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清平乐》那群考试天团里的古琴牛人
(《清平乐》剧照)
随着《清平乐》的热播,大家掀起了一阵大宋热潮,“ 有宋一代,文教大昌”,尤其是宋仁宗在位,四十年治世清平,被日本史学家称为“ 君子满朝”的这一时期牛人辈出、文风鼎盛,大文豪兼大政治家,一群人星光熠熠,光芒之盛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之匹敌,唐宋八大家里属于宋朝的六个都不约而同地赶上了这趟车,随便拎出一个来,放到后世也都足以担当文坛领袖。这一时期成为历代文人无比向往和追思的时代。网友们则一边追剧,一边数着指头看语文课本上的考试天团出来了几个……
江湖上有言道:有文人的地方就有古琴;有才子的地方就有古琴,有……的地方就有古琴。
这一群考试背诵默写天团也不例外,里面潜伏的古琴家还不少呢!就是他们的带头大哥宋仁宗,被清人认为是除了当皇帝干啥啥不行,也曾下旨命北宋斫琴名家 卫中正特地为自己斫制“ 琼响琴”。认真看剧的小伙伴们肯定发现了,第五集时出现了太平词相 晏殊自弹自唱的镜头,面对着湖光山色,临水小轩中,一张琴,一壶茶,一曲《采桑子》,“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最好的风雅。据小道消息说,扮演晏殊的演员喻恩泰本身亦了解喜爱古琴,所以不像其他电视剧里出现了古琴摆放及手势明显错误的场景。
(《清平乐》剧照)
真正的晏殊作为富贵闲人,太平宰相,一生作词多达一万多首的词坛泰斗,虽有极大可能也是如剧中那样喜欢自弹自唱的,但并无翔实记载。要说这里面潜伏极深的古琴家,第一个就是光照千秋号称几百年名臣唯一完人的 范仲淹范文正公!
就综合因素而论,这一群牛人里,站在顶端的就是范仲淹,他是牛人中的战斗机,文治武功,散文诗词政治军事,或是艺术修养上的书法与琴道,哪一样都没落下,所以才被推崇为宋朝人物第一,而且被朱熹称为天下第一流人物。历朝历代对他的评语有多高,大家随便搜搜就知道了。
范仲淹自幼爱琴,师从北宋官员兼古琴名家、 《琴笺》的作者 崔遵度,还问老师“琴何为是”?崔遵度回答说: “清厉而静,和润而远。” 八个字总结了宋代文人琴的特色与审美,就是说琴声清越激昂处也能让人保持内心的平静安宁;平和温润处也依然能远达于外,感动天地自然。范仲淹解释这八个字的意思,是说不浮躁,不花巧,才是琴作为君子之器的中正平和之道。网上有人把厉记为丽,应该是不正确的。崔遵度又向范仲淹推荐了隐士唐异,于是范仲淹投书致意,问琴于唐异,这就是他写的《 与唐处士书》。
书里面一上来就说“圣人之作琴也,鼓天下之和而和天下,琴之道大乎哉!”而秦以后琴道渐微,如今宋代“文明之运,宜建大雅”,所以应该大力提倡琴道。而且非常诚恳地表达了求学之意:“君将怜其意,授之一二,使得操尧舜之音,游羲皇之域,其赐也,岂不大哉。又先生之琴,传传而不穷,上圣之风,存存乎盛时其音也,岂不远哉。”说自己因为听说有唐处士这样好的老师而高兴 得心里美滋滋地唱起了歌“ :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清平乐》剧照)
范仲淹的文章诗词中多处出现古琴, 如: “将治四海先治琴”、“感公遗我正始音,何以报之千黄金”、“爱此千年器,如见古人面”、“忘忧曾扣《易》,思古即援琴”等等,他反对时人将琴归入“艺”一类,而认为琴的最终理想应该是道,此正中国历代以来,文人士大夫始终认为文人琴、文人画要高于艺人琴、艺人画的地方。文人弹琴,追求的并不是指法节奏旋律等等表面的技艺功夫,而是追求琴中蕴藏的天地自然人事之大道,从琴中受到感化和感悟,并以琴道自比心胸志向。范仲淹对于古琴的理解,正是对政治、文学、思想等天下事的理解。
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里记载说:“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 《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譬如“张乌夜”,只有这一曲弹得实在出色了,才有有这样的外号。
(此音频为张子盛老师根据《西麓堂琴统》所记载《履霜操》琴谱即兴演奏,为所载十段 《履霜操》之第六段“晨朝履霜”,声音高古崖岸,颇具上古遗风,听之如见古人晨踏薄霜,忧思行吟之态……)
《履霜操》据说是西周时期的古曲, 《琴操》记载:“ 《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
