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开和田玉籽料收藏疑惑:洒金皮和黄沁皮籽料到底哪个收藏价值更高?
和田玉家族身份最“高贵”的籽料是越来越受到爱玉人士的追捧,考虑到籽料的收藏价值也和其成色正相关,比较常见的洒金皮籽料是市场价值比较稳定的一种。最近有玉友专门咨询大叔:“看到同一款题材的籽料,有洒金皮和黄沁料的,究竟该选择哪一种?”今天大叔就来帮这位玉友解答一下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和田玉颜色的评判,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有如此描述:“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就是指玉石以”甘黄如栗”的颜色为最上品,甚至白白的羊脂玉还要排在后面。这里对“甘黄”的描述很有讲究,比如在陈性的《玉纪》中说:“黄如蒸栗,曰玵”。所以“甘黄”与“玵”都是形容玉色“美如蒸栗”的描述。而高濂在《遵生八签》中还有补充:“然甘黃如蒸栗色佳,焦黃为下”。
看来纯黄还不是最美,就像我们描述羊脂玉并不是指纯白的玉,而是指在白的颜色中附带一抹微黄色,类似于羊脂油腻新鲜的质感;联想之下,所谓的“黄如蒸栗”就是指刚刚蒸熟的板栗那种色泽质感,是在熟透的黄中透露着一分熟润,同时也拥有油腻的质感。大叔不禁感慨:用“脂肪”去形容玉石的质感简直是再恰当不过了。
再以科学的角度分析,撒金皮和所谓的黄沁料虽然外观有异,但殊途同归。几乎所有的籽料皮色附着,最初都是洒金皮状态分布,有的呈现出针尖状的点状、有的是片状甚至花状的分布,尤其是在籽料的裂隙处汇聚会更加的明显,就仿佛在漂亮的玉肉表面镀了一层金箔,因此得名“洒金皮”。
经过大量科学的化验,我们现在已经可以了解洒金皮的致色成因是二价铁离子,通过长时间的天然接触,与和田玉的透闪石产生了一定的蚀变反应,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有颜色的区域,实际上是形成薄薄的氧化层。含有氧化铁的成分富集后就形成了金黄的色泽,由于附着的天然环境不同,有的是河水,有的是泥沙,还有地下水的可能,所以洒金皮在和田玉籽料表面分布状态,会呈现出一定的定向分布,这也是我们判断籽料皮色是否天然的重要依据之一。
国标中所谓的“黄玉”就不一样了,虽然致色元素也的确是二价铁离子,但它的成因是长时间接触二价铁,侵染为比较均匀的黄,三氧化二铁经历极长时间的浸染过程,慢慢均匀的融合产生黄玉,科学上属于岩石自身变化的现象。看到这里我们应该会理解,无论颜色再鲜艳的籽料,就算是熟沁料子都不属于黄玉,只不过是在表面形成了一种颜色的附着罢了,还是要根据内部的肉质来定名。
最后解答文章开头的问题:“黄沁和洒金皮哪个收藏价值更高呢?”和玉大叔认为假如雕琢的成品,那么洒金皮显然更加利于收藏,往往撒金皮对内部透闪石的侵蚀不是很严重,大多还有保留有较好的肉质,白黄相间俏色甚为可爱,油润度也明显强于熟沁的黄沁籽料;而已经沁色很深的黄沁籽料,往往内部的肉质已经侵蚀严重,切开好肉不多,在黄的基础上常附带一些褐色的糖花或杂质,这类料子一旦动工收藏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更利于原石把玩。
和田玉的收藏背后,都往往暗藏着历史文化与科学结合的各类有趣故事,希望今天的文章内容能够帮助热爱籽料的玉友们,解答一些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