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侧面:民本思想深入骨髓
文/六不和尚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开始他长达31年的统治。
朱元璋,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留给我们最多的印象是屠杀功臣,大兴文字狱,重用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仿佛他是一个残忍好杀,灭绝人性的“暴君”。清朝史学家赵翼曾评价他是“集圣贤、豪杰与盗贼”为一体的人。
但是,细读《明史》,王和尚却被他极度重视农民和农事的事迹而感动。他是一个兼有朴素民本思想和狭隘小农观念的结合体,堪称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真正的“农民皇帝”。
01:贫苦出身,饱经忧患,朱元璋牢记民生艰难
朱元璋是个“苦出身”,他从社会底层出发,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开国雄主。他深知民间的疾苦,而“民”在他心中也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他也不曾因做了皇帝而忘记出身微贱,有一年两浙之地秋粮歉收,他下诏蠲免该地的粮赋,并在诏书中说:“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洪武二十年,在祭天时,朱元璋曾有一点精彩的论述,他说“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在朱元璋看来,想要获得上天的庇护,首先要体恤百姓疾苦,真正为百姓着想才是遵循天道。并且,朱元璋还说“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实为天下苍生也”。
朱元璋对农业农事的重视,深入到了他的骨髓里,他对粮食的敬畏之情也让人惊叹。据说,凡有空闲之地,他都下令要种上庄稼,而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花草树木之类,他说“花木结实可食用者种之,无实者不种”。在朱元璋看来,不能充作粮食,可填饱肚皮者,皆是是无用之物。

在皇宫中,朱元璋甚至在宫苑墙上,到处都画满“耕织图”,平常与宫女太监说话,也句句不离“稼穑组紃”,大谈耕织的重要性。朱元璋曾在宫中专门开辟一片菜地,公退之暇就操其锄头种菜浇水。他曾经给臣下说:“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
因为重视粮食生产,他曾经严令全国禁止种糯米,因为糯米可酿酒,朱元璋认为“靡费”。《明史·太祖本纪》中曾多次记载他“耕猎田”。有人建议开矿生财,遭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他认为只要偏离农本,就是追逐奸利。有人给他进贡精巧的自鸣钟,朱元璋也下令砸碎,说“废万机之务而用心于此,所谓作无益而害有益也。”
由于重视农业生产,关注百姓疾苦,朱元璋甚至屡次冒出一些“不太靠谱”的想法。比如,南京宫殿落成之初,朱元璋曾跟大臣商量,许多士兵因伤致残,无以为业,他建议在皇宫城墙下建立房屋,让伤残士兵居住,国家拨给一定口粮,使他们能够“昼则治生,夜则巡警”。

洪武十九年,河南饥荒,不好人家卖儿鬻女,朱元璋听到报告后,不仅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决定凡是因受灾而卖出的儿女,一律由官府出资赎回。并且还规定: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这可说是古往今来,少有的贫苦农民的福利政策了。
02:戒骄戒奢,以身作则,朱元璋苦心教育皇子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笃,立下遗诏,安排后事,在遗诏中,他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并且他告诉臣下说“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因此,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不仅贯彻朱元璋的一生,而且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朱元璋的这种思想也有深刻体现。
朱元璋曾经告诫子女说“凡一居处服用之间,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寒,方尽为上之道”。朱元璋从不吝于以此经验教育诸皇子,使得他们勿忘家本和国本。在洪武十一年的《御制皇陵碑》中,他如实记载自己的出身、家境和遭遇,“特述艰难,俾世代见之”。

为了使诸子习于农勤,避免滋生骄奢懒惰之气,朱元璋命内侍特制草鞋让诸子穿,并且规定,诸皇子出城,只能乘马走三分之二的路,剩下路程必须穿上草鞋步行。他曾经教导太子朱标说“人情,贵则必骄”。在做吴王时,朱元璋曾命令朱标绕道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使他懂的民生之艰。
等朱元璋当上皇帝,他并没有忘记“民本”思想,在教育诸皇子时,更是别出心裁。他要求儿孙们定期回凤阳老家拜谒祖陵,并且告诫说“因道涂之险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
有一次,朱元璋出游钟山回城时,他徒步在民间走了很远才上马。他感慨地对臣下和陪侍的儿子说:“朕久不历农亩,适见田者,冒暑而耘甚苦,因悯其劳,徒步不觉至此。”他转而对问侍臣说,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所以才辛劳至此,作为民之父母,心中可曾感念和体恤民之艰难么?接着,他感叹说:“均为人耳,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之艰难,古人常以为戒。”
即便归为一国之君,朱元璋也未尝忘记贫贱的出身,使得他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洪武三年六月,久旱不雨,朱元璋率领全体皇族外出求雨。朱元璋命令诸皇族必须穿草鞋步行而至,以草垫为席,露天而坐,白天承受日光暴晒,晚上则席地而卧。所吃之食物,则是马皇后率领众妃亲手用粗粮做的“昔日农家之食”,一连三日才回到宫中。如果没有从小吃苦,朱元璋即便有此心也无此体力吧?
晚年的朱元璋面对诸皇子,曾如此给自己定位,他说:“吾平日无优伶瞽近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源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没有丝毫闲暇游玩自娱,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一点闲情逸致,过去是个苦孩子,当了皇帝也是个苦皇帝。
因此,《明史》给他一个“晚岁忧民益切”的评语。
03:理性看待,能读懂朱元璋的侧面和内心
朱元璋自幼穷苦出身,他少年的惨痛记忆,使得他深知民生艰难,也让他对百姓疾苦有了切身之痛,因此即便当了皇帝,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作为一代开国之君,他更深知治乱兴替之由,因此对子孙的教育也煞费苦心,生怕儿孙滋生怠惰骄奢的习气,这既是他经历所致,也是他为子孙万世的考虑。
在他打败张士诚之后,他曾经对投降的军队说:“吾所有诸将,勤苦节约,不知奢侈,非比浙江富庶,耽于逸乐”。可见,他对自己的出身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并没有因胜利而忘记丝毫。对比,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者,这种“不变质,不腐化”的的本色,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诚然,朱元璋在登上帝位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曾经制造大案,屠戮功臣,滥刑重典,惩治腐败,也大兴文字狱,任用“锦衣卫”特务机构,好像一个“暴君”的做派。

但是,历史学家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曾有一段话,很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他说:“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且多唯恐虐民”。
诸位想想,此言是否大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