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暴力是如何杀死一个人的?
语言是人类有了分享的意向逐渐发展出来的用于沟通交流的媒介。为了能够了解彼此的想法,针对问题达到某种共识都离不开语言沟通。既然语言沟通如此重要,可生活中我们为什么总是不能好好说话呢?
1
作为一个普通的凡人,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通过他人的赞美获得自我满足感,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体验到一种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的体验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这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而使人进入一种正向循环发展。
既然语言可以有如此美妙的功能,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能好好说话,更有甚者使用语言暴力,轻则心理留下阴影,重则选择自杀。
语言暴力事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轰动全网的17岁男孩在车内与母亲发生争吵,当母亲的车在路中间停下时他毫不犹豫地冲出车门跳桥自杀,成为那位绝望的母亲心中永久的痛。
近期又爆出广州中大附属雅宝学校高二的学生,因为班主任的语言暴力,16岁的花季少女学霸因无法承受老师的语言攻击选择跳楼自杀。
这位在父母眼里乖巧又上进的女儿居然被班主任因为发现其早恋便把她批评得一无是处。
上网搜索语言暴力导致自杀的事件不在少数,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语言暴力施压者与被受害者都是比较亲密的关系,主要是受害者的亲人或者老师。
在我正值花季少女时期我也承受过来自母亲的语言暴力,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不过我对死亡的恐惧超越了对语言暴力的恐惧。
那么语言暴力是如何杀死一个年轻又朝气蓬勃的生命的呢?
青少年时期是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和发展。
身体的变化需要他重新认识自己,成长的烦恼让他在心理上担心自己不能满足家庭、老师对他的期望。
面对新的自我信息,高自尊的人因为对自己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所以更可能采用有利于提升自我、巩固积极自我认识或者获得他人认可的方式去加工,而低自尊的人则会选择性地关注与已有的消极自我评价一致的信息。
所以当青少年面对语言暴力的时候,对自我认识不够的人更容易接受消极的信息,认为自己正如他们所说的那么没用,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
而这类低自尊的人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失败或羞辱,会倾向于选择逃避的方式面对。
他们更多地体验到的是消极的情绪,消极情绪的体验更加激化了自己的无价值感,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消极情绪的体验引导着他做出消极的行为,自杀便是其中一种。
因为情绪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励并引导你的行为去达到特定的目标。
2
除了青少年外,成年人又是因为什么在遭受语言暴力的时候选择自杀的呢?
近年来听得最多的应该就是抑郁症了,不管是产后抑郁症、还是因为当全职主妇患上抑郁症。
抑郁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抑郁,因为压力会减少生活中的正性强化物,人会变得退缩,导致正性强化物进一步减少,引起更多的退缩,从而形成自身永存的恶性循环。
曾经在培训班上认识一个做全职太太的姐姐,她和丈夫在深圳都打拼多年,在深圳有车有房生活比大部分人都很好了,可是她说因为自己没有收入,即使全身心投入在家庭中,仍然需要看丈夫的脸色。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家庭主妇容易得抑郁症吧。
在中国的家庭中,只要你没有经济基础你就没有话语权,即使你为了家庭奉献了全部的精力,你的付出都会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
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便体现了家庭主妇的悲哀。
丈夫认为自己努力打拼给妻子最好的生活,想不明白衣食无忧的妻子怎么就患上抑郁症了呢,甚至觉得她是矫情、吃饱了撑的。
可是他不明白,每当妻子需要他的时候他永远不在,总有事情比妻子的健康重要。
而这种无声的“语言暴力”无时不刻地暗示妻子她是多么的可有可无、多么没有价值的存在。
当她不断退缩到无法再退缩的时候,选择自杀是她唯一能够想到解脱自己的方式。
3
面对我们的孩子,多一点鼓励,激发他们向上的心,同时帮助他们发展高自尊。
面对我们的伴侣,多一点赞美,为对方的付出表示感恩,家庭会更和谐美好。
语言是我们沟通的桥梁,是我们了解彼此想法的重要工具。
希望在我们有生之年,能够好好说话,能够彼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