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章法里的“挪让”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读章法一章的第六节“挪让”。
挪让之法,见于汉印,惟仅于一字之中,互相迎拒。盖汉人铸印,多取平正,故吾丘子行曰:“印文当平方正直,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
汉印的章法,最大的特征是“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因此,印面字与字之间往往并无挪让关系,因此,汉印中文字的“迎拒”关系,都有一字之中。这里的吾丘子行就是吾衍,“子行”是他的表字。这一句话,出自《三十五举》的第二十举,这里的“取巧写过”并不具体,但主要是曲伸挪让,邓先生这段话,是具体解释。
(吾衍画像)
每遇字有空处,无法填补,或一字笔画多画偏颇,无法使之平方正直者,则除屈伸其笔画外,再就字之左右或上下,伸缩其所占地位,使之牝牡相得,此谓之挪让。
举例,先从一个字说起:
(一字之内的挪让)
例廿九:“孺”,按正常的篆法,“子”部自然会形成两处空白,如果完全拉长,又会形成纵向板滞,怎么办呢,将“子”部的左右两笔加以变化,让出一个位置,留给右边的“而”字,整个字完整团聚。例三十:
(骆字的挪让处理)
“骆”字如果按照正常的篆法,略带长形,如果改作横势,又会显得字形横阔(因为同一水平位置竖笔太多),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将“各”字的“口”部移至“马”上,字形遂成正方。
例三十一的“瀛”字,右边的“嬴”字,下部有“月、女、凡”三字并列,如果依照正常安排,必然臃肿,所以,有了上面的两种处理方法,均无碍字体,又使气势较为宽展。
锲事固当以汉印为指归,然须择善而从,不宜拘拘成法,汉印之挪让,不过为求补满空处,然则字有过于板实者,亦可利用挪让之法,以求宽展,此所谓“死法活用”是也。还是例子:
(汝字的单字处理)
例三十二,是个单字“汝”,小篆汝入白文印,不易安稳,因为它斜笔太多,转成汉篆,虽然方正,却平直拘谨,用于三字印或四字印,尚有可调整的余地,但如果是单字印或二字印,便显得板拙可厌。邓先生所举两例:其一,缩短“女”字左旁两笔,跟“水”旁紧密相依,又伸出“女”的右足,让它足够伸展;其二,“女”字的三足全部倚于水旁,因此尽显宽展有致。如图:
(汝字的单字调整方法)
就全印而论,亦无不然,有必须挪让方得茂密者,有必须挪让方得宽展者,亦有必须挪让方不相犯者,其道不一,姑举数例:
挪让的目的,或为求得宽展,或为求得茂密,或为了求得两不相犯。
(求茂密的印例)
例三十三,印面五字,“铁围山行者”,“铁”字左右结构,因此较宽,围字是包围结构,因此较窄,如果缩窄铁字,那么,前四个字“铁围山行”四字尺度相等,如布算子,异常板滞,这里,“铁”字伸展加宽,“山”字缩窄,如此:章法求得茂密。
例三十四,印面两字,“育弘”,如果两字均按原始篆法,两字则全无关系,现在这种篆法,“育”字左脚伸入“弘”字右下,与“弘”字的“厶”部相互咬合。现在的印面,看似散漫,实际上因为这种“咬合”(挪让出来的结果),印面章法也求得茂密的视觉效果。
(求宽展的印例)
例三十五,印面四字,“乐此不疲”,“不”字紧逼左边,空出右边,“此”字居中,而以“疲”下“皮”的下部,紧倚于“此”字左侧,使“疲”之中间略留空地,章法上求得宽展的特征。
例三十六,印面三字,“辛巳生”,“辛”字下部有垂脚,“巳”字上部有长头,如果不做处理,必然碰撞相犯,现在的效果,是把“巳”字的头部向右挪让,避开中线,由此求得宽展。
别有使印文逼边以为挪让者,大抵印文笔画差等,不能逐字挪让,以求宽展,则将整个印文,或其一部分,紧逼左右边,使中间较为空虚(就是疏朗)。
(中部疏朗的印例)
例三十七,印面三字,“宝康瓠”三字,三字笔画基本没有繁简差异,因此不能逐字挪让,因此,使其左右各逼于印边,又以康瓠二字叠置,占地稍稍多于“宝”字,并且,让康字紧逼上边,由此,求得全印的宽展。
例三十八,印面四字,“鸟语花香”四字全部是方方正正,即便“花”字略呈圆势,但仍不免板滞,因此,将“语”字斜迤,使它向右下倾斜,紧逼右边边框,“香”字亦斜迤使其斜倚左边边框,由此,“语”、“香”二字分向左右斜迤,中间留出空处,使这个空处与“花”字的左侧之空相互呼应,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印虽略带偏仄,却不显得突兀。
印文笔画有不平均者,则令笔画较少之字,四面留空,或令之紧逼于边,而空其居中之一角。这实际上是“疏密”、“轻重”之法,前边文章已经讲过。例子就是例十五“后来新妇”和例十三“张峋之印”,这里不再上图。
印文遇有叠字下一字作“=(同文符号)”者,亦审其虚实,设让挪让,不宜留置中间,总之,凡所挪让,除白文外,皆当有所依附,勿令虚悬。举例:
(同文符号的处理印例)
例三十九,印面三字“昔昔君”,篆书“昔君”二字不分正反,如果“=”置于中间,则全印不分正反,如倚于左侧,则其势不顺,故必右倚,方为正格(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是右侧为上的,且书写习惯,也多是右手执笔)。
例四十,印面四字,“有人亭亭”,第二个亭字也处理成了“=”,也做成向右倚,但原因却是为了呼应。因为右倚,左方会留出空地,与“有”字下部的空地相互呼应。
(【细读《篆刻学》】之47,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