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指津》中那些闪闪的金句(9)
第三章 文体分述
文本解读是对一个具体文本的分析,当然是越细越好,故而有“文本细读”之说。不过当我们把视线拉远,就会发现每个看似孤立的文本都从属于特定的时代与文体,如果说时代决定着文本的内容,文体则决定着文本的形式。离开了时代与文体的大背景,便难免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这就好像你在博物馆里,即便是拿着放大镜观察一件文物,如果没有专家告诉你它的时代与品类,鉴赏的目光依旧是狭隘的。
第一节 散文
一、散文辨体
散文未尝没有自身的文体优势:在内容上,小说、戏剧受虚构的限制,作者藏在情节背后,不能直抒胸臆,而散文则以第一人称写实之笔,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在形式上,诗歌受篇幅和格律的限制,不能畅所欲言,小说则因长短自由,不讲格律,行文更为从容自然。总之,散文由于没有形式和内容上的限制,更能以真情流露见长。
古人说“文如其人”,人格千差万别,风格也就千差万别。从前有人把风格分为阳刚和阴柔,或是豪放与婉约两种,未免太过于简单了。从大的方面讲,作家风格会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说来话长,姑且不论;仅就作家自身而言,三个基本的人格差异会对其散文风格产生决定性影响,他们是性别、年龄和性格。
二 古代散文
整体说来,古代散文的创作主体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的社会处境决定了散文的基本面貌。
纵向来看,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横向来看,此处不容人,自有容人处。先秦时代,知识分子地位最高,与君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最能保持人格独立,最有人格尊严。
身份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基础,从而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诸子之文气魄之大,足可以睥睨百世。
总而言之,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重大的命题,深刻的思想,使诸子之文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
一般说来,理性与感情似乎是互相排斥的,理性的清醒往往会打破审美的朦胧。不过常人对于眼前事物熟视无睹,一旦经思想家妙笔点破,迸发出智性的愉悦,这便是“理趣”,这也是一种审美。
姚鼐《古文辞类纂》收录了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将古文辞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根据这个目录,我们大体能了解这些士大夫在做什么,写什么。与究天人之际的先秦诸子相比,汉唐宋明士大夫的生活更为真切具体。不过,连墓志铭都能成为一种必须搬上台面的文体,可见他们的生活趣味实在不免枯燥呆板,充满方巾气。
经济生活的多元化使举业失意的文人能在科举之外找到生存之道,保持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在这种历史语境下,一种新型文化人——才子走上历史舞台。
与传统士大夫不同,才子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疏离经世致用的举业,而以琴棋书画的才情自矜自娱。
明清才子之文,有时又被称为“小品”,它的特点可用“才情”一词来概括,盖多情而有才,发为文字,便是才情之作。
在作者(张岱)看来,自己与众不同的并不是心灵的一尘不染,而是懂得真正的生活,是深夜泛舟赏雪的雅趣,是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