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急症处理]
1.邪郁肺胃
证候表现 初起发热,咳嗽流涕,咽红疼痛,全身不适,头痛汗出,纳少呕吐,腹痛腹泻,伴神倦,嗜睡,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或濡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疫邪初犯,郁于肺胃,是属前驱期。其证候既有肺卫表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又有胃热里证,胃气上逆,呕吐或腹痛腹泻等。其感邪性质是为风湿热兼而为患,与外感风热有别,是为辨证特征。
治法主方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合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连翘、生石膏、薄荷(后下)、白僵蚕、竹叶、甘草。腹痛腹泻加藿香、薏苡仁、半夏、神曲;烦躁不安加朱灯芯、地龙;嗜睡苔腻加胆南星、菖蒲、茯苓;大便秘结加全瓜蒌、决明子;邪热偏重加大青叶、板蓝根;肢体疼痛加忍冬藤、桑枝;发热少汗,咳嗽咽痛,口不干渴,苔薄脉浮,属风热为主,则以银翘散加减;发热无汗,皮肤蒸热,腹痛吐泻,苔腻脉浮,属湿邪在表,选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2.邪注经络
证候表现 再度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继则出现瘫痪症状.瘫痪部位的皮肤温度较低,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辨证要点 发热症状平息,肺胃症状消失3—5天后再度发热,又称“双峰热”。瘫痪症状出现后,其瘫痪部位的分布多不规则,常不对称,但以下肢瘫痪为主,然以单侧多见;面部瘫痪者,可见唇口歪斜,腹肌瘫痪者,可见患儿啼哭时腹部显著膨隆;病及膀胱者,可见小便癃闭或失禁等。本证相当于瘫痪期。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疏通经络。四妙丸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丝瓜络、忍冬藤、木瓜、葛根、地龙、甘草。 上肢瘫痪加桑枝;下肢瘫痪加牛膝;咽肌麻痹加六神丸;腹肌麻痹加蚕砂;局部皮肤冷感加桂枝;瘫痪肢体麻木疼痛加红花、桃仁。
本证如果壮热不退,则瘫痪进展,病情加重,故需积极控制发热阶段瘫痪症状的进展,治以清热解毒。舒筋活血,药选银花、连翘、栀子、桃仁、红花、茜草、钩藤、桑枝、鸡血藤。如痰涎壅盛,须防止痰液阻塞气道,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润肺,选用黄芩、浙贝母、杏仁、天竺黄、胆南星、海浮石、全瓜蒌、桔梗。病情危重,痰鸣气急,时时憋气,颜面紫绀者,可用猴枣散,以竹沥冲服。邪陷心肝,症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者,治以清心开窍,平肝熄风,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高热不退者合用安宫牛黄丸;抽搐频繁者合用紫雪丹。如出现阳衰肢厥,大汗淋漓,须合用参附汤,阴液衰枯,脉微欲绝,须合用生脉饮.
3。气虚血瘀
证候表现 身热已退,肢体萎软无力,出现瘫痪,或口眼歪斜,或吞咽不利,面色苍黄,舌质红赤,舌苔薄净,脉细兼涩。
辨证要点 本病屑邪毒已退,正气虚弱,出现下肢或其它部位肌肉麻痹,活动功能障碍,以瘫痪症状为主要特征,属疾病的瘫痪后期及恢复期.
