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病证----夏季热

夏季热
  (概述)
  夏季热是娶幼儿在暑天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生在我国华东、中南、西南等气候炎热的地区,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本病与气候炎热有明显的关系,气温明显下降后(如秋凉以后)不但发病者极少,且绝大多数患儿会自然痊愈,有的病孩到凉爽地区,症状可随之减轻。本病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5岁以上基本无本病,有的孩子可连续几年在每年入夏时发病,但症状一年比一年轻,随年龄增大,病亦随之不再发生。 中医古籍中无夏季热一名,但有类似病证的记载,如“多溺暑热症”等.现代对本病命名未统一,但多根据其季节性和主要临床表现命名,如暑热症,小儿暑天发热、口渴、多尿综合征,暑热消渴症,阳明经热等。
  须指出的是:本病虽发于夏季,但无一般暑邪的传变迅速、内陷营血,甚至闭窍动风的发病规律,病情一般多无急性变化,至秋凉后有自愈之机,预后良好。但因其病程缠绵较长,往往可致津液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或感染它疾而变生它症,故临床仍应引起重视。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患儿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并由暑气为害所致。
  1.体质因素 本病常以先天禀赋不足,如未成熟儿或早产儿多见;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儿多见;或病后失调,气阴亏虚者等,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熏蒸而发生本病。这是本病发生的内因。
  2.暑气为害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若能避开炎暑,病情可随之好转,说明暑气熏灼亦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发生本病的外因。
  二、病理
  1.暑热蕴于肺胃、伤津耗气 暑热入侵,多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伤津耗气。津液内伤致暑热更炽,耗气伤津更甚。气伤不化水,水液直趋膀胱而见发热、口渴、多饮、尿多、汗闭等症。汗与尿同属阴津,汗闭则尿多,尿多伤津必饮水自救,形成了汗闭、尿多、口渴多饮的病理循环。
  2。气阴不足,上热下寒 若患儿素禀脾肾不足,外为暑热熏蒸,则可致病势缠绵,并见元气(阳)亏虚于下之下肢清冷,小便澄清频数无度等下寒(虚)之证,及虚阳浮越于上而发热、口渴等上热(盛)之证。
  西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尚未肯定,可能由于气候炎热时,发育不健全的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暂时失调所致,也有疑与病毒感染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l。婴幼儿炎热的夏季长期发热,体温明显地随气温变化。
  2.一般情况好,无感染征象,体检和理化检查无异常。
  3.秋凉后热退,或经空调设施,即可控制发热,预后良好。
  二、鉴别诊断
  须与疰夏、消渴、湿温等病症鉴别。
  1.疰夏 发病季节与之相似,但无长期发热等症。
  2.消渴 无发热,无季节性,一般多有较典型的消谷善饥等症。
  3.湿温 虽可有发热持续之症,但口渴不明显或渴不思饮,尿不多,且伴有湿阻脾胃或湿热蒙蔽清窍等其它明显症状。 .
  此外。还须与西医学伤寒病、结核病、尿路感染、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儿童类风湿病的急性发热型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病位 暑热之气多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故病之初即见肺胃热炽之证,为肺胃受病;若病势缠绵,因暑气长期熏蒸,或素体元阳不足,耗气伤津,.侧可由肺胃及肾,真阳不足而形成上盛下虚之证。
  2.辨虚实 本病为暑气为害,而暑性酷烈,熏蒸肺胃易伤津耗气,故临床证候多虚实并见.病初暑伤肺胃以实证为主,若病程较长,为上盛下虚证时则以虚证为主.
