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插哏哏儿,这个谁玩儿过?

这个标题,太有年代感了,当下时代的年青人,肯定是看得一脸懵。
这个哏哏儿,就是小鸡,破壳而出的小鸡。说是插,讲的是制作过程的要领,原材料是乡村常见的玉米或是高梁杆儿,破成席蔑,三插两插,就鼓捣出一只小鸡。这个,老牛在小的时候也玩儿过。只不过时间太久,已经不记得怎么称呼这个陈年老游戏了。
保定晚报刊登的这篇文章,对于插哏哏儿,制作过程讲述的十分细致,感兴趣的朋友,如果手边有这些原材料,可以放手一试,插个哏哏,也可以把你的作品发过来,我们一起分享。
转载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刊立场,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投稿加群微信:Nhjd801,直隶尚书房、半亩方塘请到手机地图搜索导航,询书热线:13833252895
二月二插哏哏儿
作者:郭振山,来源:保定晚报
二月二是出正月后的第一个节日,多少年来世代相传,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比如这一天须吃摊咸食或水饺、吃炒豆,早晨起来不准掀水缸水桶及盛水器物的盖子,妇女不动针线不用剪刀等。因此这一天妇女可以不做女红,尽情玩耍,是一年中少有的松闲日子。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二月二插哏哏儿。
所谓哏哏儿,其实就是用高粱席篾折成的小鸡。折成后插在房顶的横梁、檩条椽子及房山墙裂缝处,插多少根据房屋间数、房间山墙、梁檩、椽子的实际情况而定。原则上是凡山墙裂缝不管深浅长短都要插上、檩与梁搭头、隔山门门框与山墙接触的地方也要插上。因此,到了二月初一这天晚上,家家破席篾,户户插哏哏儿。以致民间有“二月二,插哏哏儿,喯了蝎子喯虫儿”的谚语。
小时候每到二月初一晚上吃过饭,母亲就拿来几棵高粱秸秆,剥去外边残存的枯叶后,将其按秆上的节折成段,再纵向破成八片,用小刀剔去里边的瓤,便成为席篾。然后现将席篾从正中向内折一下。利用高粱席篾的韧性使其重叠但不折断。然后在折叠处把两层席篾再折一下成鸡嘴状,再把下面这层席篾从正中纵向劈开至鸡嘴处,把上面的席篾自三分之二处倒折一下做成一个开口,将下层分成两条的席篾其中的一条弯成弧状,插入上层席篾的开口处,构成鸡身,以另一席篾直着做腿,这样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鸡就做成了。
然后分别插在需插的位置。过去农村里没有电灯,为省灯油做小鸡时一般都是摸黑进行。插小鸡时则需要两人配合,即一人端着油灯照明找墙缝,一人在墙缝等处插上小鸡。这趟忙活下来也就八九点钟了,母亲便从坐在煤火炉子上的搪瓷水壶中倒出热水招呼我们姐弟们洗脚,然后睡觉。
过去农村多为土坯房,房顶由大梁、檩条、椽子、苇箔和三合土、滑秸泥构成,屋里的地面也是用黄土夯成。经过多年的日晒雨淋和烟熏火燎,作为梁檩和椽子的木料及土坯墙壁多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及临近地面的墙壁由于老鼠活动也多有鼠洞、坑洼。一些蛰伏在裂缝、坑洼中的诸如蝎子、柳蜒、壁虎及一些飞蛾等惊蛰前后开始苏醒出来活动。这些害虫尤其是蝎子、柳蜒,不知什么时候会光顾你的衣服、鞋帽或被窝里,稍不注意蜇一下就够你痛苦好多天。
因此人们为了消除虫害,祈求平安,就在二月二百虫苏醒前在其可能蛰伏处插上小鸡,冀图用专吃虫类的鸡去灭掉这些不吉利的虫类,保佑阖家一年内平平安安,不遭虫害。
从这一点讲,民间二月二插哏哏儿的习俗,还真有它的道理。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居住环境早已抛弃了几千年来低矮的茅草房、土坯房、戳斗青砖房,代之以钢筋水泥浇筑四梁八柱及房顶。
现代化居室再不用担忧鼠害及蝎子柳蜒了。
同时,物质文明也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一些与现代生活不适应的习俗已不被青年一代所熟知,二月二插哏哏儿的习俗已近消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