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美玉】——南阳月河墓出土玉琥、玉耳勺鉴赏

01

南阳月河墓玉琥

此件春秋晚期玉琥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现藏于河南省南阳市考古研究所。玉琥长71.7毫米,宽18.8毫米,最厚处1.4毫米,最薄处1.3毫米,重量为5.6克。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能量色散性X线性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测定玉琥材质为透闪石。(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玉琥背部孔洞

显微3D图

玉琥色润微透,青白玉,色黑。虎垂首,拱背,屈肢,垂尾,正面饰卷云纹,头部刻龙头纹,颈部、腰部饰斜直排列的平行曲线,表示虎纹,前后肢饰鳞纹,背部光素无纹,头部和尾部各钻有一穿孔,近背部钻有一小穿孔,为缝缀在衣物上所用。

知识拓展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表示以“玉”私有,显示出玉在古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对这件玉琥感兴趣的玉友可以在哔哩哔哩或爱奇艺搜索【古玉密码】收看完整介绍。

02

南阳月河墓玉耳勺

此件春秋晚期玉耳勺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桐柏县月河墓。玉耳勺长71.3毫米,宽12毫米,最厚处2.9毫米,最薄处2.3毫米,重量为4.6克。(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玉耳勺局部放大图

玉耳勺器型细长,圆首,细茎,偏长柄,柄部顶端有一圆孔,单面钻。其上一面有纹饰,阴线刻,粗看似卷云圆圈纹,细审应为两个变形人面纹。人面大耳,扁圆目,口吐长舌,舌尖有分叉,两个人面纹呈旋转对称。器体附着有朱砂。

观其形制,人们都会脱口说它是“耳挖勺”,不错,这就是一件古人掏挖耳垢(俗称耳屎)的小工具。这件“耳挖勺”器型灵巧,做工精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件艺术品。

知识拓展

古人对耳朵的观察和研究已有相当深度。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耳字,商周金文也对耳朵有明确的文字表述,皆为象形字。

汉代《说文》录有从耳之字共33个,对于耳朵的形状、构造、功能,皆有表述之字。我们的祖先在很早时候就开始用玉石、金银等贵重的材料制作环、玦、珠、珰等物装饰耳朵。人若有罪,有以箭穿耳之刑;倘沦为战俘,可能惨遭割耳。

月河墓出土的这件玉耳勺,其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玲珑精巧,更在于其纹饰的深层含义。

《说文》曰:“圣(聖),通也”;“聪(聰),察也”。可见,古人认为耳朵与心智密不可分。这件“耳挖勺”上雕刻的人面纹,耳硕大(所谓“耷”,形状近似商周耳字),口大张,长舌外伸有分叉,应是警示做人须慎听慎言,深思熟虑而后行。不可“耳食”——听别人说就信以为真;不可“耳朵软”——听信奉承或挑拨话语;不可“耳软心活”——轻信他人,没有主见;不可口吐毒舌恶语伤人。一件小小的“耳挖勺”竟也是为人处世的“警示棒”,虽是一件“小玩意儿”,其爱耳、护耳、控耳之心意,昭然若揭!

月河墓中的这件玉耳勺上精心雕刻的人面纹,寓意深长,可谓“微形大义”。细观玉勺前端,背面微弧凸,正面平坦并无凹穴,与今日之耳勺形制有异,也许其实用功能远不及其象征意义。

版权声明:文字及图片、视频版权属每天美玉及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