治法主方 益气活血,祛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当归、红花、桃仁、.川芎、赤芍、地龙、僵蚕、蜈蚣、全蝎.湿热未尽者合三妙丸,上肢瘫痪者加桑枝、桂枝、桑寄生,下肢瘫痪者加木瓜、牛膝、独活;气虚纳呆者加党参、白术、鸡内金;阴液已伤者加沙参、麦冬、知母。
阳虚筋弱,症见肢体瘫痪,软弱无力,不能活动,嗜睡汗多,食欲不振,舌质淡润,舌苔薄白,脉弱无力,治以温补肾阳,佐以活血通络,以董氏治痿方(经验方)加减,药用附子(先煎)、川椒、牛膝、当归、鸡血藤、伸筋藤、益母草、千年健。气虚加黄芪、党参,血亏加地黄、白芍,夹痰加胆南星、天竺黄。
4,肝肾亏损
证候表现 较长时期肢体瘫痪,肌肉明显萎缩,局部皮肤欠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变形,舌淡脉涩。
辨证要点 瘫痪日久,经治未愈,血脉闭阻,气血失养,损及肝肾,以致肌肉萎缩,关节纵缓,骨骱畸形,多属疾病恢复后期及后遗症期。此期肢体活动功能恢复缓慢,常可留下后遗症。
治法主方 补肾柔肝,温经通络。壮骨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柏、知母、陈皮、地黄、白芍、当归、牛膝、全蝎、龟版(先煎)、锁阳、枸杞子。气虚面白者加党参、黄芪,肢凉脉弱者加桂枝、细辛。
肾阳亏损,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面白纳呆,肢凉肤冷,大便溏薄,舌淡脉弱,指纹色淡,治以温肾回阳,金刚丸加减:萆藓、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菟丝子、马钱子、黄芪、当归。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以急性发病,初期出现发热(双峰热),肢体疼痛,伴咳嗽咽痛及呕吐、腹泻等症状,继而肌肉松弛,肢体软弱无力,形成肢体瘫痪,疾病后期,出现肌肉萎缩、骨骼畸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风不随候》中“夫风邪中于肢节,经于筋脉,若风夹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夹于热,即缓纵不随。”指出了小儿感受风邪夹热后肢节缓纵不随的证候。中医学文献还有“软脚瘟”,“痿证”、“小儿中风”等有关本病的记载。
西医学称本病为脊髓灰质炎,并已证实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本病好发于6个月一5岁的小儿,5岁以下可占发病数的90%以上,尤以6个月一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新生儿亦可感染,且病死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常是本病流行的高峰,在我国以7—9月份发病最多。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如伴有呼吸肌或延髓病变而导致呼吸障碍者,预后不良。肢体瘫痪者急性期过后瘫痪肢体开始恢复功能,且在最初几周时间恢复迅速,以后逐渐减慢,2—3个月后肌力尚无进步者,肌肉可以发生萎缩。而面肌、咽肌、软腭肌、肠肌及膀胱肌等较容易恢复可不留后遗症。发病后可获终身免疫力。
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即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邪》中“脾脉……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一句,指出了“风痿”是以肢体软弱不能活动,而神识清楚为特征的。又《素问。痿论》中“五脏使人痿”和“肺热叶焦”是痿证的发病因素及“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为后世医家在诊治本病时遵循应用。
