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防治进入“存量时代”,7000万乙肝感染者需“立即行动”
今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显示,在我国40种法定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依然是发病人数最多的传染病[1]。
慢性乙肝病毒(下简称HBV)经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成年人感染HBV,主要是血液传播和性传播。HBV可以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造成血液传播,如修足、文身、扎耳洞、共用剃刀和牙具;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这些都是感染HBV的高危行为。
多年来,我国乙肝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加强规范性的治疗和管理,防治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随着乙肝疫苗的全面推广,我国乙肝防治的重心从预防新生儿感染转移到提高“存量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率。
据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2],“存量患者”诊断率和治疗率偏低,统计显示,诊断率为18.7%,治疗率为10.8%[3]。
对于我国当前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形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感染病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二科主任徐斌副教授介绍:“慢性乙肝患者死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很高[2]。因此,早诊早治,对于防治乙肝至关重要。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符合条件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大家要牢记,乙肝需要长期规范的治疗,不可自行停药。”
乙肝诊疗迎来新标准
治疗范围扩大
在乙肝防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一度存在“健康”携带者的概念误区,使得很多患者未能尽早地开展抗病毒治疗。
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HBV所致者分别为77%和84%[2],因此,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对于控制乙肝的病情进展十分关键。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进一步扩大了治疗的范围:只要HBV DNA检测结果为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就应该启动抗病毒治疗。如果ALT正常,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如果患者存在高危风险因素,或肝脏出现炎症、肝纤维化,也要尽快进行抗病毒治疗[2]。
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以尽可能地降低HBV的复制作为目标,只有HBV的复制得到控制,才能减少HBV对于肝脏的损害,避免发生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让患者可以获得更长的寿命,更好的生活质量[2]。
徐斌副教授表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强效抑制病毒是关键,尤其要关注HBV DNA的水平,高灵敏度HBV DNA检测有助于发现较低的病毒活动,患者可以定期接受高敏检测,有助于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敏检测有助于发现病毒载量的变化,为了降低病毒对于肝脏的伤害,需要将病毒载量控制得越低越好,把HBV DNA降低到20 IU/ml以下,可以将病毒的危害降到最低,降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风险。”
规范治疗护佑肝健康
药物纳入医保是关键
由于乙肝尚无法彻底治愈,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安全性和耐药性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指南》提出:初治患者应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药物,如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
如今,指南推荐的核苷(酸)类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为寻求长期规范治疗的乙肝患者大幅度降低了经济负担。
徐斌副教授建议:“强效低耐药物的问世,大大改善了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了治疗的持续性。乙肝患者只要坚持规范治疗,按时服药,病情就会得到很好地控制。在治疗的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根据各项指标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如果身边有人感染HBV,也不要歧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1]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103/f1a448b7df7d4760976fea6d55834966.shtml
[2]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版)
[3]中国病毒病杂志2018年7月第8卷第4期ChinJViralDis,Jul.2018.Vol.8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