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越剧《藜斋残梦》诞生记

《藜斋残梦.思念》赵志刚 陈萍 赵海英

01
藜斋残梦
三请“越剧王子”赵志刚 双“梅”并蒂花更艳
越剧《藜斋残梦》,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而“生”。
2003年,相关方面发布消息,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与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和第12届中韩日戏剧节将分别于2004年11月16日至12月1日和11月14日至11月20日在宁波举办。
鄞州区委宣传部要求鄞州越剧团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参赛。
2003年,时任鄞州区越剧团团长的金琪军开始着手拟定剧本方案。
“我们的剧目既要传承艺术传统,又要实现艺术创新跨越,”金琪军说,“同时挖掘反映宁波地域文化,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这是宁波越剧的魂,也是能否参赛甚至获奖的重要砝码。”

图为戏中徐悲鸿赠送《双猫图》。

但要如何创新,又让大家绞尽脑汁。
不久,一个电话让事情突然有了转变。
电话是鄞州区委宣传部外宣办相关负责人赵小康打来的。原来,一直来专注于沙耆作品研究的台湾卡门艺术中心总经理林辰阳委托一位作家前赴比利时调查沙耆经历,完成调查文章《黄金年代的震撼岁月——沙耆的旅比十年》,并寄给沙耆儿子沙天行,沙天行将文章复印件寄给了资深沙耆研究者史美章。
“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章,一直来沙耆在比利时的经历鲜有人知,”史美章说,“而这段经历充满了艰辛、痛苦和喜悦。”随后他将此份报告分享给多年的老朋友赵小康。
赵小康一看很是触动,认为这是一份好材料,可以编一台戏。于是约金琪军三人面商,结果一拍即合,金琪军决定将沙耆传奇一生的故事搬上越剧舞台,“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
此事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同时剧团也邀请到宁波剧作家、国家一级剧作家孙仰芳担任编剧。2003年11月28日,孙仰芳完成初稿,定剧名为《画痴》,旨在体现沙耆对于妻儿的深情,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艺术长达70年的相依相随。

图为戏中沙耆与妻子在大樟树下分别。

有了剧本,最好能请个“腕”来担纲。热心的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石祝三和上海宁波同乡会沙洲老先生牵线搭桥,联系了梅花奖得主赵志刚。
此时,有着“越剧王子”之称的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赵志刚正与余杭越剧团合作推出青春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剧中,赵志刚把另类痞子蔡的双重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在逸夫剧院看到这台戏后,金琪军眼前一亮,“赵志刚的气质很符合沙耆这一角色”。
但赵志刚婉拒了,他认为一个县越剧团参加全国性赛事,将面临演员实力欠缺和经费投入不足的双重问题,如要夺奖更是难上加难。
2004年3月29日,金琪军和时任鄞州区文化局副局长的谢富国及孙仰芳、史美章一起,带着剧本去慈溪周巷镇富达宾馆,再次拜访赵志刚团长和许杰副团长。赵志刚为鄞州人的执着而感动,看了剧本后,更为“中国梵高”沙耆的传奇一生而惊叹。
“交谈很真诚。”史美章记忆犹新。赵志刚提出,这台戏的主创人员全部由他安排,他自己担任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沙耆一角。
之后,赵志刚赴台湾演出。在史美章的牵线下,拜访了台湾卡门艺术中心总经理林辰阳,并观看了画展。林辰阳对赵志刚主演沙耆一事表示大力支持,并表示两地有可能的话可以成立沙耆研究会,同时推进沙耆影视剧创作。两人一直深谈到凌晨两三点钟。
2004年6月14日,林辰阳和两位企业家来到鄞州越剧团,研讨沙耆剧本。
赵志刚确定的另一位女主角是由我们宁波自己培养的著名花旦赵海英,她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剧中扮演比利时贵族女子乔伊丝,是沙耆的同窗好友。
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赵志刚表示,通过排演《藜斋残梦》,两个剧团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突破以往传统越剧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只能以古装见长的特点,寻找越剧现代戏的走向。

