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链全景解析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也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钢铁行业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或不可避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国家强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同时严禁新增产能,导致目前钢铁产能已经成为稀缺指标,产能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行业进入门槛显著提升。
而拥有合规产能,且产能规模靠前的钢铁企业其规模效应将更加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定优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6476.7万吨,比上年增长7.0%;钢材产量为132489.2万吨,比上年增长10%。
钢铁的需求量与一国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处在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我国钢材消费量将进入峰值平台区,每年钢材消费量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钢铁行业生产流程:
过去多年,无论钢铁行业牛熊与否,行业内结构性机会始终存在。
一方面,钢铁产业链中,除中游的普钢、特钢,还包括上游铁矿生产、上游配套(耐材、焦化产品、电极等)、下游延伸加工(钢管、板材、钢丝绳等)与金属制品、以及贸易流通。
产业链足够长,行业利润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流动容易带来各种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地看,经济增速下行周期叠加结构调整带来景气子行业机会,同时也带来政策推动的企业转型机会。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钢铁产业链上游:铁矿石采选
铁矿石是指含有可经济利用的铁元素的矿石,是冶炼钢铁的重要原材料。但开采出的铁矿石原矿无法直接投入高炉炼铁,而是须经过一系列作业流程才能成为入炉熟料。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中消耗量最大、处理流程长和比较复杂的基础原料,品位较高的富矿加工为块矿、部分粉矿以及少量的铁精粉,而品位较低的贫矿则经贫矿选矿厂加工为铁精粉,其中贫矿比富矿的处理流程更长、处理成本更高。
铁矿石企业生产线的主要作业流程包括采矿、选矿和造块等基本环节。
2020年铁矿石市场波澜壮阔,全年矿价强势运行,年度均价突破100美元(62%指数)大关,达108.9美元,年中最高触及176.9美元,创近9年新高。
铁矿石产业链:
从行业集中度看,铁矿石寡头垄断特征较为明显,巨头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国际四大矿山淡水河谷(ValeS.A.)、力拓(Rio Tinto Plc)、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Plc)、FMG(FortescueMetals Group Ltd)产量约占全球铁矿石产量的一半,CR4达50%(仅2019年Vale受溃坝事件影响,份额有所下滑)。
根据四大矿山公布的财报,以及公开信息整理,预计2021年铁矿新增产能6400万吨,关键变量仍是巴西Vale。
Vale计划到2022年底实现年产铁矿石4亿吨,未来将投资扩大年产能至4.5亿吨。其他矿山则无明显产能扩大项目,Capex多用于替换项目,维持现有产能。
资料来源:Mysteel, 太平洋证券
国内铁矿石储量较高,但品位相对较低;为使国内贫矿达到入炉条件,选矿流程较长,选矿成本较高,对外矿依赖性大。
国内铁矿石行业集中度较海外仍然较低,主要的大型矿区主要有7个:分布在华北、东北、华中、华东、西南和海南。
从目前中国铁矿石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国营铁矿石企业居多。钢联数据统计的26家重点铁矿石企业中,共有21家属于国营企业,比例为80.77%。
国内主要大型矿区概览: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洞察网《中国铁矿石资源分布及特点》
据Mysteel数据,预计2021年国内矿山增产1280万吨,多集中于2-3季度,内矿供应增量有限。
若我国严格执行限产量政策,预计2021年铁矿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铁矿价格或显弱势,但也要观察海外产能变化情况。
钢铁产业链上游:燃料设备
焦煤市场
焦煤也称主焦煤,挥发分中等或较低、结焦性好,是炼焦生产中的主要煤种。
我国焦煤产量分省份看,山西产量最大(占比47%),其次是山东(占比10%)、安徽(占比9%)和内蒙古(占比6%)。
2020年全国焦煤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山西等省份部分煤矿新产能的释放。2020年为山西省新矿试运转和投产大年,相较于2019年,2020全年以及2021年初,发改委、能源局并未批复山西省新的煤矿项目,且之前批复的煤矿项目的预期投产时间普遍在2021年后。
山西省非资源整合煤矿列表(截至2020年末,红色为焦煤资源):
资料来源:山西能源局
国内存量以稳为主,增量有限。由于开发历史长,大部分资源已被生产和在建矿井利用,尚未利用的资源较少,炼焦煤未来增产潜力较小,面临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困境。
目前国内下游用户正加大内煤资源采购和海外市场寻源,考虑到国内主产区煤矿产能利用率常年处于100%以上,部分矿井已开采多年,资源趋于枯竭,预计内煤增量空间有限,需关注中国从加拿大和美国进口的情况。
焦炭市场
焦炭多用于炼钢,是目前钢铁等行业的主要生产原料,被喻为钢铁工业的“基本食粮”。
2020年国内焦炭市场先抑后扬,焦化产能净淘汰1861万吨,叠加下游生铁产量创历史新高,焦炭缺口明显,价格暴涨,吨焦盈利亦创历史新高。
以常规焦炉焦化产能来看,中国焦炭的产能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占焦化总产能的43%左右,华东以22%紧随其后,而西北以16%占据第三的位置,其他地区焦炭产能占比在19%左右。
分省来看,山西、河北、山东牢牢占据前三的位置。后期随着新增焦化产能的不断投产,山西焦化产能霸主地位依然很难撼动。
据Mysteel调研统计,2021年预计淘汰焦化产能2775万吨,新增焦化产能6464.5万吨,全年净新增3689.5万吨。
虽然随着焦化置换产能的逐渐投产,新增供应逐渐释放是必然,但由于2020年去产能产生的缺口过大(预估2500万吨),补缺亦需要时间,环比扭转并不代表就此过剩,2020年产生的缺口只会在2021年被逐步填补。
