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吏”之死:领导用权不慎,必将反噬自身!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十七
汉宣帝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67年)

【原文】

春,三月,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化天下。今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余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征用,会病卒官。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云。

【译文】

春季,三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人们常听说,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罚,即使是唐尧、虞舜也无法将天下治理好。如今胶东国丞相王成,工作勤奋,当地申报户籍定居的流民达八万余人,治理成效为特等。赐王成关内侯爵位,并将其官阶提高到中二千石。”还没等到朝廷自行征召任用,王成就因病死于任上。后来,汉宣帝命丞相、御史向各郡、国来朝廷呈送财政、户籍薄册的长史、守丞等官员询问朝廷政令的得失,有人提出:“前胶东国丞相王成自己虚报流民申报户籍的人数,以获得朝廷的表彰和重赏,从那以后,很多庸碌无能的官吏都靠虚假的成绩来骗取名誉。”

【解析】

之前的文章说了,作为管理者,如果想要什么、想让底下人跟风去干什么,那么把注意力和奖惩往这个方向倾斜就够了,那样不用你发话,自然有人会跟进。
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赏不逾时”。
说的是发现应该奖励的要及时奖励。
但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结合上面这段材料来看,或许并不是完全如此。
上面这段材料,汉宣帝对胶东相王成进行奖励,又是提高待遇,又是给予爵位,不可谓不厚。
汉宣帝的意思很简单。
一方面是将奖励干得好的。
另一方面是鼓励别人向胶东相王成学习。
初心很好,这没问题。
但是结果却是,胶东相王成完全是弄虚作假。
如此这般,一定会造成三个问题。
其一,汉宣帝的错误奖励,导致不少官吏弄虚作假来糊弄朝廷,这个材料中说了。
其二,作为提出奖励胶东相王成的汉宣帝要面临的压力很大,这事要算在他头上,识人不明!
其三,朝廷因为这种地方弄虚上报,产生的错误决策会反过来影响政局的整体稳定。
那么,跳到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这段材料,有这么几点可以说。

1.为什么汉宣帝会误判?

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地方郡县和朝廷中央的脱节。
古代因为信息通讯滞后、延迟的问题,很多东西并不像现在打开互联网什么都知道。
哪怕说就放在现在,你在北京都知道某地发生了什么,但是具体如何你未必知道很明白。
甚至来说,所知道的东西很大程度还是要依靠地方的汇报,再加上其他一些信息渠道综合汇总。
这一点其实又说到之前说的信息渠道的打造问题,不再赘叙。
 

2.为什么胶东相王成弄虚作假生前无人说?

这个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汉宣帝并没有去详细调查具体情况,亦或者说调查了消息还没及时传回来。
另一个是汉宣帝奖励胶东相王成这个动作太快导致的。
前者不用多说,关键是后者这算是汉宣帝的表态和对胶东相王成的定性。
天下都知道汉宣帝说胶东相王成是个好同志,结果有了解真相的人跳出来说,王成弄虚作假。
或许,他说的的确是实情,但是却是在打汉宣帝的脸。
官僚系统的人,基本上不会有这么傻乎乎的。
尤其是汉宣帝对胶东相王成还这么热乎的时候。

3.揭疮疤的这个人后果会如何?

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
说这个的人,当真是头铁厉害。
一方面,把胶东相王成的事又给提出来,还说他弄虚作假求赏赐,另一方面又把当时官场乱相点出来。
结合之前说的三个问题,矛头其实就已经对准了汉宣帝。
可以这么理解,要不是你汉宣帝奖励这个弄虚作假的胶东相王成,也没有这些乱像。
好嘛,当时是汉宣帝自己说的要地方官员说朝廷的得失。
这就好像开会的时候,领导让下属说一说有哪些工作没做到位,如果真有傻乎乎的提了,只能说这人太实诚了。
这种会、这种事都是走过程的形式主义,当真就是傻!
现在这个人说了,汉宣帝虽然糟心,但也不能自己打自己脸,只能认了。
可以预料,这个人仕途算是到位了,否则材料中(包括《汉书》中也是)也不会把名字和隐去。

4.王成之死的猜测

这里王成的死,我有个猜测。
即,当汉宣帝下令嘉奖王成之后,相关的信息也汇报过来,发现了王成是骗人。
不过,没办法,嘉奖令已经出去,总不可能收回吧。
但是,王成骗了汉宣帝是的确的,这样的人总不可能还让他升官吧,就算留用原位都不可能。
所以,只有让他自杀了,算是把这个事情给揭过了,也不通报天下真实情况。
于是这其中真真假假,让其他官员看了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
比如,揭疮疤之人口中那些也有样学样弄虚作假的官员,就是知道胶东相王成的确弄虚作假搞到了嘉奖,但是未必知道他的死是因为被朝廷发现而被迫自杀谢罪。
而揭开疮之人自己又看得清了?
同样未必!
他或许是知道胶东相弄虚作假以及之后病死,是朝廷对其处罚,算是对这个事情盖棺定论,但是却并不知道朝廷并不愿意公开场合提及这个事情,因为这会让所有朝廷高官都下不来台!
所以,在《康熙大帝》中就出现了类似的桥段。
康熙奖励了一个清廉的官员,并表彰天下,结果发现这人是个巨贪。
康熙不能杀他,更不能治罪,只有让他被病逝,以遮掩。
这就是权术!

【启发】

要说的启发都在上面了。
回到《司马法》中提到的“赏不逾时”,其实应该还要加一个前提条件。
有功确认无误之后,立马奖励。
不要听别人一说,不加以确认就立即奖惩,如果对了还好,如果不对、有偏差,那就太被动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