图为童中焘教授手书“藜斋残梦”。

02
藜斋残梦
一次次走进沙村 一次次走进沙耆心田
为了《藜斋残梦》,编剧、导演、演员,一次次走进沙耆故乡——沙村,触摸沙耆当年留下的印记。其中编剧余青峰、张勇更是因为一次次的走入,找到了创作素材和灵感,写出了一段段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台词。张勇边唱边写,边写边吟,反复斟酌推敲,将自己在沙村的所见所闻一字一句嵌入字里行间。
“走过沙村角角落落,至今10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近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张勇说。
2004年,金琪军带着她去了第一次,之后,又一次次到访沙村。“看他住过的房子藜斋,看他画在墙上的画。”张勇说。
后来,张勇还与赵志刚、余青峰一起去上海田林医院探望住院的沙耆。此时沙耆年已九旬,行动不便。
“见到沙耆先生,那种感觉就像是跟历史在握手。以前的岁月,我们只能从文艺作品中去寻找,但经历过从前岁月的沙耆却真实存在着,感觉他就是活在旧时光影中。”张勇说,她心中的沙耆是跟毕加索同展的伟大画家,又非常多情,“从他的画中和跟他接触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沙耆先生是一个敏感的人,对感情执着的人。”

舞台也是一幅画

“沙耆在比利时住了10年,当时回国,是因为妻子孙佩钧给他写了一封信,”张勇说,“那封信后来沙天行在古玩市场花钱买了回来,我当时复印了一份,信中文字的意思就是让沙耆回国。”
2004年11月10日,张勇与余青峰完成《藜斋残梦》剧本创作第一稿,2005年7月2日基本定稿。期间,剧本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张勇又一次次走进沙村。
在谍战片《伪装者》播出后,2015年张勇回到宁波,第一件事就是重返沙村,重走沙村路。“《藜斋残梦》是我的第一部舞台处女作。可以说,鄞州是我艺术梦想起飞的地方。”
1969年出生的张勇是一个地道的成都人,16岁开始学习戏曲创作。2008年以前她一直在一家工厂工作了20多年。后就因在艺术创作上的优异成绩,被破格调入成都市川剧院任专业编剧,现为国家一级编剧。

图为戏中母子相认场景。

03
藜斋残梦
一台独具匠心的新越剧  一场两地明星的群英会
用越剧来演绎一位油画家的传奇经历,这在越剧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金琪军说,这台戏的创作还打破了传统戏的场次概念,而围绕沙耆的“神”,按大自然的四季为四个乐章,讲述“为艺术而艺术”的追梦青年成长为“为民族而艺术”的画坛天才的大喜大悲的故事。同时该剧拓展了越剧艺术手法,在剧本的文学性、音乐作曲、唱腔设计、舞美服装等方面作了大胆的艺术探索。
对于鄞州越剧团来说,是创新,也是挑战,更是一次提高。
“第一次与上一级剧团合作,心里真没底。”时任鄞州越剧团副团长、王派花旦陈萍说。她师承王文娟,已演戏20多年,多次获省市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及“优秀表演奖”,并获第九届全国戏曲电视剧天安奖一等奖。
在戏中,她担任沙老妻子孙佩钧一角。“是现代戏,而且第一次男女合演。”陈萍说,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村口分别那段,沙耆和孙佩钧拥抱,就非常尴尬。”从来没有与男演员拥抱过的陈萍面对如此的近距离接触,排练时怎么也自然不起来。赵志刚鼓励陈萍,只要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即可,他与陈萍排练时态度热情,从不居高临下,“像同事一样,尊重我,”陈萍说,这给了她很大信心。

图为部分刊登的剧本。

由于两个剧团一在上海,一在宁波,而且平时都要演出,他们的排练只能抓住演出时差,两地来回跑。
对年轻演员,这台戏更是一次历练。
时年25岁的徐秋霞,在剧中饰演沙耆的母亲杜氏,这是一个历经家庭变故与生活磨难的老太太形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又很难把握的角色。当赵志刚第一次见到她,听说自己的“妈妈”将由眼前这个妙龄女孩来演时,不由得摇了摇头。但试演后,他立即对徐秋霞刮目相看。
演出很成功,大家对她的表演给予充分肯定。徐秋霞说,“这让我体会到一点,演戏是一个整体,需要每个角色都表演好、配合好,整台戏才会出彩。”
这台戏更是一场两地明星的群英会。除赵志刚、赵海英和陈萍之外,编剧余青峰作品有戏曲剧本《赵氏孤儿》等,其中现代越剧《被隔离的春天》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导演伊天夫是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我国第一位灯光硕士,并继而取得了导演学博士学位。形体设计信洪海,曾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等剧中担任副导演或技导,其中新编神话京剧《盘丝洞》获文华剧目奖,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获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奖。作曲蓝天是四川省艺术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戏曲、歌曲、舞蹈音乐、电视音乐创作,曾两度获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连续三届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歌曲创作奖。
03
藜斋残梦
连连斩获大奖 余音绕梁传播深远
对于剧名《藜斋残梦》,编剧余青峰表示,“藜斋”是沙耆故居名,是画家生活的地方。“残梦”是指人生有残缺、有遗憾,但还是要去追求,去圆梦,这也正好概括了沙耆的精神:在妻离子散父亡之痛后,依然执着追求艺术之梦。
至于藜斋的来历,据沙天行介绍,1927年,翻新自家老屋后,沙孟海为新居题名《藜斋》,其意借用了孔子学生子路的故事。子路年轻时家境贫寒,为母亲从百里外背米,自己吃的是藜藿之食(一种野菜)。到子路做官发达时,母亲已经去世,没有享到儿子的福。沙耆有与子路相同的身世,因此他以此为题来纪念沙耆的祖母。
“藜斋残梦”这四个字由鄞籍画家、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原主任童中焘教授书写。童中焘教授在电话里听成了“藜斋谈梦”。结果当史美章与金琪军杭州取字时,发现第三个字写错了。童中焘教授立即表示重写,3天后就来电告知已完成。
2005年4月25日,经过3年多的准备,由鄞州区政府等单位出资120多万元,《藜斋残梦》在曙光路的鄞州越剧团排演厅正式开排,相关人员还观看了史美章送去的亚妮对沙耆的专访及央视《美术星空》栏目专题片。

