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8块钱吃海底捞,惊呆众人,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聪明娃”!

01

“精明”的羊毛党

真机智还是假聪明

花8块钱,去海底捞吃一顿火锅,你能想象吗?

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一个女孩发布了这样一条视频:

女孩坐进海底捞店铺,先点了一份免费的清水锅底,再点一份5块钱的米饭、一个2块钱的生鸡蛋,点菜结束。

再加上自助调料费10元,一共花费17元。

就餐的一共有两个人,人均8.5元。

接下来,女孩就开始去自助区拿东西。

第一步,拿来几个小黄瓜,用塑料袋包好,加入调料,再用杯子敲碎。

这便做成了一道前菜——凉拌黄瓜。

第二步,拿来小番茄,照样敲碎,放到锅底里烧开,然后把酱料里的牛肉粒、芹菜末撒到米饭上,接着浇上烧开的“番茄汤”。

这便做成了一道主食——番茄牛肉盖浇饭。

第三步,把买的生鸡蛋敲开后撒进番茄汤里。

番茄鸡蛋汤也做成了。

第四步,问服务员要一份免费供应的宝宝餐,

包含蒸蛋和宝宝面条。

把面条放入清水锅煮熟,加入芝麻酱、豆花酱等各种调料,一份“海底捞热干面”完成。

第五步,给蒸蛋加入酱油、芝麻、牛肉粒,制成一份“肉沫蒸蛋”。

最后,女孩展示自己的成果,感叹“8块钱这么多分量,两个人都吃不完吧”。

视频发出后,女孩的行为引发很多争议。

大部分反对的人说:“怪不得小料费涨价了,都是因为这些人。”

但同时,女孩也收获了不少支持者,他们认为:“她没偷没抢,光明正大的去吃,这明明就是真正的聪明人。”

但,这样的“聪明”,真的好吗?

2019年,某购物平台一店家误将售卖的橙子价格标成26元4500斤。

有个博主发现后,带领粉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疯狂购买。

几万的订单,涉及金额700万,店家发不了货,于是发致歉信请求大家“给条活路”。

这家店的店主不过是一对普通的农民叔侄,一起凑钱开了家网店,没想到因为一个失误,就险些被一群人“薅”到倾家荡产。

幸运的是,事件发酵到最后,在多方的努力下,宣告破产的店家已经重新开始营业。

而那位“薅羊毛”的博主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被迫道歉、退款、赔偿并没有平息网友的声讨。

02

贪的是眼前小利

丢的是家庭教育

人情通达,不贪不占,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修养。

对于年纪尚小,还未走上社会的孩子而言,能懂得这点更为重要。

可惜,却有很多父母对此不以为意。

2017年,有家长带孩子坐飞机,四个人买了三张票,由家长掩护没票的小孩溜进机场。

登机后,因空姐发现小孩的未购票行为,本可以准点起飞的飞机不得不让全体乘客下飞机重新接受安检,导致延误5个小时。

你是否在地铁里也曾看到这样的景象:

家长带着身高超过120cm的孩子乘坐地铁,趁着工作人员不注意,让孩子从闸机下钻过,或紧贴在自己身前一起刷卡进站。

或者,在超市的在免费试吃柜台前,领着孩子吃个没完;

看到公共卫生间放置的卷纸,塞进包里带回家;

带孩子出去玩,想方设法不给孩子买门票.....

社会学家班杜拉提出:儿童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而父母就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儿童会通过观察父母实施这种行为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今后的行为偏向。

也就是说,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占小便宜”并为此洋洋得意,那么孩子就会将这种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千万别因为那一点点小便宜让孩子失去大格局。

“斤斤计较,爱贪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

03

耍的是“小聪明”

丢的是人生格局

曾经,一则“家长带娃疯抢桔子”的新闻,刷新了广大网友的三观。

司机王师傅,在开车运送32吨桔子至北京销售的路上,不慎与他车追尾,车子损坏严重,迫不得已,只能将桔子拖到附近县城贱卖。

因为在车祸中受了伤,王师傅腿脚不便,只得让买桔子的人自己上车取货。

此时,正逢附近一所学校放学。

没想到,一些带着孩子的家长们看到有便宜可占,冲上车子奋力拼抢,孩子则跟在身后,马不停蹄用塑料袋盛装“战利品”。

这样的“聪明”,表面上看省了钱,吃的却是不可挽回的亏。

因为失去的,是给孩子树立道德底线的宝贵机会。

试想在这样耳濡目染的“教育”下,孩子今后会成长为什么样子?

有一则新闻,给了我们答案:

武昌的魏女士平时喜欢贪点小便宜,经常将公司里的饮料水果文具等带回家,还对家人炫耀今天又带了什么东西回来。

没想到6岁的女儿将这些话都记在了心里,有次她带女儿去公司,女儿直接拿走了同事桌上的100元钱。

魏女士质问女儿,没想到女儿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办公室的东西不是可以随便拿吗?”

孩子正处于思想品德的形成时期,尚没有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当这种投机取巧占便宜被模仿成为孩子的习惯时,就会对他之后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04

父母言行举止的底线

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世上从来没有天生就“坏”的孩子,往往是父母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

1月23日,一则发生在武汉地铁站的视频火了:

一位老人刷卡进站时,已超过免票身高的孙子调皮地紧贴爷爷“逃票”过了闸。

爷爷转头发现孙子的行为,立即严肃教育孙子,并让他重新刷卡进站,孙子刷卡进闸后,爷爷才为他背上书包,一同到站台乘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所有认知、见识都来源于身边最亲近的人。

父母品行正直,不占不贪,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一针一线也能做到非己勿动。

童年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关键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父母如何塑造。

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高度。

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父母,注定养不出大格局的孩子。

不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人生,才能获得更大收获。

不囿于眼前的世俗、算计,孩子自然看得见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文章来自首都教育,仅供荐读。侵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