁多、应有尽有的菜市场,细细的找几遍,仿佛就找到了家乡那带有芳香味的苜蓿菜,品尝到了那家乡的味道。
现在菜市场上,大的望不到边,人多的拥拥堵堵,顾客来自五湖四海,语言南腔北调。摊主为了方便交易,就给每样菜插上牌子,写上菜名和价格。有一天正逢周末,当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时,我就拉上小车,汇入买菜的人流中。经过一番精挑细拣之后,拿到了喜欢的菜。就在这时,发现了不远的牌子上写着“紫花苜蓿菜,六元一斤”。啊,这不正是要找的菜么。我欣喜若狂如获至宝,马上侧身挤了过去,疯狂装了三斤。摊主感到不可思议,就问:“装这么多怎么吃?”我就答道:“蒸瘩。”她苦笑着摇摇头又说:“好奇怪的吃法。”我答:“你的表情才奇怪呢。”
‘我满面春风地回到家,就让老伴开始制作,疙瘩蒸熟后,放辣椒面,蒜沫姜沫,用热油一泼,再放盐醋生抽,拌匀上桌。孙子问:“这是什么菜呀?咋是这个样子呢?”儿子说:“好多年在外上学工作,再也没有吃过这香喷喷的苜蓿菜疙瘩啊。”小孙女的筷子技术还差点,她就急忙拿起了小勺。就这样,一大盘菜疙瘩就被一家五口风卷残云般的吃光了,其余几盘菜无奈的接受了冷落。儿媳感慨地说:“好美味呀。”
可是现在
的美味还不是我小时候的味道。那时候的苜蓿是原生态的,不施化肥,不喷农药,更不是转基因。而现在苜蓿都夹杂了许多高科技的东西。儿说:“你小时候常吃这个菜吗?”是呀,那时粮食短缺,物质匮乏,钱少之又少,生活非常困难。每年春天,生产队大片大片的苜蓿都萌发了嫩芽,正值食用期,人们就经常悄悄地偷点来充饥。
我记得有一天,放下午学了。大人们都去生产队干活,我就和三个好朋友带上布兜子去偷苜蓿菜。看护的人正好不在场,我们就一字排开“嚓嚓嚓”的摘菜了,心里还暗自庆幸。忽然,看护人出现在地的那一端,我们很快进了旁边的麦田,佯装挖荠菜,然后乘其不备,勉强的搞了点,就遭到看护人的驱赶。现在才搞了半兜子菜,不能回去。我们马上用软磨硬泡,最后看护人没办法,觉得都是左邻右舍的小孩,低头不见抬头见,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我们才完成了任务,满载而归。望着辛辛苦苦弄来的苜蓿菜,成就感油然而生。
改革开放的今天,物质丰富,市场繁荣,人们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苜蓿菜能蒸疙瘩,能熬粥汤,能下面条,但不再是充饥食品,而升级为奢侈食品。因为它具有“清热解毒、预防出血、止咳平喘”的功效,还含有丰富的维他命K。在大鱼大肉的时代,人们却注重了健康。现在家乡还有许多人隔三差五的吃苜蓿菜。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苜蓿菜所给我的印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