现代对脊髓灰质炎的研究广泛,在临床研究方面,重视中西医结合对本病急性期的救治,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中医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运用针灸、电针、药物穴位注射、穴位结扎、推拿疗法等综合治疗,促进了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在药效学研究方面,提示中药补阳还五汤具有神经修复的作用。我国从1994年以来,连续在全国范围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的强化免疫,体现了国家为消灭脊髓灰质炎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为消灭本病创造了条件。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外感病因、风湿热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发病的原因,夏秋之季,风热疫邪与湿相合。经口鼻而入侵于肺胃,肺气受郁,出现发热、咽红、咳嗽,脾胃受伤,出现呕吐、泄泻,疫邪深入,流注经络,阻滞血脉,经气不舒,出现肌肉疼痛、肢体瘫痪等。因此,风湿热是引起本病发生的外因。
2。正虚病因 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风湿热毒,侵袭于肺脾,郁阻于脾。肺主气而朝百脉,为水之上源,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宗筋,约筋骨而利关节,是为水谷之海。故肺脾(胃)受邪,为疫毒所阻遏,正气不能抗疫毒于外,疾病由表入里,病情进一步发展。肺津耗伤,高源化绝,胃津被劫,宗筋失养,如邪不能从肺胃而解,则可致气血受伤,经脉受损,气虚不运,血脉瘀阻,疾病后期,上源肺胃津亏,下源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又可致肝肾精血亏损,故正不胜邪,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病理
1.病变脏腑在肺胃 风湿热疫毒时邪借助夏秋时令之气,经口鼻侵入人体。疾病初起,肺胃二经受邪,肺主皮毛届卫
在表,胃主受纳属气在里,疫邪郁于肌表,则出现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卫分证,脾胃受伤,胃失和降见呕吐、便溏等气分证,是为邪犯肺胃,见于前驱期。正邪相争,若正气抗邪有力,则病邪自退,病情可不致发展而获痊愈。若疫邪壅盛,正气不能胜邪,则疫邪郁阻经络,出现肢体疼痛或瘫痪等症。
2.病理因素以疫邪遏阻为主 风湿热毒疫邪致病不同于外感六淫湿热之邪,所致病情易着难痊。本病既有风湿热疫邪极易伤津之症,又具有热毒壅阻,伤津窜络的特点。故疫邪虽经口鼻而入属浅,但损经伤络则深。疾病初期病在肺胃,疫邪遏阻,正邪相争,始为肺胃受累,肺主气而朝百脉,胃主宗筋,约筋骨而利关节,疫邪伤及肺胃,耗伤肺津则高源化绝,胃津受劫,宗筋失养。疾病后期,津精受伤,则肝肾受损,肝藏血而主筋,肾藏精而主骨,气行血则行,气虚血亦滞,故血脉阻滞,则筋骨失养。疫邪遏阻,肺胃肝肾受损,发为肢体瘫痪诸症。
3.病机属性分虚实 风湿热毒疫邪致病初起,起病急、病程短,表现为邪气壅盛,正气未衰,正邪相争,邪遏肺胃,郁阻经络,络脉闭阻,经气不舒,发为身热、肌肉疼痛等。如疫邪温毒深入,正不胜邪,疫毒蕴遏化火、劫伤阴液,引动肝风,发为烦躁不宁,抽搐不止;如疫邪温毒,闭塞肺络,气机受阻,痰壅气道,痰鸣气粗,呼吸不整,吞咽困难,或痰浊上蒙清窍,则致痰闭清窍、神志昏迷等,以上诸症皆属实证。疾病后期,疫邪温毒虽解,然气血津液受劫,肺胃津液亏损,久病损及肾精,精亏血亦损,肝肾亏虚,则出现肢体肌肉松弛,筋骨萎弱,弛缓不用,是属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初起发热,咳嗽,咽痛,呕吐,或大便稀溏。2—4天后热退,3—5天又发热,肢体疼痛,触痛而拒抱。随后热退而出现行走不正,肢体痿软,或弛缓性瘫痪。
2。发病于夏秋季节,特别是流行前未接受过小儿麻痹症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服药,有接触史。
3.肌腱反射和肌张力减弱或消失。
4。血象,早期白细胞总数(5.o一15)×109/L,中性粒细胞0.40—0.80,红细胞沉降率多数增快.
