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贾俊玲,女,系石家庄市井陉县第一幼儿园教师。喜欢诗歌、散文等题材的创作。
祖孙四代人,百年教师梦
对于"教师"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和精神的体现。对于我的家庭而言,"教师"则是四代人传承的一个梦想。
我们家祖辈都以务农为主,虽谈不上书香门第,但是祖辈们都十分重视尊师重教,连续四代都投身教育.虽然从教之路充满荆棘,但我们家对教育的期盼和梦想一直未变。
第一代追梦:祖父的教师梦想——绝望
祖父出生于上个世纪初,那是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少年时代的祖父,生活过得十分艰辛,稚嫩的肩膀过早的扛起生活的重担。看着有钱人家的孩子走进私塾,祖父很是羡慕,只能在劳作之余,偶尔听几句私塾里的读书声。即便是这样的好事,终有一天也被财主家的大黄狗发现,咬了祖父一路。倔强的祖父央求父母让他也上学,并立志办一个穷人家的私塾。曾祖父家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那有闲钱供他读书,一次次的要求,一次次的被拒绝,最后得到的是一记愤怒的耳光,从此,祖父的耳朵聋了,求学、做先生之梦,过早的夭折了。祖父也彻底绝望了。年幼的祖父,此时才体会到做先生是多么奢侈的一个梦想!
第二代追梦:父亲的教师梦想——幸运而遗憾
父亲比起祖父来,幸运多了。解放后,我们村的孩子,都在由公社改造的小学里上学。父亲也在其中。父亲天资聪慧,学习刻苦,每天放学后先帮助祖父母干家务,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的读书。一直到深夜。父亲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公社的第一名,初中毕业考入了省立二中(省里最好的重点高中)学习。三年后,父亲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了校址在天津的南开大学。南开大学的首任校长张伯苓曾说过,“宁以身殉,不为利诱,终生从事教育,不为官。”并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大学的校训。正当父亲在大学校园里,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刻苦学习时。迎接他的却是“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向贫下中农再学习”。父亲在南开大学学习三年后,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在离家20多里的河应村下乡。从此中断了大学的学习。后来又在南峪村下乡,并在南峪公社当了两年的代课教师,几经周折,阴错阳差地当了警察,一干就是几十年。
第三代追梦:我的教师梦想——苦涩中的甘甜
祖父母老来得子,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很早就用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父亲由于工作关系常年在外,母亲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为的就是将我们姐弟三人抚养长大。当时全村大锅饭施行“挣工分儿”。祖父母年事已高,不能下地劳动,我们姐弟三个幼小,仅有母亲一个“十分的劳力”。没有工分儿,年底我们家也分不到多少粮食。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的日子依然很艰苦,母亲总是在地里劳作,更累了。父亲虽然有工资,但也是杯水车薪,还要养活孤苦孤苦伶仃的二大爷,因此常常入不敷出。每天放学后,我们三人先去地里打猪草,然后挑水,做饭。等到做完这些家务,天已经快黑了,母亲还在地里劳作,我们姐弟三人便趴在家里的土炕上写作业。后来,我们三人相聚上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家中的负担急剧加重,以至于负债累累。不得已,母亲便到了煤矿上,到几千米深的地下开煤罐车。懂事的二妹早早辍学打工,供我和弟弟上学,好几次我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后来父亲和母亲说,二妹已经放弃了上学的权利,你如果今天不上学。二妹就白白付出了,而且你以后一定会后悔的。在家人的苦苦支撑下,我们姐弟二人终于上完了大学,我有幸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教至今已经20多年。这20多年来,我深切体会到,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教师不但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师,更是用真诚和热情,爱心和宽容铸就学生飞翔的翅膀。不以功力而耕耘,不因平凡而郁闷,每天蘸着岁月的汗水,三尺讲台、一枝粉笔书写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做一个纯粹的教师。
第四代追梦:儿子的教师梦想——幸福又期待
儿子出生在21世纪,他是时代的幸运儿。2007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儿子从小就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儿子立志做一名大学教师。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担任数学课代表,常常利用自习课,或者课前、中午、晚睡前给同学们讲题。临近高考好多同学静不心来,浮躁、焦虑,不愿听他讲题。儿子却更加耐心,细致的讲解。儿子想,只要教室里还有一个人在听,就要讲下去。儿子将杨昌济先生写的一副对联“自闭桃园称太古,欲栽大木柱苍天”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教育兴则国运兴,教师强则教育强。心之所盼,百年萦牵。能将个人的教师梦,融入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责任,更是一种幸运。我们愿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势。为巍巍前行的巨轮添我动力,展我风彩。平生所愿,可慰可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