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史话:古代对印章的称谓  学篆刻,该先弄明白: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及“急就章”这几个

(2018-04-09 07:28:10)

篆刻史:古代对印章的称谓

原创 谈艺录 2016-04-0216:11:14

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昨天有位朋友在我的《什么是“急就章”》文章里评论说,古时印章“那时称印章为印,或者符,绝不称章。”因为他的评论,赞的人还比较多,于是觉得有必要写写古时对印章印章的称谓。

既然标题里标了是篆刻史的内容,索性以历史朝代纪元的方式写一下。

1、秦以前

所谓的秦以前,当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因为战国早期以前的夏、商、周或更早的时期是不是有印章制度,暂时没有文献记载,那么,这个秦以前向上指也大致指到战国时期。

(广陵王玺)

这个时期的印章各国有各国的制度,官印私印都可以称为“玺”,以法度最为谨严(原因大致是因为商鞅变法或国君实行法家思想)的秦国来说,对印的大小、格式都有规定,等级森严,但不管官印,还是私印,都可以自铭“玺”。

(扬武将军章)

(广汉大将军章)

2、秦、汉时期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玺”这个称谓,就专归皇帝。其他的官印则大都称为“印”,秦代历时较短,很快到了汉朝,汉朝历经西汉、东汉,中间还夹了一个王莽新政,此时的印章制度全面健全,执行严求也更更加严格,大致情况如下表:

注意,其中的“章”,主要用于大将军之类的级别,这样的人不算少,当然这样的印章也就不会少。

(归德尉印)

3、唐以后

因为自汉代以后,大部分印章称谓以及印钮规制大都已经形成制度,且官印制度非常严格,因此变化不大,仅只是新增了若干的称谓,如下表:

也就是说,自秦汉以来,什么样的官职,什么样的印铭,印章什么材料、印绶什么类别,印钮什么形状,都全部有规定,不可违反,使用与自己身份不符合的印章是违法行为。

如上所述,中国的印章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出现了很多种称谓,在研究印章,可以根据印章的材料、钮型、印铭等,判读一方印章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要学篆刻了,该先弄明白这几个词

篆刻的神奇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但大部分爱好者完全不知如何入手,于是,爱好也基本上就停留在了“爱好”,这个层面,不得正式入“篆刻”艺术之门。今天我们说几处学习篆刻首先要知道的几个词:

研读中国篆刻史,我们大致会知道,中国的文人学习篆刻和篆刻创作有两条非常明显的分界线,一条分界线是邓石如开始的“印从书出”,一条分界线是赵之谦开始的“印外求印”。在邓石如之前,文人们学习篆刻多是从古代印章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即年谓的“印中求印”。

那么,做为一个篆刻学习者,就需要弄明白以上三个名词:印中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

一、印中求印

印中求印是篆刻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在于向古代印章学习,特别是“秦汉”时期印章,即所谓的“印宗秦汉”,即以秦代、汉代的印章为临摹对象:

(秦印,“中司马印”)

(汉印“校尉之印”)

临摹的方法我们强调过无数遍了,就是学习这些印章的字法、篆法、章法、刀法,临摹的要求以“逼肖”原印为标准,力求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对字法、篆法、章法以及刀法的艺术感觉,并由此通过长期的实践练习,掌握熟练的刀法习惯,最终应用于创作,这种学习方法的老师通常会让学习者多练多刻,先临100-500方秦汉印再说。

当然,当代的篆刻学习者,临摹的样本一定还会包括明清流派印中的杰出者如皖浙两派的名家作品,部分老师也会说,临明清名家的印也以100-500方为目标,如

(程邃刻“黄道周印”)

(丁敬刻“丁敬身印”)

明清印人师法“秦汉”与我们师法“秦汉”学到的东西可能类似,而我们在学“秦汉”之余,又从他们再行学习,一阶阶地累积下去,以期获得更多的艺术灵感。

但不管我们学秦汉还是古人学秦汉,包括我们再学明清流派印,其取法对象都是前人刻好的“印”,在“印”中寻求“印”的解决之道。

印中求印的学习方法多是不断的临摹,思考,临摹思考的对象也是古代前人的印章。总之,这种学习方法偏重的是“规矩、技法、功力”。

二、印从书出

到了清代邓石如,中国篆刻到了第一个拐点,因为之前的印人都“印中求印”,渐渐使印章的工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家临的印各各精工绝妙,但却千人一面,缺少个性。

邓石如是“印从书出”理念的大力倡导者,其实在邓石如以前,明代的朱简也曾提到过篆刻与书法的联系,但真正把“印从书出”理论大旗举起来的是邓石如。

邓石如的重大贡献在于,从他开始,文人们把写好篆书书法,并以自家面目的书法移入篆刻作为艺术目标,书法有多少个性,印面文字就有多少个性,人们不再困锁于秦汉印章的文字特征,篆刻艺术由此真正繁荣起来。

(邓石如篆书书法“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刻“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基于“印从书出”这种篆刻学习方法,基本上成为当今印坛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很多篆刻老师建议学生学篆刻时先学上一年的篆书,就是基于这种观点,即,好的篆刻作品必然出自于好的篆书,因为篆刻毕竟是基于文字的,最早期的篆刻都是以早期书法文字入印的。