5.脑脊液,瘫痪前期脑脊液清或微浊,压力稍高,蛋白试验阳性,细胞数50~300/L或较高,糖正常或稍多,氯化物正常。瘫痪后2周,细胞数下降,蛋白增高。
二、鉴别诊断
1.风湿热 发热汗出,肢体疼痛,常与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的症状相似,须进行鉴别。风湿热病属非化脓性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发病与寒冷、居住潮湿等有关,发病近期多有链球菌感染病史,身热体疼,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疼痛,关节局部可见红、肿、热、痛,并可伴有心悸乏力,累及心脏,引起心脏炎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血沉增快,有助诊断。
2.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发病始多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病史,.临床多为急性。多数病例发热不高,四肢多呈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且主要表现为上行性。病情发展迅速;多数预后良好。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正常,发病l一2周后蛋白质升高,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以后又逐渐下降。病毒分离检查有助对本病的鉴别诊断。
3.肠道病毒感染 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外,常见的有因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所致的病毒感染。病毒随饮食经口腔进入体内,即通过粪一口传播。临床可出现发热、咽痛、呕吐或腹泻、肢体麻痹、活动受阻等。发病表现复杂,但大多数属于轻症,病情经过顺利;极少数累及脑、心、肝等重要脏器时,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实验室作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中和抗体试验等有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识常证 本病在发病初起,以类似呼吸道及消化道感冒为主要特征,症见发热、头痛、烦躁、咽干、咳嗽及呕吐、泄泻等,一般持续2—4天症状和体征渐见消退,体温正常,经过3—5天,发热复起,且伴见烦躁汗出、肢体疼痛、倦怠无力,始见下肢单侧站立无力,故称为瘫痪前期;随着发热的持续,肢体出现瘫痪的症状,肢体瘫痪之后,发热及其它伴随症状消退,称为瘫痪期;病情经过半年后肢体功能未能恢复,瘫痪的肢体肌肉萎缩,甚则骨骱畸形,称为后遗症期。
2.辨别轻重 本病发病轻重不一,尤经口服减毒活疫苗预防治疗后发病已显著减少,即有临床发病亦以轻症多见.如在初热期,发热不高,持续时间较短,其它症状亦表现轻微,可不出现肢体瘫痪;部分患儿出现肢体活动功能受影响,经短时间治疗,肢体功能恢复,此为轻证。少数患儿由于感邪过盛,或未作预防治疗,发热过高,且持续不退,并出现肢体瘫痪,甚则毒陷厥阴,症见神昏、抽搐。如肺气郁闭,则见呼吸困难、吞咽麻痹等危重证候。如疫毒流注经络,可致肢体瘫痪.经治日久,肢体活动功能不能恢复,而出现肢体关节不利、肌肉萎缩、骨骼畸形等,亦为后期重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在瘫痪之前多属邪实,治以清热解毒,化湿通络。瘫痪期、后遗症期正气多虚,故宜补气活血、温通经脉,补益肝肾、舒筋活络,并可配合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综合疗法。
三、分证论治
1.邪郁肺胃
证候表现 初起发热,咳嗽流涕,咽红疼痛,全身不适,头痛汗出,纳少呕吐,腹痛腹泻,伴神倦,嗜睡,舌质偏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或濡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疫邪初犯,郁于肺胃,是属前驱期。其证候既有肺卫表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等;又有胃热里证,胃气上逆,呕吐或腹痛腹泻等。其感邪性质是为风湿热兼而为患,与外感风热有别,是为辨证特征。
