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科班出身,却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巨匠!

本文来自公众号:中国水彩

微信号:watercolor88

巴尔蒂斯 Balthus (1908-2001)

··· ···

他从未专业学过绘画

但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92岁高龄的巴尔蒂斯,2001年在瑞士去世时,世人以“20世纪最后的巨匠”赞誉他的艺术成就。同年,威尼斯格拉西宫举行最大规模的巴尔蒂斯回顾展,250幅作品肯定了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巴尔蒂斯 Balthus

///

“我一直在我的画里确认自我,结论是:我不存在”。

///

巴尔蒂斯是孤独的人。他的孤独与不被理解的孤独不同,而是来源于他对自我存在的认识。他既意识到了自我,却并不了解自我。

巴尔蒂斯·工作室

///

我力求完美,年轻时毁了很多画。但很难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从来没有画出过一幅完美的画。

///

巴尔蒂斯与第二任妻子

巴尔蒂斯是一个孤独但是非常富有的画家,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他瑞士西部阿尔卑斯山谷中的山庄别墅中,与他的日本妻子一起,深居简出,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带着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巴尔蒂斯的这种性格特质,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巴尔蒂斯善于从普通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幼年时的偏执心理经常体现在他的画中。

绘画大师数字版画首发

往期回放:

杜泳樵—-情与色, 成就大师的终极谜底

就是这个倔强的老头,教出来的学生早已占据中国艺术史的半壁江山

巴尔蒂斯,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法国政府授予巴尔蒂斯'国家艺术大奖',“20世纪最后的巨匠”。他直接取法于东西方艺术经典,获感于自然与生活;虽抓取生活的瞬间,却有永恒的魅力。他的色彩典雅高贵,有一种厚重的丰富性。他在独立的敏锐沉思中表达人类普遍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呈现所处时代的真实却又似乎不在其中。

巴尔蒂斯远离20世纪的思想和潮流,从古代大师的作品中选择题材,把它们转换到世俗的现实生活里面。他的绘画方式与流行的先锋派截然不同,他的绘画讲究柔和的色彩,细致的笔触,精确的轮廓,他的许多人体画和室内画表现了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经历。其风景画笼罩着一层淡雅的色调,似乎浓重的红色、耀眼的黄色会破坏静谧的意境。

///

童年和少年是我的宝藏,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灵感。我很小就对女性之美、自然之美和宇宙神圣之美非常敏感。我一直保留了儿童的眼光。没有变过,也无法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确实保留了孩子气的一面。我一直以惊喜的、被感动的眼看待事物。希腊哲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惊喜是知识和艺术创作的源泉。

///

巴尔蒂斯的作品或冷漠、或平淡、或诡黠,似乎包含着一种莫名的思考。这种思考出奇地深刻,深刻中又溶入了一层诗意般的抒情气氛,更为客观的作用便是谁也无法说清画家的创作意图。1934年,巴尔蒂斯首次在巴黎皮埃尔举办画展,立刻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他似乎迷恋这样的主题--临近青春期的小姑娘,内心唤起了对异性的渴望,性的意味的半梦半醒的状态。从此,巴尔蒂斯建立起了一种超自然的非个性情绪的心理绘画,刻意在人的心灵深处探询索隐,弥漫在画中的是一层迷离的惆怅。

巴尔蒂斯,法国画家,原名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Balthasar Klossowski),“巴尔蒂斯”(Balthus)是他从艺后使用的笔名。巴尔蒂斯曾经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巴尔蒂斯1908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父母在艺术方面都颇有建树,巴尔蒂斯的父亲艾里奇(Erich)是一个美术史学家和画家,犹太人母亲芭拉提妮(Baladine)是一名画家。比巴尔蒂斯年长3岁的兄长彼埃尔·克洛索夫斯基(Pierre Klossowski)后来成为著名的超现实主义小说家、批评家兼画家。

巴尔蒂斯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象征主义纳比派画家勃纳尔(Pierre Bonnard)、野兽派大师马蒂斯(Henri Matisse)和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等巴黎艺术界的名流在巴尔蒂斯的童年时期都曾是他家的座上宾,经常到巴尔蒂斯家中与其父母交流艺术。

///

我不喜欢当代绘画。

我不得不创造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我所见到的现实之美的绘画;而时下画家作画,是表现他们的那个“个性”却忘记了共性才重要……

///

由于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巴尔蒂斯从小就对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对绘画有着强烈的迷恋。巴尔蒂斯13岁时就出版了一套以中国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连环画,虽然称不上是绝顶作品,但此时巴尔蒂斯作为一个画家的奇异气质就已经充分地显露出来了。

