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舆丨集结号:被埋在河南窑洞里的真相
集结号:被埋在河南
窑洞里的真相
周舆
在张导、陈导扮演“艺术家”的时候,冯导还在老老实实地拍着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从《甲方乙方》开始,是他把中国观众“哄”回了电影院。但直到2007年“主旋律”电影《集结号》的问世,才让他得到了主流的认可,并获得多个重要奖项,连带着跟他多年鞍前马后的张涵予也成了三料影帝。
影片改编自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而小说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老杨当年遇到过一个特别爱听军队集结号的老头。原来,那是一名老兵,当年上面命令他们连坚守4个小时,以集结号为令撤退,结果等了12个小时集结号也未吹响。而这就成了影片《集结号》的核心故事。
1948年当解放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野某独立师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仅剩的47名战士受命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才能撤退。
在汶河岸边的一座废弃的旧窑场,谷子地率领47名战士奋勇作战,九连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在牺牲前告诉谷子地:我听到集结号了。焦大鹏是全连最勇敢的战士,由他说出的这句话让谷子地震惊。但是谷子地本人却没有听到号声,于是他决定继续坚守下去。最终,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了两辆坦克,歼敌无数。但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他们被谷子地埋到了窑洞里。
谷子地在医院苏醒后才得知,自己原来部队的番号已被取消,他不仅难以证明自己的真实身份,甚至连战死的47个弟兄都被视为“失踪者”。谷子地设法重新入伍,跟随队伍的步伐南征北战,而他生存的唯一动力只是为死去的战友找回应有的荣誉。即使时光飞逝,事过境迁,但那刻骨铭心的兄弟情谊却丝毫不减,在谷子地的脑海里,永远鲜活的是自己那些兄弟们的影像。
从朝战战场归来后,他得知老团长早已牺牲了,而从当年的号手处得知集结号的确没有吹响,团长就是要让九连做一次有去无回的牺牲,而且选择了与自己交情最好的谷子地。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与谷子地一样执着寻找的还有孙桂琴,指导员王金存的妻子。直到遇到谷子地,她才确信自己的丈夫早已战死他乡。蒙受冤屈的两人有着共同的哀伤与信念,他们一起踏上了求证之旅。
当他们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名壮烈牺牲的战士。谷子地发疯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矿,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真相大白。
又过了很多年,汶河一带大修水利,终于挖出了这个窑,里面的47具遗骸确认是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九连的全体战士。最后,谷子地和他的47个战友一同被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片,讲述了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无回的战役,一段永远没有吹响的集结号,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弃故事,一群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士兵,一个丢失了自己身份但永不放弃的执拗军人。
1949年评定一个烈士可获700斤小米——三口之家一年的口粮,不过谷子地要追回的不是这个。在命运的强大力量之前,一个普通人因为极为微茫的坚持和努力,最终竟然达成了目标:探知一个真相,为兄弟们讨还一个公道。
《集结号》当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冯导的叙事重点已不再是塑造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个体在战争与政治面前的渺小无奈。谷子地用其顽强的人生吹响了生命的号角,让人们铭记那些逝去的英灵。也许普通人的生命的确非常卑微,但只要有了像谷子地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可以赋予它更高的意义。
冯导在《集结号》里刻画的九连士兵,一个个都是那么普通、真实、亲切而可爱,但正是这样活生生的形象,却更能让我们体味生命的贵重。
这些普通人的名字应该被历史记载,至少,那些被埋在坑洞里的真相不该被历史长河湮灭。
2021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