治法主方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合银翘散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连翘、生石膏、薄荷(后下)、白僵蚕、竹叶、甘草。腹痛腹泻加藿香、薏苡仁、半夏、神曲;烦躁不安加朱灯芯、地龙;嗜睡苔腻加胆南星、菖蒲、茯苓;大便秘结加全瓜蒌、决明子;邪热偏重加大青叶、板蓝根;肢体疼痛加忍冬藤、桑枝;发热少汗,咳嗽咽痛,口不干渴,苔薄脉浮,属风热为主,则以银翘散加减;发热无汗,皮肤蒸热,腹痛吐泻,苔腻脉浮,属湿邪在表,选用新加香薷饮加味。
2.邪注经络
证候表现 再度发热,肢体疼痛,转侧不利,哭闹不安,拒绝抚抱,继则出现瘫痪症状.瘫痪部位的皮肤温度较低,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辨证要点 发热症状平息,肺胃症状消失3—5天后再度发热,又称“双峰热”。瘫痪症状出现后,其瘫痪部位的分布多不规则,常不对称,但以下肢瘫痪为主,然以单侧多见;面部瘫痪者,可见唇口歪斜,腹肌瘫痪者,可见患儿啼哭时腹部显著膨隆;病及膀胱者,可见小便癃闭或失禁等。本证相当于瘫痪期。
治法主方 清热利湿,疏通经络。四妙丸加味。
方药运用 常用药:苍术、黄柏、薏苡仁、丝瓜络、忍冬藤、木瓜、葛根、地龙、甘草。 上肢瘫痪加桑枝;下肢瘫痪加牛膝;咽肌麻痹加六神丸;腹肌麻痹加蚕砂;局部皮肤冷感加桂枝;瘫痪肢体麻木疼痛加红花、桃仁。
本证如果壮热不退,则瘫痪进展,病情加重,故需积极控制发热阶段瘫痪症状的进展,治以清热解毒。舒筋活血,药选银花、连翘、栀子、桃仁、红花、茜草、钩藤、桑枝、鸡血藤。如痰涎壅盛,须防止痰液阻塞气道,治以清热解毒,化痰润肺,选用黄芩、浙贝母、杏仁、天竺黄、胆南星、海浮石、全瓜蒌、桔梗。病情危重,痰鸣气急,时时憋气,颜面紫绀者,可用猴枣散,以竹沥冲服。邪陷心肝,症见烦躁不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者,治以清心开窍,平肝熄风,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高热不退者合用安宫牛黄丸;抽搐频繁者合用紫雪丹。如出现阳衰肢厥,大汗淋漓,须合用参附汤,阴液衰枯,脉微欲绝,须合用生脉饮.
3。气虚血瘀
证候表现 身热已退,肢体萎软无力,出现瘫痪,或口眼歪斜,或吞咽不利,面色苍黄,舌质红赤,舌苔薄净,脉细兼涩。
辨证要点 本病屑邪毒已退,正气虚弱,出现下肢或其它部位肌肉麻痹,活动功能障碍,以瘫痪症状为主要特征,属疾病的瘫痪后期及恢复期.
治法主方 益气活血,祛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芪、当归、红花、桃仁、.川芎、赤芍、地龙、僵蚕、蜈蚣、全蝎.湿热未尽者合三妙丸,上肢瘫痪者加桑枝、桂枝、桑寄生,下肢瘫痪者加木瓜、牛膝、独活;气虚纳呆者加党参、白术、鸡内金;阴液已伤者加沙参、麦冬、知母。
阳虚筋弱,症见肢体瘫痪,软弱无力,不能活动,嗜睡汗多,食欲不振,舌质淡润,舌苔薄白,脉弱无力,治以温补肾阳,佐以活血通络,以董氏治痿方(经验方)加减,药用附子(先煎)、川椒、牛膝、当归、鸡血藤、伸筋藤、益母草、千年健。气虚加黄芪、党参,血亏加地黄、白芍,夹痰加胆南星、天竺黄。
4,肝肾亏损
证候表现 较长时期肢体瘫痪,肌肉明显萎缩,局部皮肤欠温,关节纵缓不收,骨骼变形,舌淡脉涩。
辨证要点 瘫痪日久,经治未愈,血脉闭阻,气血失养,损及肝肾,以致肌肉萎缩,关节纵缓,骨骱畸形,多属疾病恢复后期及后遗症期。此期肢体活动功能恢复缓慢,常可留下后遗症。
治法主方 补肾柔肝,温经通络。壮骨丸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黄柏、知母、陈皮、地黄、白芍、当归、牛膝、全蝎、龟版(先煎)、锁阳、枸杞子。气虚面白者加党参、黄芪,肢凉脉弱者加桂枝、细辛。
肾阳亏损,症见肢体瘫痪,肌肉萎缩,面白纳呆,肢凉肤冷,大便溏薄,舌淡脉弱,指纹色淡,治以温肾回阳,金刚丸加减:萆藓、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菟丝子、马钱子、黄芪、当归。
(急症处理]
一、并发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 本症多发生于脊髓灰质炎的急性期,表现发热不退,精神萎软,四肢乏力,鼻翼煽动,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喉间痰鸣,或气过水声。’X线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病“痰阻肺络”证候治法.
