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系统治理 有效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日前表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目前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有待提高,“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教要求未全面实现,有的幼儿园仍然存在“小学化”倾向。他建议,要加强幼儿课程管理,遵循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保护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澎湃客户端3月7日)

的确,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一定会暴露于幼儿园保教过程之中,属于幼儿园课程实施不规范的一种表现,与幼儿园课程管理不规范直接有关。但幼儿园出现“小学化”现象或者倾向,其实是有更深层次原因的。

相对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而言,学前教育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较长一段时期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维持发展,受到重视时间较晚,师资和经费保障力度近十年来才得到改观,这就造成了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受到重视时间晚”的状况,虽然在近十年来已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历史性亏欠还是很大,不少地方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还是不够大,不少幼儿园在骨子里还存在着将“控制办园成本和支出”当作重中之重的落后观念。客观地看,这种状况是幼儿园存在“小学化”现象或倾向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学前教育的“小学化”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投入低是相适应的。要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必须以改善办园设备设施(如增添游戏场所、器材等)和聘用优质师资作为前置条件的——这势必要求政府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并让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突破“将控制办园成本和支出当作首要目标”的束缚。

但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立马可以迎刃而解。此时,总的需要社会各方能将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具体地需要在五个方面开展治理工作。一是需要着力推进办园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普惠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发展公办的优质幼儿园,从而进一步消除“将控制办园成本和支出当作首要目标”的利益纠葛。二是在小学新生招生阶段,切实推进“公、民同招”政策,从小学起始阶段杜绝“掐尖招生”现象,截断初等教育向学前教育传递学业压力的链条。三是加大学前教育各种资源投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包括缺优质师资就补充优质师资,使幼儿园在实施保教活动时,没有优质师资匮乏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四是整合学前教育辅导、教研、师训和各种监管力量,让相关各方走进幼儿园,深入课堂和其他保教场所,对各幼儿园开展接地气、有温度的引领指导帮助,并对各幼儿园开展有针对性的高频度的巡查督导。五是从发展儿童友好型学前教育的社会需要出发,切实启发指导千家万户确立科学的育儿观,摆脱急功近利的育儿路子。

简言之,要真正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就要让各个幼儿园对“小学化”的套路深恶痛绝,做到“不能为、不敢为、不愿为”。加强监管、提高全社会的科学育儿意识等,能促使幼儿园“不能为、不敢为”“小学化”的那一套;相应地,切实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落实小学新生“公、民同招”政策,从经费收支和幼小衔接两个层面淡化直至消除“小学化”办园动机,使理性的办园方都自觉地“站”到“不愿为”“小学化”这一边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