后来伯奇沉冤得雪, 《履霜操》以“孝子之辞”而成古琴名曲。东汉蔡邕《琴操》收录此曲为“十二操”之一。唐时韩愈以此故事为蓝本,将皇帝比喻为听信谗言的尹吉甫,将自己等一干贤臣比作伯奇,作《履霜操》诗谏君: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后世亦有以此诗作为配曲之琴歌的。北宋绝代歌姬杨姝曾在黄庭坚为被贬谪的李之仪的接风筵席上弹唱《履霜操》 以作安慰鼓励,导致李之仪对她一见钟情,为她写下了千古名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历代文人多有《履霜操》诗赋传世。
(《清平乐》剧照)
履霜一词,360百科释义:
1、踩踏霜地。
2、谓踏霜而知寒冬将至。用以比喻或昭示,事态发展将有产生严重后果的可能。
3、谓霜降时节怀念亲人。
4、指《履霜操》。
这四种解释,无论哪一种,对范仲淹来说,都说得通。他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改姓为朱,26岁中进士后才改回范姓,接回母亲奉养;其先祖是唐代“北门学士”之一的范履冰,被武则天所杀;范仲淹自身又起起落落,于官场起伏,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出京,所以他以如履薄冰来自警自勉,亦以冰霜节操来警示后人……有诗曰:“ 思古理鸣琴,声声动金玉。何以报昔人,传此尧舜曲。”忆古思今,抚今追昔,感怀身世而不改志向,尽都在此一曲中。
同时代的 《琴史》作者 朱长文就特别推崇范仲淹:“ 君子之于琴也,发于中以形于声,听其声以复其性,如斯可矣。非必如工人务多趣巧,以悦他人也。故文正公所弹虽少,而得其趣盖深矣。”
可惜的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千年流传下来了范履霜的故事,弹《履霜操》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长长的篇幅只是说了范仲淹这位牛人的牛之一毫,其实,在这一群考试天团里,深谙琴道沉浸琴声的也足以组成一个“古琴天团“:
(《清平乐》剧照)
还有醉翁 欧阳修——“ 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他是当时江西文人琴的代表人物,若是单论琴道造诣,真不在范仲淹之下呢!
还有东坡 苏轼——“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唐琴“九霄环佩”上就有苏轼留下的琴铭)
以及苏轼的父亲和弟弟——“古人多以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斯皆清风颉颃,不坠家声于峄阳(琴)者也。”
还有拗相公 王安石——“ 弹琴高堂上,欲以世为化。”
还有科学怪人 沈括——把一个纸人绑在琴弦上,然后弹琴观察纸人跳舞的情况,来做 声同共振实验。
……
这是古琴的 纬度,若以古琴为 经度,则 比他们早的:
还有梅妻鹤子、山中宰相 林和靖,和范仲淹是忘年之交——“ 岁课非无术,家藏独有琴。”
紧随其后的还有那位除了当皇帝干啥啥都会的 宋徽宗——“ 不将箫瑟为贪靡,竞鼓瑶徽数弄琴”;
比他们晚的还有大才女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还有理学大家朱熹——在唐琴 太古遗音上留下了 “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的琴铭。
到南宋收梢的还有宋末三杰之文天祥——“绿绮知音早,青灯对语迟。”他还藏有一张“ 蕉雨琴”。
他们爱琴到什么地步呢,像 欧阳修、黄庭坚、叶梦得、晁补之、晁端礼、 赵彦端等等索性把自己的词集称为“ 某某琴趣”或“ 某某琴趣外篇”,也就是说 词=琴趣。浩瀚如海的《 全宋词》中,提到琴的不可胜数,而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挖挖这些牛人们的琴事,顺带读一读他们的琴诗、听一听他们的琴论,学一学他们的琴道,对于琴人而言,受益的又何止是琴上的功夫呢?追溯上去,还有 陶渊明那句著名的诗:“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书房藏书,有可能看不完全,而是为了拥有图书满架的那种满足感与书香的熏染;书房挂琴,弹不弹还可再说,首先也是为了左琴右书的文人情怀与琴中感悟出来的真趣。
“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弦边与指边。”谙得个中滋味,方识琴之大风雅。历代文人藏琴,亦有许多说法,非一朝一夕所能言尽,七弦琴院为你贴心推荐文人琴之优选名作:
绿绮琴与蕉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