  二、治疗原则
  以清泄暑热、生津益气为主。若病久及肾,真阴亏损、真阳不足则宜温肾清心,佐以潜阳固涩。
  三、分证论治    
  1.暑伤肺胃
  证候表现 盛夏时节渐起发热,体温常在38~C~-40~C之间,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但显著地随气候而变,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降。伴口渴多尿,尿多且清,少汗或无汗,病容不显,或偶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乏力神倦,舌红,苔薄黄,指纹紫,脉数。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本病的初起或中期。除发热口渴等主症外,以或可见肺、胃两系的其它见症为要。或虽见乏力神倦,但患儿一般情况尚可,病容不显。
  治法主方 清暑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竹叶、连翘、知母、石膏、荷梗、鲜西瓜翠衣、石斛、麦冬、西洋参(或北沙参代)、甘草等。若苔腻或厚腻,恶心呕吐或大便稀溏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若舌红少苔或无苔或苔花剥,可加用青蒿、鳖甲、生地等;若兼有感冒症状,亦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
  2.上热下寒
  证候表现 发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消瘦无力,食欲渐减,小便清长,下肢清冷,大便稀溏,舌质红或淡,舌苔薄,指纹紫红,脉沉数无力.慢性病容。
   辨证要点 本证多见于病程较长患儿,以下肢清冷,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沉数无力等下寒症为要。
  治法主方 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清上温下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连翘、莲子心、玄参、,花粉、桑螵蛸、益智仁、白莲须、附子等。亦可用人参白虎汤加味。若热较重,可加黄连、寒水石;口渴者加乌梅、白芍、甘草,下肢清冷较重,加肉桂、补骨脂;大便稀溏甚,可加炮姜、苍术、葛根等。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1.藿香正气水 用于暑湿伤脾证。
  2.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用于发热较高时。
  二、单方验方
  1.水牛角片(每片1。2g)1岁内每次3片,2—3岁每次4片,5岁每次5片,1日3次.用于退热。
  2.鲜西瓜皮、鲜荷叶各适量,煎水代茶饮。适用于轻证。
  3,蚕茧、红枣各20枚,乌梅5g,煎汤代茶饮。适用于多渴多尿而热度不甚高者.
  4.鲜马齿苋250g,每日1剂,水煎,多次分服。适用于轻证。
  三、食疗方药;
  1.荷叶童参粥 鲜荷叶半张、太子参15g,粳米lOOg,加水同煮粥,粥熟弃荷叶,分2次服。
  2.马蹄银花饮,荸荠250g,金银花25g,荸荠去皮捣碎,绞取汁液,与金银花共煎沸。代茶饮。
  3。荷叶薏仁粥 鲜荷叶半张,薏苡仁20g,粳米50g,共煮粥,粥熟去荷叶,可加少许白糖调味服。适于苔腻者。
  4。二豆粳米粥 绿豆15g,扁豆15g,粳米50g。二豆加水煮至近熟,入粳米共煮粥,加少许白糖调味分服。
  四、针灸疗法
  主穴 足三里、中脘、肾俞、大椎、风池、合谷等,视病情行补泻手法,不留针。如元阳不足下寒者,针后加灸,每穴2~3分钟。每日针灸1次,7次工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并配以西瓜汁代茶饮。
  五、推拿疗法
  方法: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胃及三焦,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等.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积极防治夏季小儿的常见疾病,增强小儿体质。,
  2.对患过夏季热的小儿,次年初夏起可用丝瓜叶,苦瓜叶、鲜荷叶各2张,煎汤代茶饮。或易地避暑。
  二、护理
  1。居室要通风凉爽,有条件的可安装空调设备。
  2.高热时,可给物理降温。如温水浴(即用较体温低2℃的温水,每日浸浴2次,每次30分钟)等。
  3。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于营养.
  4。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文献选录)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诸身热论》:“小儿于立夏之后,有病身热者,慎勿妄为吐下,但以除热汤浴之,除热粉粉之,赤摩膏涂之。除热汤,以白芷根苗、苦参等份为粗散,用清浆水煎,更入盐少许,以浴儿,浴毕用粉粉之.”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暑证门》:“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其症发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以二香饮治之,此内清外散之法也.若正气虚弱,当补正祛邪,以六合汤治之;若伤暑夹食,大吐泻者,以加味香薷饮治之。”