2.西医治法 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可用。糜蛋白酶作气管滴入,减低痰液粘度,保 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给氧,控制呼吸衰竭,调整酸碱平衡,给予碱性药物作静脉滴入,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必要时加用激素等对症处理药物,对因呼吸肌麻痹而呼吸困难者,须作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
二、并发脑炎 .
临床表现 高热不退,颈项抵抗,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脑脊液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法
1。中医治法 辨证论治方法见本病“邪陷心肝”证候治法。
2.西医治法 高热不退,选用退热剂,如氨基匹林或柴胡注射液作肌内注射,亦可作穴位注射;烦躁谵语,四肢抽搐,选用镇静剂,如10%水合氯醛作保留灌肠,亦可用复方冬眠灵作肌内注射,合并脑水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山梨醇等,合并感染用抗生素,必要时加用激素.
(其它疗法}
一、中药成药 .
1.小儿回春丸 用于急性期邪注经络,高热不退者。
2.苏合香丸 用于急性期邪陷心肝。神识昏迷,痰涎壅盛者。
3.金刚丸 用于后遗症期肝肾亏损者。
4.壮骨丸 用于后遗症期肝肾亏虚,肢体瘫痪者。
二、单方验方 、
1,桑枝、丝瓜络各15g,水煎代茶饮服,每日工剂。适用于前驱期。
2.野菊花、鲜扁豆花、忍冬藤各30g,水煎代茶饮服,每El 1剂。适用于前驱期。
3。黄芪,淫羊藿各15g,桂枝、钩藤、甘草各5g,白芍、当归、桑寄生各9g,生姜3g,大枣5枚。肢体肿胀加苍术9g,黄柏、木瓜各6g。水煎不拘时服,每Et l剂。用于瘫痪期及恢复期。
三、药物外治
1.桑枝15g,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lOg。水煎去渣,加黄酒1.盅,洗擦瘫痪部位,每日2—3次。用于瘫痪期及恢复期。
2.生川乌、生草乌、牛膝、乳香、没药各20g,马钱子、麻黄各15g,樟脑lOg,四季葱120s。上药加水煎成药液至t500ml左右,倒入小盆中,让患儿仰卧,用布遮盖,先熏患儿腰部,每次20分钟,再洗患肢,至皮肤红晕充血发热为止。每日1次。适用于瘫痪期。
3。透骨草、麻黄、当归、地肤子、炒甲珠、桂枝、红花、牛膝、露蜂房各10~15g。煎水洗擦患肢。适用于瘫痪期和恢复期。
四、食疗方药
1.制川乌lg,粳米50g.姜汁、蜂蜜适量。先将川乌研为细末,与粳米加水煮成稀粥,临熟加姜汁及蜂蜜,搅匀即可,空腹乘温食用。每日1剂。兼见湿甚者加薏苡仁lOg。阴虚热甚,或身体虚弱者忌用。用于瘫痪期及恢复期。
2.黄芪lOg,猪蹄筋log,生姜2片。先将猪蹄筋放入温水中浸泡30分钟至1小时,洗净换水后加入黄芪,生姜同煮。待猪蹄筋煮烂即可,待温空腹食用。每日1剂。兼见 、风寒者忌服。用于瘫痪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
五、针灸疗法 :
1。分仰卧组与俯卧组,每周一、三、五针刺,隔日换组,垂直刺,中度捻转,提插手法,得气为度,留针15-25分钟,5分钟捻针1次。、 .
