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 | 说说元仁宗敕建的卧龙书院

元仁宗本名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1320年),武宗海山弟,武宗病死后继位。是元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九年,仁宗为庙号,纪元有二:皇庆和延祐。

元代统—全国的战争结束后,在热心“地方教化”的元政府倡议和筹划下,全国复建、新建书院蔚然成风。南阳诸葛书院为元仁宗敕建。

据翰林学士承旨程巨夫的《敕建南阳诸葛书院碑记》载:时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南阳郡,率官吏长老伏谒武侯祠下,顾瞻徘徊,怅然兴怀,提议应建庙学而尊祀之。遂命地方官吏兴其事,“审制席地之舆,设官养士之宜,上于省以闻,报'可’。”

该工程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春即工,于武侯祠东隙地建“庙学”。经过三年时间的营建,于皇庆元年(1312年)秋落成,后元仁宗交中书平章事与翰林院集议命名,对于“庙学”当以“诸葛书院”命之,“制曰'可’。其命翰林学士承旨赓书之,翰林学士巨夫为碑文书篆。”

南阳诸葛书院是元至大(1308-1311年)年间全国兴建的四所书院之一。在其格局方面也基本上同全国其它书院一样,有“庐舍”、“学田”两部分,同时还有专门储藏书籍的楼阁“崇文之阁”。“庐舍”主要包括有礼殿、祠堂、讲堂、山长署、诸生斋等部分组成。由于夫子庙“宜因旧制”,故“殿曰大成之殿,门曰大成之门”。

元代祀先贤是书院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诸葛书院的祠堂自然是祭祀崇奉诸葛亮之地。书院的讲堂是师长讲学、学生听讲的地方,由于诸葛亮有“非学无以广材,非静无以成学”的遗训,因此诸葛书院的讲堂曰“静成”之堂,东西两序曰“明志之斋”和“广材之斋”。“庐舍”共计四十六间。学田是书院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有佃户承种,岁人租税则充作教师的俸薪和书院设备整修、添置的费用。诸葛书院曾“割官之废田四十顷籍于学”,在这当时全国众多书院的“学田”中,数量是较多的。

南阳诸葛书院始建至今,也经历了不寻常的历史。元惠宗至正年间,历经数十年的诸葛书院,由官府鸠工重修,使孔子庙、武侯祠、诸葛书院浑为一体。

元末明初,书院圮废。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南阳知府段坚命工缮修,择士以教;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官府再次整修,“制增于旧”,书院重臻兴盛。

清圣祖康熙初年,书院“毁于兵燹”,“荆榛弥望”。康熙三十年(1691年)居于南阳的巡抚阎兴邦与知府朱磷共谋重修事宜,遂于是年七月起工,重修书院,“中建讲堂,傍建斋舍,后建三顾祠,中祀忠武侯,与司马德操、徐元直配之。”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书院“复摧丘墟,惟存后阁。”时南阳知府罗景欲复修,而因堪舆之说和府之绅士之请,另建书院于武侯祠之前,置有讲堂两序,后营数椽,并以·“卧龙书院”命名。

清末,从北京白云观到南阳武侯祠任第二十一世方丈的李耀山(又名至仁)将卧龙书院三楹转让给黄家做“祠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左右,二十三世方丈张宗骞(字仙槎)将书院及五十亩果园交于南阳县政府,并成立河南省南阳园艺学校。至此,南阳诸葛书院已是名存实亡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书院改建的黄家祠堂及学校统归于南阳农干校。

1968年秋河南省第一安装工程公司第五施工队(1969年12月更名为南阳地区安装公司,现为南阳市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总公司)借用后,又将原有书院建筑改为家属院。

1980年,又兴建数栋家属楼等,致使南阳卧龙书院残存下来的少量建筑面目全非。

2001年秋冬,卧龙书院残存下来的一部分建筑于12月3日由非文物部门移交于南阳市博物馆。

由此,也结束了南阳市博物馆长达十余年的收回历程。

收回的卧龙书院,由南阳巿博物馆对其进行全面维修翻建。

2002年4月8日,卧龙书院正式对外开放。

自此之后,卧龙书院不断举办各类陈列展览和学术活动。

卧龙书院今后一定会为宣传诸葛亮和卧龙岗文化、宣传南阳书院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晓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南阳市博物馆研究员,南阳诸葛亮研究会会长,南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