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功率消融究竟香不香:来看看meta分析数据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被证实可减少房颤患者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及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负荷。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现已成为导管消融的最主要方法之一。传统房颤RFA策略通常采用低-中功率(25-35W)和长时程(每个位点放电30-60s)方法。

2006年有学者首次报道了另外一种消融策略:高功率、短时程消融(High-power short-duration, HPSD)以提高RFA的有效性。HPSD射频消融策略采用了较高的功率(45-50W)和更短时程(左房后壁每个位点放电2-10s,其他部位5-15s)。

尽管有部分研究证实HPSD RFA策略有效性更好,并发症更少,但其优于传统RFA策略的结论尚不统一。近期一项发表在《Europace》杂志上的荟萃分析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该研究检索了截止至2020年5月的MEDLINE, Cochrane和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以比较HPSD与传统消融策略对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者以“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肺静脉、房颤”等关键词进行检索。纳入的研究满足:(1)≥18周岁的首次行导管消融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2)比较HPSD与传统消融策略;(3)结果包含但不限于术后有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消融、操作时间及透视时间。排除标准包括:(1)会议摘要、个案报道和非英文文章;(2)非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

该荟萃分析最终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3718例房颤患者(图1)。其中2357例行HPSD RFA,1361例行传统RFA;9项为前瞻性研究,2项为回顾性研究,1项为倾向性匹配观察性研究和3项应用了RFA历史队列的研究。纳入研究的入组时间见图2。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69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合并症,其中有2240(60%)患者为阵发性房颤,1478(40%)为持续性房颤,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5%-62%,其余基线信息见表1与表2。

图1:荟萃分析研究筛选的PRISMA流程图

图2:荟萃分析纳入研究的入组时间,条图的大小与该项研究患者量在荟萃分析中所占的比例成正比。

表1:研究基本信息及相关操作特征

表2:荟萃分析中患者基线信息

图3与图4描述了房颤患者HPSD RFA vs. 传统RFA有效性的主要综合分析。相比于传统RFA组,HPSD RFA组术后无房性心律失常者占比更高 (OR 1.44, 95% CI 1.10–1.90; P=0.009) ,早期左房肺静脉传导恢复者占比更低(OR 0.56, 95% CI 0.38–0.85; P = 0.005) ,肺静脉单圈隔离率更高(OR 3.58, 95% CI 1.93–6.61; P < 0.001)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 = 0.19) (图-3)。相比于传统RFA组,HPSD RFA组总操作时间[MD -37.35min (95% CI -48.3 to -26.4); P < 0.001] ,透视时间[MD -5.23 min (95% CI -8.11 to -2.35); P < 0.001]和RF消融时间[MD -16.26min (95% CI -19.22 to -13.30); P < 0.001] 均显著缩短(图4)。随后的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相比于传统RFA,HPSD RF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更有效(OR 1.80, 95% CI 1.29–2.50; P < 0.001)。

图3:森林图显示在房颤患者中HPSD RFA vs. 传统RFA有效性的主要综合分析,包括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早期肺静脉再连接和并发症。

图4:森林图显示在房颤患者中HPSD RFA vs. 传统RFA有效性的主要综合分析,包括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和RF消融时间。

该项研究为首个比较房颤患者HPSD RFA与传统RFA的荟萃分析,其结果显示HPSD RFA策略更为有效,且安全性在二者间无差异。与传统RFA相比,HPSD RFA策略可提高术后成功率约9%,这可能与HPSD RFA造成局部心肌损伤坏死的机制与传统RFA不同有关。HPSD加热方式以阻抗热为主,使局部组织温度迅速升高。阻抗热产生的不可逆热损伤理论上可能更易形成均一而持久的组织坏死,周围水肿带更窄,因此它可能获得更持久的透壁损伤。另外,更短的放电时间有利于克服由于呼吸运动引起导管稳定性欠佳的问题。

总  结

由此可见,HPSD RFA策略的操作相关有效性更好,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性与传统RFA相当。

文献来源

PMID:33523184

责编 | 审校:杜先锋

编译:蒋永兴

编辑:方任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