图为戏票。

是年8月9日晚,《藜斋残梦》正式在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彩排,400多名观众赶到剧场先睹为快,赵志刚的一些铁杆戏迷还特地从上海乘长途客车赶来。彩排原定晚上7时30分开始,因故推迟到晚上9时,期间也无人离席。
沙天行也观看了彩排,“当看到沙耆回国母子相逢的情景时,沙天行先生流下了眼泪。”史美章说,他就坐在沙天行后面一排。对于以越剧的形式表演父亲一生,沙天行当初是有怀疑的,不过当他看完《赵氏孤儿》后,发现原来越剧也可以表现得如此大气、如此悲壮,又得知《藜斋残梦》三分之二班底来自《赵氏孤儿》,他的信心为之大增。
几天后,8月13日、14日,《藜斋残梦》在宁波逸夫剧院连演两场。“东钱湖畔,老樟树前。一缕秋风浮云散,一段往事怎如烟?说也肠断,唱也泪涟。夕照沙村孤远,月落藜斋残梦偏……”两个半小时的演出时间,艺术地再出了“中国的梵高,世界的沙耆”,展现了一幅异国情调的都市风光和鄞州山乡风情的艳丽画卷,让观众们得以体味一位油画大师的艺术人生传奇。据金琪军回忆,首场演出当晚,谢幕结束后,他与赵志刚相见时第一时间竟喜极而泣,陡然生出“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之感。
10月13日、14日《藜斋残梦》在上海天蟾逸夫剧院又演了两场。11月29日、30日,在宁波逸夫剧院参加第九届中国戏剧节。
2006年10月25日,在鄞州区文化艺术中心,《藜斋残梦》参加中国越剧艺术节,并荣获剧目银奖,名列各县(区)级剧团之首。至此,《藜斋残梦》前后共演出7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众多观众反映,这台戏不仅好听,而且好看,是视觉上的一种享受。

图为宁波首演合影。

中国剧协秘书长、党组副书记季国平予以评价并风趣地说:“这是一个天才画家的心灵史,一出颇具匠心的音画剧,一场越剧明星的群英会。”《中国戏剧》副主编姜志涛称赞该戏叙事语言独特、表现手法独特、舞台风貌独特,新鲜时尚,超越传统越剧,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精心演绎一位油画大师的大智大慧、大喜大悲传奇人生故事。可谓双梅( 赵志刚,赵海英)并蒂春满藜斋,两地合作饮誉戏坛。
“酝酿要把画家沙耆搬上越剧舞台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在《藜斋残梦》画册中,作为艺术总监的赵志刚这样写道,“我欣慰地发现,观众席里年轻而又陌生的面孔悄然多了起来。因为,现代越剧也可以灵动,也可以唯美,也可以自由。因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自然,在这短短的两个半小时戏中,不可能把画家的一生如实呈献给广大观众。对于有心继续探索画家生命意义的人来说,还可以去看他的画作,那是画家用自己的生命创作的思想传记。”在《藜斋残梦》画册中,沙天行这样写道。
“昔闻塘溪水,今上沙耆楼。”这是沙耆常写的诗句。令人高兴的是,随着《藜斋残梦》的上演和沙耆故居的修缮开放并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沙村成为鄞州区堇山红脉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沙村,走进藜斋,看沙耆留在村巷墙头的斑驳涂鸦和栩栩如生的老虎,去感受他的坎坷人生、辉煌艺术和浓浓的家国情怀。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记者 | 俞珠飞

图文来源:鄞州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