我们现下学习书法,并以书法作为篆刻的基础,并提出“书印同参”(书法和篆刻同时学习)的学习方法,是基于“书从印出”理念的,同时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因为印面上文字笔画的曲直,笔画的走势,文字的形态,在创作者充分理解书法原理之后,更能充分展现出汉字固有的文字之美与书法的时序之美。

这种学习方法的问题在于自家书法的“印化”,在于书法与印章的结合。如何把自家书法转化到印面成为绝佳的篆刻文字是重点。“印从书出”为目的的学习和创作方法最终是“有个性的书法”与“有个性的刀法”,并最终成为“有个性的篆刻”。

三、印外求印

篆刻史到了晚清,出了个印学天才叫赵之谦,他的篆刻艺术主张是“印外求印”,他把篆刻学习和创作的着眼点从印内转向印外,即印章以外的材料,诸如古币、古镜、砖瓦墓志、诏版碑碣,甚至再加扩展到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一切艺术门类,直到创作者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可入印,虽然“印外求印”不是从赵之谦始,但他却是“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我们来看他的作品:

(赵之谦刻“金石录十卷人家”)

这是他有个性的书法,当是从“印从书出”角度来的作品,不管如何,这已经从“印内”跳了出来。

(赵之谦刻“灵寿花馆”)

这是他基于古钱币铭文的印例。

(赵之谦刻“郑斋”)

这是借鉴古镜铭的印例。

(赵之谦刻“郑斋”)

这是基于汉砖的印例。

当然,所谓的“印外求印”决不止是上述取法对象,还有印以外的其他取法对象,还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以上三个名词,是作为篆刻学习者应当尽早了解,并以之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创作。我们再回顾一下赵之谦一段有关印内与印外的话:

“刻印以汉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造像,迄于山川花鸟,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苦兼室论印》)

“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真是通透,足可成为学印的总纲。

(【老李刻堂】之157,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急就章”?

原创 谈艺录 2016-04-0112:33:33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人当面或者以文字的形式夸我们的文章、书法作品、篆刻作品水平高,我们需要给对方一个回复时,一方面要谦虚地说自己的水平不好,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一方面又要表达出自己还有提高的空间,这个作品自己创作的有点仓促,没有精工细做,这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作品是“急就章”,今天,我们就把“急就章”这三个字好好扯道扯道。

汉印“鹰扬将军章”

汉印“扬武将军章”

一,“急就章”的原义

首先的第一层含义是,急就章,就是紧急情况下刻成的印章,因此就叫急就章,看,多直接。大致我们学篆刻的朋友都知道,汉印里有一部分印章,特别是那些“某某将军章”,通常情况下,这些印章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在行军途中,或者在打仗调防其间,出现紧急军情,会有临时拜封的情况,那么,这时候所刻的印章往往就会比较急促,我们大致看一些汉印里的急就章,大家就会明白,布局章法一概基本不论,只要印文正确就行,甚至有些行文干脆是潦草的,偶尔还会在印章中出现错别字,文字不规范的急就章,多了去了,见上图。

这些急就章在东汉末期、三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多,原因就是那个时代的战争像家常便饭一样,时有发生,国家长期陷于战乱,有战争就有紧急军情,就有紧急任命,于是就有了急就章。这类急就章大多是“将军印”,制作有时是迫于形势,但并不是说,这些印章就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恰恰是因为紧急,恰恰是因为迫于形势,这些印章往往在形式上更加显示出天真烂漫的形态,而且刻法是凿印刻出,别有一番天地,因此,也为一部分印人看重,比如,齐白石老人,他的齐派印章,就从急就章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当然,那是因为他老人家有极深厚的艺术功底,平常人学不来。

齐白石印风的“湘潭人也”

还有一种急就章,就是殉葬章,因为作用就是殉葬,已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刻成之后就是随着死者“入土为安”了,因此,刻工不考究,甚至印章的材料也不考究,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急就章》书法)
二、“急就章”的另一个原义

对了,又一个原义,这个跟文章和书法有关。西汉汉元帝的时候,皇帝比较注重幼儿教育,于是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情形相当于现在的《看图识字》到小学课本级别,这篇文字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全文无一个字是重复的(真下功夫啊),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就像一部小的百科全书。因为篇首有“急就”两字,因此就叫《急就篇》,因为是一篇文章,也有称《急就章》,此文从汉代至唐代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急就章》的抄写规范版本还可以作为临习书法的摹本。唐以后,《急就篇》蒙学教材地位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代替。

(书法家皇象画像)

《急就章》中最有名的版本,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皇象书写的,这个版本的书法成就非常高,也是至今流传下来最好的《急就章》书法作品,通常我们说《急就章》,有一个意义就是专指三国皇象急就章。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自我谦恭用急就章是不错的,大抵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作品水平像识字课本一样,还在学习。

三、“急就章”的现代引申含义

这个意义算是常用的意义吧。就是开头我们所说的意义,大意是指为了应付需要,而匆忙完成的作品或事情。比如参赛的作品,明明下了功夫去完成,也有自谦说是“急就章”的。

附注:

1、此文解释的是“急就章”,不是“章”,因此,不必引用《说文解字》再论;

2、行军之际刻印为常有之事,绝不如你所说的中途不能急刻。

3、至于是否有“章”的说法,也请对照书法史,详细看一眼,称玺,称印,称章,等级各有规制,不再详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