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侧面:民本思想深入骨髓

农民皇帝朱元璋,暴君还是雄主?他爱民重农的一面让我感动


文/六不和尚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大明,年号洪武,开始他长达31年的统治。

朱元璋,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留给我们最多的印象是屠杀功臣,大兴文字狱,重用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仿佛他是一个残忍好杀,灭绝人性的“暴君”。清朝史学家赵翼曾评价他是“集圣贤、豪杰与盗贼”为一体的人。

但是,细读《明史》,王和尚却被他极度重视农民和农事的事迹而感动。他是一个兼有朴素民本思想和狭隘小农观念的结合体,堪称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真正的“农民皇帝”。

01:贫苦出身,饱经忧患,朱元璋牢记民生艰难

朱元璋是个“苦出身”,他从社会底层出发,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成为一代开国雄主。他深知民间的疾苦,而“民”在他心中也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他也不曾因做了皇帝而忘记出身微贱,有一年两浙之地秋粮歉收,他下诏蠲免该地的粮赋,并在诏书中说:“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洪武二十年,在祭天时,朱元璋曾有一点精彩的论述,他说“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在朱元璋看来,想要获得上天的庇护,首先要体恤百姓疾苦,真正为百姓着想才是遵循天道。并且,朱元璋还说“祀天地,非祈福于己,实为天下苍生也”。

朱元璋对农业农事的重视,深入到了他的骨髓里,他对粮食的敬畏之情也让人惊叹。据说,凡有空闲之地,他都下令要种上庄稼,而他最不喜欢的就是花草树木之类,他说“花木结实可食用者种之,无实者不种”。在朱元璋看来,不能充作粮食,可填饱肚皮者,皆是是无用之物。

在皇宫中,朱元璋甚至在宫苑墙上,到处都画满“耕织图”,平常与宫女太监说话,也句句不离“稼穑组紃”,大谈耕织的重要性。朱元璋曾在宫中专门开辟一片菜地,公退之暇就操其锄头种菜浇水。他曾经给臣下说:“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

因为重视粮食生产,他曾经严令全国禁止种糯米,因为糯米可酿酒,朱元璋认为“靡费”。《明史·太祖本纪》中曾多次记载他“耕猎田”。有人建议开矿生财,遭到朱元璋的严厉训斥,他认为只要偏离农本,就是追逐奸利。有人给他进贡精巧的自鸣钟,朱元璋也下令砸碎,说“废万机之务而用心于此,所谓作无益而害有益也。”

由于重视农业生产,关注百姓疾苦,朱元璋甚至屡次冒出一些“不太靠谱”的想法。比如,南京宫殿落成之初,朱元璋曾跟大臣商量,许多士兵因伤致残,无以为业,他建议在皇宫城墙下建立房屋,让伤残士兵居住,国家拨给一定口粮,使他们能够“昼则治生,夜则巡警”。

洪武十九年,河南饥荒,不好人家卖儿鬻女,朱元璋听到报告后,不仅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决定凡是因受灾而卖出的儿女,一律由官府出资赎回。并且还规定: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这可说是古往今来,少有的贫苦农民的福利政策了。

02:戒骄戒奢,以身作则,朱元璋苦心教育皇子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笃,立下遗诏,安排后事,在遗诏中,他说:“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并且他告诉臣下说“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因此,可以看出,“民本”思想不仅贯彻朱元璋的一生,而且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朱元璋的这种思想也有深刻体现。

朱元璋曾经告诫子女说“凡一居处服用之间,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寒,方尽为上之道”。朱元璋从不吝于以此经验教育诸皇子,使得他们勿忘家本和国本。在洪武十一年的《御制皇陵碑》中,他如实记载自己的出身、家境和遭遇,“特述艰难,俾世代见之”。

为了使诸子习于农勤,避免滋生骄奢懒惰之气,朱元璋命内侍特制草鞋让诸子穿,并且规定,诸皇子出城,只能乘马走三分之二的路,剩下路程必须穿上草鞋步行。他曾经教导太子朱标说“人情,贵则必骄”。在做吴王时,朱元璋曾命令朱标绕道农家,观其居处饮食器用,使他懂的民生之艰。

等朱元璋当上皇帝,他并没有忘记“民本”思想,在教育诸皇子时,更是别出心裁。他要求儿孙们定期回凤阳老家拜谒祖陵,并且告诫说“因道涂之险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

有一次,朱元璋出游钟山回城时,他徒步在民间走了很远才上马。他感慨地对臣下和陪侍的儿子说:“朕久不历农亩,适见田者,冒暑而耘甚苦,因悯其劳,徒步不觉至此。”他转而对问侍臣说,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所以才辛劳至此,作为民之父母,心中可曾感念和体恤民之艰难么?接着,他感叹说:“均为人耳,身处富贵,而不知贫贱之艰难,古人常以为戒。

即便归为一国之君,朱元璋也未尝忘记贫贱的出身,使得他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洪武三年六月,久旱不雨,朱元璋率领全体皇族外出求雨。朱元璋命令诸皇族必须穿草鞋步行而至,以草垫为席,露天而坐,白天承受日光暴晒,晚上则席地而卧。所吃之食物,则是马皇后率领众妃亲手用粗粮做的“昔日农家之食”,一连三日才回到宫中。如果没有从小吃苦,朱元璋即便有此心也无此体力吧?