(1)仰卧组取穴 上肢瘫;肩鹊、侠白、合谷。下肢瘫:气海、风市、髀关、足三里、三胡交。颈项腰背瘫.。人中、百会、擅中、中脘。腹肌瘫痪;梁门、天枢、中脘。
(2)俯卧组取穴 上肢瘫:肩髂、、曲池、外关。下肢瘫:一肾俞,关元俞、环跳、一阳陵泉、太溪.颈项腰背瘫:风池、大椎、肝俞、大肠俞。腹肌瘫;腰夹脊穴。
2.电排针、第1组脾经、胃经穴组,第2组膀胱经、胆经穴组,交替。每次加选任、督脉穴2-3个;;治疗时间按子午流注纳支法,选脾胃经气血旺盛的辰、巳两个时辰;方法+从受损部位始端,依次进针,针距3cm,相连成排,每次用2排,依次进针激气,得气后加大指力,以插为主,插多提少。最后以细铜丝缠绕连结各针,接通脉冲电源。
3。艾灸治疗先灸两侧足三里、天枢,再灸中脘、大肠俞,后灸两侧合谷、曲泽。用于本病并发肠麻痹者.
4:穴位注射,根据针刺的辨证取穴,在穴位注入东莨菪碱注射液,每日共计0.01--0.05mg/kgbw。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六、推拿疗法
1。上肢瘫 患儿取坐位,滚法,自大椎至肩井,肩鹊至曲池,.往返5分钟,手法要轻柔。拿法,施于上肢内外侧。擦法,脊柱颈椎至第5胸椎,5—10分钟。
2.下肢瘫 平卧位,滚法,自腰部向下推患侧下肢前后侧。拿法,自患肢内侧向外侧直拿到跟腱。
七、、西医疗法
1.瘫痪期可选用丙种球蛋白作肌内注射,或50%葡萄糖加维生素C静注等,具有减轻病情的作用。
2.恢复期可选用加兰他敏,剂量为每日0.05~0.1mg/kgbw,每曰或隔日肌内注射1次,1个月为工个疗程,连续或间歇用2-3个疗程。具有促进肌肉张力的作用。
3.恢复期可口服地巴唑、维生素B真等,(地巴唑每日0.1一o.2mg/kgbw,每日口服1次;维生素B1每次lOmg,每日3次)有助促进神经传导功能。
4.后遗症期肢体畸形,一一功能障碍者,可采用矫正手术治疗.
(预防护理)
.一、预防 。
1。在流行期,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嬉玩和剧烈活动,防止受寒着凉,减少感染机会.加强对小儿的检查,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隔离,隔离时间自发病起40天。对患儿用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
2。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0天,并在3天内用胎盘球蛋白0。5ml/kgbw(或丙种球蛋白仇3mt/kg)作肌内注射,以达到提高患儿免疫力和防止本病在集体机构(如托儿所、幼儿园)扩散的目的。
3.应按期按要求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进行预防。
二、护理 .
1.患儿在发病的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应做到卧床休息、避免或尽量减少肢体活动,避免劳累和受凉。
2。前驱期尽量避免肌内注射或手术,以防患儿机体抵抗力减弱而致使病情加重。
3。肢体出现瘫痪者,应保护肢体不受压伤,并将患肢置于功能位,防止手足下垂或足内外翻。 。
4.患儿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应注意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包括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功能锻炼),注意局部保暖,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文献选录) .
