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集文学教育片《唐诗别韵》解说词

前言

十八年前,由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联合摄制的文学教育片《唐之韵》横空出世,以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热烈反响,“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摄制较早,该系列片没有高清版本,难免蒙尘之憾;因为篇幅限制,该片仅涉诗人五十余位诗作一百四十首,诚有遗珠之叹。为补蒙尘之憾,本制作者穷数年之工,重制二十集高清版《唐之韵》,已在本网发布;为解遗珠之叹,本制作者不揣浅陋,另选一百四十位诗人二百五十首诗作,新制高清版《唐诗别韵》十集。今发布第一集《初唐风骨》以飨诸君,敬请指正!

第一集 初唐风骨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翰林待诏高棅完成了他的著作《唐诗品汇》。这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诗歌论著,明确提出将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约二百年后,一代文学巨匠胡应麟完成了《诗薮》,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唐诗之盛:诗体方面,三四五言诗、六七杂言诗、乐府诗、歌行体、近体诗、绝句等无所不包;诗格方面,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巧拙强弱等无不具备;诗风方面,飘逸浑雄、深沉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等无不涵盖;诗人方面,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等无不囊括!

初唐诗以太宗、武后两朝为代表。太宗(五九九-六四九年)认为国家兴亡关键在于政治,因此大力倡导中和雅正的诗风,先后开设过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他的诗,虽然偶有“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的柔靡之音,但总体风格雄浑豪迈,为唐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饮马长城窟行》作于唐高祖武德二年。这年冬天,二十岁的李世民率兵趋龙门关,履冰渡过黄河,与叛乱的宋金刚对垒。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只是描述了战争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立意高远,言辞从容,层次分明,音韵优美,一扫六朝以来绮靡艳丽的宫廷诗风,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过旧宅(其一)》

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这首诗作于贞观六年。三十五岁的李世民重临陕西武功县旧宅,回顾往事、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殊深。尾联“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既总结全诗、神完意足,又照应首联、突出题旨。这一联,和他的“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一样气魄宏伟、情怀豪迈,历来为诗论家所赞叹激赏,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气象。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李世民登基时,封萧瑀为宰相,因其性情刚直而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十分满意,于贞观九年封其为“特进”,准其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在唐太宗中和雅正的诗风倡导下,贞观重臣虞世南、李百药等虽多为陈隋旧人,但诗风已有极大改良。

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年)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蝉》自有一股大唐开国气势: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的《咏萤》同样饶有趣味:

的皪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隋唐之交,混乱三百年的南北朝归于一统,但在西北和东北边境,吐蕃、突厥、回纥、吐谷浑、高句丽等仍虎视眈眈,边庭战事不断。从军,也便有了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时代含义。

《从军行》【其一】

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冀马楼兰将,燕犀上谷兵。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

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

结发早驱驰,辛苦事旌麾。马冻重关冷,轮推九折危。

独有西山将,年年属数奇。

虞世南由隋入唐,长期职掌翰墨文告,对军旅之事、边疆形势时有所闻。这首《从军行》就从宏观层面对战争作了全景式展示,浓墨重彩,跌宕起伏,一扫齐梁以来内容狭隘、雕琢浮艳的颓靡之风。

李百药(五六五-六四八年)幼年多病,其父李德林任隋文帝宰相。隋亡,入唐,先遭李渊猜忌,后被李世民重用,以花甲之龄拜中书舍人。李百药长于五言,写景抒情,情真调苦,吊古咏怀,感人至深。

五言排律《秋晚登古城》是其代表作: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孔绍安(五七七-六二二年)是孔子第三十二代孙,佳句“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时人所称诵。他的《落叶》很有名气: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魏征(五八○-六四三年)也是凌烟阁功臣,原为瓦冈寨李密旧部,后随李密归降李唐,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大业,是贞观时期集儒生、策士、史家、诗人于一身的大人物。高祖即位,李密旧部不肯降唐,魏徵自告奋勇去说服他们,行前作《述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在自已的著作《隋书·文学传序》中,魏征提倡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而为一,形成一种“文质彬彬”的雅体。这首《述怀》基本实践了这一主张,既措语朴素、慷慨激昂,又融汇典语、对仗妥贴,气骨高古,隐有盛唐诗风。

五言律诗在初唐率先定型,四声简化为平仄,使诗歌格律化变得简单易行。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五九○-六四四年)的《野望》是所有唐诗选本的必选之作,以淡雅天然的语言,写真实古朴的景致,自有一股飒爽之气、飘逸之致与疏朗之美,令人耳目一新,在文学史上有着上承魏晋、下启唐宋的重要地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尤为气势阔大,自然使人想起他的侄孙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到高宗和武后时期,陈子昂响亮提出复古革新的诗歌主张,倡导汉魏风雅,讲求风骨兴寄。上官仪(六○五-六六四年)对新体诗对仗手法颇有研究,提出六对、八对等方法,是对律诗“当对律”的初步总结,开创婉媚工整的“上官体”,被时人争相模仿。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是高宗朝宰相。唐代立国之初,百官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而宰相自然是百官领队。

这首诗写月光相伴下百官半夜入朝时的情景,既写出了早朝的辛苦,又体现出唐王朝初创时期高层官员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韦承庆(六四○-七○六年)少有才华,声名远扬,与其父韦思谦、异母弟韦嗣立父子三人均为宰相,不仅在唐代,就是在整个古代也极为少见。神龙元年被贬岭南,行前作《南行别弟》: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南下途中,又写《南中咏雁诗》: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诗人看到成群的大雁向北飞去,不禁睹物伤情,悲从中来:“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春暖花开,群雁北归,而自己却要跨越千山万水,远赴万里之遥的瘴疠之地,由雁及人,在人雁对比中,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蓄其中。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六四五-七○八年)是高宗朝进士,对初唐诗风的形成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是一首堪称典范的五言律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初唐诗人李峤(六四五-七一四年)写的《风》,也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苏味道(六四八—七○六年)少时与李峤并称“苏李”,《正月十五日夜》是写元宵节最早的名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有人甚至推崇为写元夕五律第一。苏味道一生政绩平平,只因善于唯唯诺诺,竟也爬上宰相宝座。然而,正如李商隐无意中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宣告唐王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一样,苏味道也在无意中用“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宣告一个伟大时代即将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