整体看,今年上半年焦炭供应仍较为紧张,下半年随着国内新增焦炭产能投产、达产,供应将逐步宽松,价格重心或下移,焦化厂利润也将回归正常合理水平。
钢铁产业链中游:冶炼及加工
从钢铁行业需求分布看,普钢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建筑业,也是整个行业需求占比最高的部分,占比达到50%。特钢、钢管、型钢等品种在铁路设备、石油化工、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领域大量交叉使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粗钢产量前十省市分别是河北省、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内蒙古。其中,河北省粗钢产量排名第一,累计产量为24976.95万吨。
目前我国粗钢产能全球居首,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除少数省份外,各地均有钢铁工业分布,其中河北省是我国粗钢产量第一大省,占我国粗钢总产量25.56%。
从2018年起,我国逐步禁止废钢进口,目前进口量已归零。
2020年底《再生钢铁料》国家标准发布,废钢进口在2021年一季度有序放开,虽然目前国内废钢价格远高于国外,但国际废钢资源整体有限,预计年进口量在500-1000万吨之间。
与生铁成本对比,进口废钢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因此,在炉料高企的背景下,预计废钢进口量重回往年高位,全年进口量在500-1000万吨之间,价格走势或前高后低。
根据中国工程院预测,2021年我国废钢资源量在2.15亿吨-2.25亿吨,整体看,我国废钢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的格局。
展望2021年,废钢供应虽处于偏紧格局,若在碳中和、控产量背景下,供需偏紧格局或有缓解。
目前世界三大特钢产地为日本、欧洲以及中国。中国是特钢产量大国,但是特钢占比低,且特钢产品均以低端产品为主。
2020年特钢板块盈利继续强于普钢板块: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
特钢类模具钢产量高度集中,国内生产厂家主要有三类:老牌钢厂、科研院所、铸造厂等,钢企重批量生产、院所重研发、铸造厂重加工;寡头垄断,后来者较难进入。
天工国际、东北特钢、攀钢长钢、广大特材、宝钢股份和齐鲁特钢六家公司产量占到国内市场总额的80%以上,并且正在逐步集中。
高速钢市场比工模具钢市场还要小众,属于高端特钢中的高合金钢。国内目前的供给尚处于一个上升区间,行业内的集中度并不明显,行业集中度仅为35.8%。
目前行业内两大主要的供给商是天工国际和河北冶金。国外供给方面,高速钢的高端产品大多由国外公司把持垄断,国内公司在高速钢领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为法国企业Erasteel。
钢铁产业链下游:行业集中度较高
相对于钢铁行业,主要下游用钢行业集中度较高,钢铁行业话语权相对缺失。
钢铁下游需求主要来自于建筑业,其直接拉动的需求占钢铁消费的55%左右,同时会拉动工程机械以及重卡、家电等间接用钢,直接和间接建筑业占钢铁的75%左右,因此钢铁消费的核心变化就是建筑业,而建筑业的主要就是基建与房地产。
钢铁行业下游需求的两个特点:一是易受到地产等建筑业需求波动的影响,二是下游需求分布较广,也意味着下游行业容易出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情况。
这也决定了钢铁在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常会出现细分子行业机会,包括经济下行期间逆周期、稳增长行业相关机会、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高端装备行业相关机会,以及成本下降下延伸加工利润弹性恢复等机会,这些往往出现在钢管、特钢、金属制品类细分龙头公司中。
钢铁行业市场格局
从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是2020年行业竞争格局的一大亮点。
2020年以来,行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加速,宝钢受让太钢控股权、重组重钢、托管中钢集团;方大集团重组四川达钢;敬业集团重组云南永昌、广东泰都钢厂;建龙对山西海威钢铁实行托管;河北冀南钢铁以裕华为主导对武安兴华、文丰、唐山港陆等通过资产运作实行“强强联合”重组;八一重组疆内钢厂等等,均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效果,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行业组织结构调整作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钢铁产业60%-70%的产量将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其中包括8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3-4家、4000万吨级的钢铁集团6-8家和一些专业化的钢铁集团。
而行业地位往往由资产规模、产能规模、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竞争态势以及企业历史等因素综合形成。
而碳达峰、碳中和或将对中国乃至全球钢铁行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或将比肩上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3-7年,钢铁产业将形成行业引领型特大型企业、行业引领型专业化企业、区域主导型企业和区域特色型企业共存的格局,市场竞争渐趋有序,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中泰证券认为,由于钢铁产能存在建设期,供给侧改革后钢铁盈利在2018年达到历史高位,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高峰随之到来,投资增速在2019年上半年达到峰值。
由于政策对钢铁产能新建的限制,钢铁产能扩张主要以技改和产能置换的方式进行,其中产能置换项目在2020年开始集中投产,2021年置换项目投产的力度仍然不小,目前统计置换项目投产规模6356万吨。
虽然2020年已进入置换项目投产高峰,但由于部分项目延后,加上还要考虑产量爬坡期,2021年放量仍然较多。此后这轮产能扩张将进入尾声,2022年预计产能增量较少。
短期看,通过“去产量”等方式实现钢铁行业“碳达峰”将重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利润分配,对大宗商品价格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中长期看,通过产能转移以及长短流程切换等方式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将极大改变全球钢铁行业的供需格局。
转载自 深度行业研究 乐晴智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