巴尔蒂斯虽然从未受过正式的科班教育,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品中无论是外表的姿态还是作品的布局,都体现了很深的古典主义烙印。在他的画中经常可见的圣安德列十字,(即佛陀胸口上的万字)以变形的人体出现,模特的头与脚、膝盖与肘部组成了这种特有的视觉模式,大概是一种形象向空间无限延展的概念。这种似乎是空间无限、时间无限的创意并非巴尔蒂斯所独创,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代变体艺术,但我们并不能确定巴尔蒂斯是否从其中得到过借鉴。

奠定了巴尔蒂斯作为20世纪具象派大师的经典地位:一幅是《街道》,另一幅是《吉他课》。

巴尔蒂斯的身上凝聚着反叛的生命活力,是个不安分守己,喜欢冒险的人物,热衷于制造耸人听闻的事件。他早期那些具有社会爆炸性的'丑闻'作品,直到今天仍然不失锐利的锋芒。巴尔蒂斯坚守这样一个信念:如果你想出人头地你必须采取挑衅的方法。他毫不掩饰地承认:'我想尽快出名,所以我要画一些画来震惊众人'。他笔下的少女很快给他带来了荣誉和争议。1934年,在巴黎皮埃尔画廊举办的首次个人展上,巴尔蒂斯如愿以偿,一举成名。

这次画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油画《吉他课》,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由于巴尔蒂斯画得极为写实,过于露骨大胆,以致于只有经过选择的顾客才准进入画廊的内室参观此画。巴尔蒂斯画了一个患有同性恋的女教师,利用在家中教吉他课的机会,把一个裸体的女学生放在自己的大腿上,进行侮辱摧残。他的挑衅激起了观众的愤怒。纽约的皮埃尔·马蒂斯画廊直到1977年才敢公开展出这幅争议很大的作品。为了不让美国海关以色情为借口,在入境时没收此画,画廊特地把另一幅画遮在上面'蒙混过关'。

《吉他课》

画展结束后,画廊老板把《吉他课》免费提供给纽约现代美术馆,作为长期展品。刚开始时,人们还心有顾虑,把《吉他课》锁在现代美术馆的仓库里。1982年在该馆理事会一名女士的竭力反对下,被迫将这幅油画从展厅的墙L取下,还给了皮埃尔·马蒂斯画廊。这位女士的理由是,此画的人物选型与卢浮宫内圣母哀悼基督的油画作品相似,实属亵读神明,伤风败俗。今天这幅油画成了一名希腊巨富的遗产。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巴尔蒂斯的裸体少女像在1996年以前还得不到美国公众的接受,3万瓶贴有巴尔蒂斯裸体少女商标图案的葡萄酒遭到退货,从超市的货架上拿了下来,现在这批1993年生产的葡萄酒成了欧洲收藏家们不惜重金追逐的热门货。

《街道》

《街道》是画家早期最重要的作品。这幅描绘画家住所附近的街景的风俗画,以沉稳的色调和近乎线性结构的人物造型,传达出一种怪异、冷漠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正是从这幅画开始,的主题作为一种对世界的普遍隐喻切入画面,并成为后来画家执拗固守、始终不渝的母题之一。事实上,我们在众多的美术史资料中看到的文本是在原作展出23年之后,画家应当时的收藏者的请求,将被认为是“猥亵”的部分加以修改后的版本。但是,即使是这个加工过的“洁本”,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安静、和谐的画面中,成年男性对青春期的少女爱抚的愕然场景。

///

我不认为理论可以真正解释一幅作品的产生,即使画家本人也无法做到,因为创作过程中有太多不可预见的情况。

///

///

我从来就不喜欢超现实主义,也不欣赏绘画中弗洛伊德(心理学家)式的表现方法。

///

///

我认为,不应该用文字、推理或精神分析来解释绘画作品。绘画的语言是一种独立而独特的语言,不需要别的语言来解释它,理解它。

///

///

从某种角度来说,画家在绘画时必须变成他笔下的人物。西方艺术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忠实地再现。而是达到物我合一。其实,我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

///

肖像画中的脸庞是一个整体,他的每一个局部帮助构成它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在一张脸庞上,眼睛和目光最吸引我的注意力。但是我工作起来很慢,我需要花很长时间观察一张面孔,就像我需要花很长时间研究人物性格,直到自己和人物合而为一。

///

///

我不欣赏现代的西方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欣赏过去的西方艺术。虽然我是一个西方画家,但由于机缘巧合,我与传统和当代的中国画家视点相同。罗兰·巴特对东方艺术,或说是日本艺术的定义非常贴切:符号帝国。他们的表达方式准确、具体,是一种与抽象艺术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

///

///

我从来不欣赏过于简化事物或画得太快的画家。从库尔贝和几位日本的禅学大师身上,我领悟到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沉思并精确掌握职业技巧后,才可能迅速地作画。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