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粱村与宏道村村名来历
民间传奇
偏粱村与宏道村村名来历
文/张华
在繁峙与浑源、灵丘三县交界的山脉中有一偏僻小山村叫偏粱村(现属浑源县管辖)。在我县金山铺乡,有一自然村叫宏道,这两个村其实是由父子二人创建的,村名的来历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为什么叫偏梁村?还得从清朝乾隆年间张氏族人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在清朝乾隆年间。横涧①张氏族人中有个叫张朴的人,他是国子监太学生,任职浙江秀水县(今嘉兴市),官职为九品典史。他的儿子张凤鸣也是国子监太学生曾任黄州卫千总、湖北督运府正骑尉运粮千总之职,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干部,从南方征集皇粮,他负责水路安全押运。清嘉庆十年,湖北遭受水旱之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凤鸣身为朝廷命官,看在眼里,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灾民中有些有头脑的人商量,照此下去,皇上不发救灾粮,灾民只能苦苦等死。反正横竖也是死,我们不如假扮钦差,假传圣旨,让这些皇粮就地分与百姓救灾,况且押运官员张凤鸣又是个体恤民情的好官。一旦被他觉察,也许会将计就计,发放灾粮。果然不出所料,凤鸣接到圣旨后,甚为高兴。心想皇上终于发了善心。这下饥民有救了。也没有向上通报,不假思索,将皇粮全部发放。后来发现上当受骗,但已犯下了弥天大罪。趁人不备,携了妻、子,弃官逃回故乡。但又想,如果回到横涧村,一旦被官兵捉拿,自己丢掉性命不说,还要连累族人。因当时法律,一人犯罪,株连九族。于是,他只好逃到繁峙、浑源和灵丘交界的一个三不管地带,一处荒山偏僻,无人之地隐居了下来。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加之这里连年遭受战乱,人烟稀少,无人问津,故得以安全藏身。
再说此事败露,各级官员层层上报至京城。嘉兴帝闻听大怒,让湖北总兵捉拿凤鸣归案。由于凤鸣平时为人忠勇,勤政务实,深得上级喜爱。总兵有意解救他,于是向朝廷奏报,凤鸣的确是受到奸民陷害,并非其本意,误将皇粮发放,并不构成杀头之罪,追究其失职之罪可矣。皇上准奏。这样,罪就轻了许多。总兵又汇报道,此人已弃官而去,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于是,朝廷降旨,按失职罪论处。一旦发现凤鸣,及时捉拿归案。死罪已免,活罪难逃。这样,自然放松了追查,故凤鸣在此荒山野岭中定居了下来。为了引以为鉴,不再上当受“骗”,便将此地取名“偏粱”。年代久了,这里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落,叫偏粱村。
再说凤鸣虽躲过一劫,但想自己满腹经纶,不能报效国家,独居荒山野谷之中,郁闷成疾,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卒,死后葬于偏粱。
他的儿子张诰因父犯罪,只得放弃功名,随父亲到偏粱定居。父死后,日子久了,官府也不再追究。张诰决定回原籍居住,但转念一想,父亲官居六品却落下如此下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原籍父老?后决定不回横涧,在离横涧村西三十余华里处,置下一处田地,定居于此。为了子孙后代不忘先祖是横涧张氏族人,遂将此地命名为宏(“红”的谐音)道,取其根在横(当地读“红”音)涧,从横涧到此之意。经过多年演变,成了一个自然村落,是张朴一门人定居之地,村中姓氏均为张姓。定居后,张诰将父遗骨从偏粱迁回宏道张家坟。至今,张氏一门人,不忘先祖遗风,今子孙后人虽有不少人在本县担任了科(局)级职务,但多忠厚善良,勤政务实。
注:①“横涧”在清代为“红涧”,今日虽改为“横涧”,但在村民土语中仍称“红涧”。
(作者系横涧乡东淤地村民)
文字编辑:康所平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