  《温病条辨。解儿难》:“夏月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仍用银翘散,重加桑叶;咳嗽则用桑菊饮,汗多则用白虎汤;脉芤而喘则用人参白虎;身重汗少则用苍术白虎,脉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脱者:即用生脉散,……病势轻微者,用清络饮之类,……但分量或用四分之一,或用四分之二,量儿之壮弱大小加减之。”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
  周平龙综述小儿夏季热的中医论治近况中关于分型论治方面,按传统分型有①暑伤肺胃(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或白虎汤加人参、黑豆,或用香薷饮加减);、②暑入阳明(选用白虎人参汤);⑧暑热夹湿(方宗白虎苍术汤);④暑伤气阴(可用麦门冬饮子加减,或用清暑益气汤化裁,或用加味玉屏风散;或选生脉散合秦艽鳖甲汤加减,、或生脉散合清骨散加减等);⑤上热下寒(方用清上温下汤,或用生脉散加味等);⑥气虚发热(选用钱乙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或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黑豆,或用白虎汤加人参、苇茎、黑豆等)。此外还有其它分型,如有人分肺脾气虚、阴虚、血虚、虫积疳积等囚型;有人分暑湿犯表及暑湿兼滞两端;亦有按暑热及消渴两类辨治;有人分消渴型和暑湿型;有人将本病按初、中、后三期论治;亦有将本病分为暑热伤肺,脾虚夹湿,下虚上实三型;更有将本病分为单纯夏季热和夏季热并发症两型等。
  史方奇分阴暑证,阳暑证和暑热夹食3型论治。阴暑证用银翘香茹汤(银花lOg,连翘、青蒿、厚朴、六一散各6g,北沙参、鲜荷叶各0g)r阳暑证用验方清暑参麦汤(南沙参、银花各9g,连翘、青蒿、黄芩、六一散各6g,鲜荷叶lOg,西瓜皮30g,生石膏12g);暑热夹食证以验方清暑消积汤(泡参lOg,金银花、荷叶各9g,麦冬、连翘、山楂、建曲、厚朴、六一散各6g,青蒿3g)。
  梁宏正等介绍梁剑波老中医治疗小儿夏季热的经验。分伤食停痞型(自拟地金保和汤加味治之),伏燥伏火型(自拟加味川贝瓜蒌散治之),暑伤肺胃型(自拟育阴清暑二至生脉散治之),脾肾阳虚型(自拟附桂缩泉饮)四型论治,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
  万桂华报道辨证施治小儿夏季热316例。分暑伤肺胃型(用清暑益气汤加减),暑伤脾虚型(用清暑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上盛下虚型(用清上温下汤加减)三型治疗,疗效满意,总有效率为96.3%。
  赵秀清辨证论治小儿夏季热22例。分暑伤肺胃型(16例),脾气不振型(6例)治疗疗效满意。并认为本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因此除给予养阴益气扶正治本外,尚需重用香薷、生石膏等清热解暑之品。但对有汗者香薷用量宜轻,待汗出烧退即应停用。待体温降至正常后,需根据病人体质虚弱不同,给予固本治疗。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味,脾气不振者用七味白术散加味,对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
  蒋俊认为中医辨治本病疗效甚佳。分暑伤肺胃型,用清暑益气汤;暑入阳明型,用白虎加人参汤;暑热夹湿型,用白虎加苍术汤;暑伤气阴型,用麦门冬饮子加减;暑热上盛下虚型,用清上温下汤;暑热脾阳不振型,用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化裁。并应注意护理和预防。
  孙海龙报道以麻杏甘石汤加味治疗小儿暑热症,效果显著。治疗方法:采用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麻黄3g,生石膏lOg,杏仁5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高热发惊者加蝉蜕、僵蚕各5g以清热定惊;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谷芽各5g健胃消食.
  侯薇报道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夏季热35例,取得满意疗效。治疗方法:均服达原饮加味。组成:槟榔、厚朴各9g,知母、白芍、黄芩、青蒿各lOg,草果仁、香薷、甘草各3f2T。水煎,温服,4小时1次,不分昼夜。并认为由于笔者所处省分在亚热带,热带高温而潮湿,故小儿患夏季热时常夹湿邪,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治疗,养阴滋腻,仅使病情缠绵,故改用达原饮辛开达邪,辟秽化浊,清热解毒,祛暑化湿,取得满意疗效。
  罗道揆报道用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小儿夏季热100余例,无不应手取效。临床若辨其尿清如井泉水,无臊臭气,四肢不温,苔白干,质不红,即可大胆应用金匮肾气丸加黄芪及枸杞子、覆盆子、桑螵蛸、菟丝子等补气固肾之品则效验更佳。轻者10剂,重者20剂左右,即可根治。本方功用类似清上温下汤,但其滋阴温阳之功更优,故虚多热少之夏季热,用之必效。若实多虚少,尿臊唇赤者,仍以清暑益气,清上温下汤为佳.C93周平龙综述本病的针灸治疗。有人选大椎、曲池、十宣为主穴,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为备用穴。手法均为泻法,强刺激不留针,配十宣点刺放血,足三里留针20分钟,8例中两次治愈3例,3次治愈4例,4次治愈l例:又有人用针灸治疗本病12例,均获痊愈。取穴:足三里、中脘、肺俞、肾俞、大椎、风池、曲池、合谷。壮热配风府、陶道,少商(出血);口渴配太溪;烦躁、睡眠不安配三阴交;咳嗽配太渊;大便溏泄.配天枢、气海(针后加灸)及灸神阙穴;精神萎靡,食少面黄,肢端厥冷配关元、脾俞(针后加灸)。方法是28号不锈钢针,快速进针,得气后视病程的需要行补、泻手法,不留针。如元阳不足者,针后加药条灸,每穴2—3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