晚年的朱元璋面对诸皇子,曾如此给自己定位,他说:“吾平日无优伶瞽近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每旦,星存而出,日入而休,虑患防危,如履源冰苟非有疾,不敢怠惰,以此自持,犹恐不及……”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没有丝毫闲暇游玩自娱,而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一点闲情逸致,过去是个苦孩子,当了皇帝也是个苦皇帝。

因此,《明史》给他一个“晚岁忧民益切”的评语。

03:理性看待,能读懂朱元璋的侧面和内心

朱元璋自幼穷苦出身,他少年的惨痛记忆,使得他深知民生艰难,也让他对百姓疾苦有了切身之痛,因此即便当了皇帝,他仍然保持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作为一代开国之君,他更深知治乱兴替之由,因此对子孙的教育也煞费苦心,生怕儿孙滋生怠惰骄奢的习气,这既是他经历所致,也是他为子孙万世的考虑。

在他打败张士诚之后,他曾经对投降的军队说:“吾所有诸将,勤苦节约,不知奢侈,非比浙江富庶,耽于逸乐”。可见,他对自己的出身有着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并没有因胜利而忘记丝毫。对比,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者,这种“不变质,不腐化”的的本色,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诚然,朱元璋在登上帝位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曾经制造大案,屠戮功臣,滥刑重典,惩治腐败,也大兴文字狱,任用“锦衣卫”特务机构,好像一个“暴君”的做派。

但是,历史学家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曾有一段话,很有振聋发聩的效果。他说:“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且多唯恐虐民”。

诸位想想,此言是否大有道理?

(0)

相关推荐

  • 描写民生疾苦的诗句

    ​历史上,有过许多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流芳千古,为世人传诵,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如白居易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比如张养浩的& ...

  • 明初头号大学者,朱元璋很器重他,最后却将其流放,为什么

    明朝初年有一位大学问家,他学富五车,名动当时,朱元璋曾经信任他器重他,他为明朝作出贡献,一度被朱元璋称赞为"开国文臣之首".但是最后这个人却被朱元璋流放,身败名裂. 这个人就是宋濂 ...

  • 朱元璋问道士自己能活多久?道士言: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从一个以乞讨为生的小乞丐,最后一步步成长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的故事.按道理来说,这样一个底层出生,历经千辛万苦爬上最高皇位的人,应该最能够体会底层百姓的疾苦.但是在一次出巡时,却只因为 ...

  • 大清不允许哪个王爷随便出京,而明朝却相反,这到底是为何?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亲手建立了明朝,那个时候朱元璋带着徐达几个兄弟平定叛乱,最终千辛万苦建立了明朝.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子嗣是非常多的,在他刚称帝的时候,光儿子就有20多个. 儿子一多,自然纷争就会越多. ...

  • 苏俊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古代民本思想

    作者:苏俊林 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1期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古代统治者不断践行民本思想,让广大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从而促进了 ...

  • 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西周时期的“敬天保民”

    永恒的争执:君与民孰贵? 若要讨论中国历史,肯定无法忽视一个贯穿整个历史的重要议题: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究竟是"君"地位高,还是"民"地位高?诚然,按照我们平时的 ...

  • 《战国策》里的智慧(20)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重大的历史事件,精彩绝伦的谋略几乎都是以男性唱主角.所以,当长河之中偶然泛起闪烁着女性光辉几朵水花,就会显得那样耀眼夺目.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的故事,她用最朴素的语 ...

  • 还说《大秦赋》 ——兼谈民本思想

    还说<大秦赋> --兼谈民本思想 朋友读过我写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一文以后,该给我发微信问道:你两次写了对<大秦赋>的不满,对这部戏深仇大恨呀? 无语.元旦想了三 ...

  • “五福”是什么?以《尚书》的“五福”,走进上古的民本思想

    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的理解,就是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学习和奋斗,已经崛起为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大国,但我们面临着中外思想领域的话语权之争. 西方工业.信息革命的经验能为我们借鉴,但西方的思想并不 ...

  • 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自国家产生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 ...

  •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哪些?

    民本思想并非是孟子的首创,但民本思想在孟子这里,却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大胆,孟子甚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个思想在铁板一块的以王权为至高无上的时代,是 ...

  • 大禹的原始民本思想源自何方

    大禹治水图 (图源网络)   大禹的原始民本思想源自何方        夏王朝时期,夏王启的儿子.大禹之孙太康在位时,不理朝政,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满.太康又喜好田猎,往往一去数月,这更增加了人民的 ...

  • 孟子的民本思想、修养方法

    民本思想是孟子"仁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观念,影响深远.<孟子>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以下作简要介绍. "梁惠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