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彻底丧失威严的战役
周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关中的广大领土,实力一落千丈,但周王朝毕竟立国二百多年,余威尚在,洛邑周围还有方圆几百公里的直辖领地,因此周天子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有一些实力较强大的诸侯开始不拿周天子当干部,各自为政。其中闹得最欢的当属郑国,郑武公聪明狡诈,采用反间,偷袭等手段消灭了周边的胡国、郐国等小国,郑国实力大涨。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儿子郑庄公继位。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郑庄公同样是个雄主,史载其善用人才,狡诈多测,在他的带领下,郑国不断蚕食周边小国领土,国力日益上升,初现霸主的气象。
公元前720年,在位长达50年的周平王去世,孙子周桓王继位,相比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祖父,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并不甘心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天子,立志要恢复天下共主的权威。周边卫国、蔡国等小国见周王励精图治,害怕其讨伐,纷纷恢复朝贡,唯独郑国,郑庄公仗着强大国力,骄横跋扈,并不把周桓王放在眼里,还经常利用职务之便,干涩他国内政,俨然周天子的代言人。对此,周桓王非常气愤,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职务。
郑庄公听说天子撸了自己的官,气得火冒三丈,大骂周天子忘恩负义,不念当年东迁时郑国立下的汗马功劳。可是骂归骂,郑庄公可不甘心就此失去卿士的职位,这好歹是正国级干部,国家公务员,打着中央的旗号跟其他诸侯国干架可名正言顺得多了,自己之前没少占这方面的便宜。为了试探周桓王是否铁了心要罢了自己的官,在农田里的麦子快成熟的时候,郑庄公派遣一支军队化装成商队前往周王室的直辖领地温邑,偷偷把城外麦田里的麦子收割回去。郑庄公打的算盘是:如果天子为了这点麦子就派人来斥责自己,那就说明天子心里彻底没我了,咱也别自作多情了;如果天子不追究自己,说明天子还不想跟我彻底闹翻,那我就入朝请罪,想办法忽悠天子,再把卿士的官职弄回来。
周桓王这边得知郑国军队偷偷割了自己的麦子,怒不可遏,召集群臣商议讨伐郑国。周公黑肩劝谏桓王,偷麦子这种下三滥的事情肯定不会是郑伯的主意,肯定是底下人干的,人家好歹贵族出身,这要传出去还不得让人笑掉大牙。郑伯知道这件事情肯定会入朝解释,咱们到时候再看他怎么说。
郑庄公这边见周天子迟迟没有反应,以为天子还是念旧情的,没有为这点事为难自己,于是决定亲自去洛邑向天子请罪。可等到郑庄公赶到洛邑还没开口请罪,周桓王就傲慢的问,今年郑国风调雨顺吗?收成怎么样?没有闹饥荒吧?用不用来寡人这儿再割点麦子?郑庄公脸上红一块紫一块,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匆匆拜别周桓王出宫而去。
周桓王怒气未消,为了羞辱郑庄公,命人取出十车苞米赏赐给他。郑庄公恼怒不想要,大夫祭足老奸巨猾,出了个鬼主意,命人用丝绸铺在车上,宣称天子赏赐了十车上好的丝绸,大摇大摆的回到郑国。
回到郑国后,郑庄公决定进攻宋国,并向其他诸侯假传圣旨:天子命我率领你们讨伐宋国。天子赏赐郑伯十车丝绸的事早已传遍天下,其他诸侯信以为真,纷纷出兵跟随郑国攻宋。
消息传到洛邑,周桓王无法忍受被郑庄公戏弄,决定御驾亲征讨伐郑国,同时向其他诸侯下达了伐郑的命令。但是大多数诸侯或是惧怕郑军强盛,或是与郑国有共同利益,拒绝响应天子。只有陈蔡卫三个小国,饱受郑国欺负,决定趁此机会出一口恶气。见大多数诸侯没啥反应,大臣担心没有胜算,劝说天子不要冲动,堂堂天子出征要是战败了就更没有诸侯拿咱当根葱了。但是周桓王心意已决,不争馒头也得争口气,毅然决定伐郑。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带着陈蔡卫三个诸侯的杂牌军队浩浩荡荡开往郑国。见天子彻底翻脸,郑国君臣急忙商议对策,学习申侯雇佣犬戎对抗周军是不可能了,附近也没犬戎人啊,这次是躲不过去了,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出兵迎战。
同年秋天,双方军队在繻葛相遇后摆开阵势,那时候打仗还是很讲究礼数的,双方必须结阵厮杀。周桓王带领周军居中,陈蔡卫三国军队分居两翼。对面,郑庄公同样把军队分成左中右三部与周军相对应。
郑军身经百战,军力强悍,陈蔡卫三国军队首先招架不住,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三国军队抛下周军,转身逃跑。三国军队跑路后郑军合围周军,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周桓王跌落下战车,周军大乱,随即溃逃。
郑庄公见已达到目的,下令不许追击,还放还周军俘虏、归还周军丢弃的旗帜盔甲等,并派人向周桓王赔礼道歉。这就是郑庄公的高明之处,先把你打服了再给你个台阶下。周桓王心里已清楚,收拾郑国是绝无可能了,虽万般不甘心也只得就坡下驴,当着郑国使者的面赦免郑庄公,灰溜溜的回到洛邑。
郑国打败周军的消息迅速传遍天下,周天子颜面扫地,仅剩的威望荡然无存,从此诸侯国不再朝见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