《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荣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疫疠之邪,自阳明中道,随表里虚实而发,不循经络传次也。以邪既伏中道,不能一发便尽,故有得汗热除,二三日复热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复见表热者;有表和复见里证者.总由邪气内伏,故屡夺屡发,不可归咎于调理失宜,复伤风寒饮食也。”
《脾胃论。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用寒凉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痪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攲侧,以清燥汤主之。”
《医林改错。论小儿半身不遂》:“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突然患此症者少,多半由伤寒、瘟疫……吐泻等症,病后元气渐亏,……渐渐手足不动,甚至手足筋挛,周身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
(现代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
本病有效药物的药效学研究近年有所报道。动物实验表明,补阳还五汤对神经系统损伤有修复作用。用豚鼠造成脊髓损伤后,引起两后肢瘫痪,肌张力下降,给药组肌注补阳还五汤,对照组不处理。8天后将损伤部位脊髓切片,尼氏小体的损伤程度在两组间有明显差异。药理学研究表明,以黄芪、生白芍、当归、川芎、秦艽、防风、生杜仲、川牛膝、川木瓜、红花、生姜,以及以黄芪、白芍、当归、川芎、秦艽、防风、生杜仲、川木瓜、红花为主组成的两组复方,对第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张秀辉等应用东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小儿麻痹症等所致的肢体瘫痪,提出东莨菪碱药效作用机理具有以下特点:调节血管功能,疏通微循环,供给神经和肌肉的血液营养。从治疗后微循环和脑血流图的改善证实,该药有利于增强肌力和运动功能,改善肌肉萎缩和肢体变形。该药还能促进损坏的脊髓神经恢复,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家兔瘫痪模型经该药治愈者,其脊髓切片,神经元由不清或消失变成清晰且血管较丰富,说明能促进损坏的脊髓神经恢复。该药还有利于神经和肌肉的兴奋传递,增强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临床研究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证候分类和辨证方药的研究已较广泛,中西医结合救治本病急危重证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本病的死亡率,尤其在本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研究方面。应用针灸、针药并用、推拿等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得到临床推广。
1.证候分类研究 本病的分类辨治论述较多,内容比较丰富。临床常分为①邪犯肺胃,治以解毒清热,疏风利湿;②湿热入络,治以清热除湿,疏通经络;③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祛邪通络;④阳虚筋弱,治以温补肾阳,辛热通络;⑤肝肾亏损,治以强筋壮骨,温通经络。也有分为:①邪郁肺胃,治以解表清热,疏风利湿;②邪注经络,治以清热化湿,舒筋通络;⑧气虚血滞,治以益气活血,祛邪通络;④肝肾亏损,治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等4类证型。张荣显提出本病按3个阶段论治:①初期发热(相当于前驱期、麻痹前期),治以发表清里,和胃祛风,活络宣痹;②中风阶段(相当于瘫痪期、恢复初期),治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⑧偏枯阶段(相当于恢复后期、后遗症期),治以补肝益肾,温通经络.吕程霄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分型论治为:①肺胃阴虚型,治宜滋阴清热,宣通经络;②肺胃两虚型,治宜健脾益胃,舒筋活络;⑧气血两虚型,治宜补气养血,通经活络;④气虚血痹型,治宜补气活血,温经通络;⑤肝肾两虚型,治宜补养肝肾,强壮筋骨,舒筋活络。
2。辨证方药研究 这方面研究内容丰富,并作了疗效分析,提供了有益的临床资料。袁均奇等重用白芷、玉竹治疗本病34例,基本药物有白芷、玉竹、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甘草,每日l剂,水煎温服。发热者加石膏、知母;阴虚者加麦冬、阿胶;阳气虚者加肉苁蓉、巴戟天;湿重者白术易苍术;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莱服子。白芷、玉竹用量为25—50g,认为两药合用,具有既补阳明之虚,又润肺气之燥的作用。结果:痊愈25例,显效7例,好转2例。“,陈占雄用起痿蠲痹汤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7例,常用药有碎骨子(俗称竹叶麦冬)、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伸筋草、杜仲、地龙,呈强直性麻痹加透骨草、秦艽,呈弛缓性麻痹加续断、牛膝,气血俱虚加人参、熟地,每日1剂,用阴阳水煎药,先煎碎骨子,去药渣留液煎煮诸药,早晚各服1次,5天为1个疗程,连续2—4个疗程。结果痊愈4例,显效3例。胡义保等治疗脊髓灰质炎208例,瘫痪期湿热阻络,治拟清化湿热,舒通经络,服脊灰I号(苍术、忍冬藤、独活、木瓜、川I芎、丹参、川I牛膝各lOg,薏苡仁15g,黄柏6g),每日l剂,水煎2次,兑匀取lOOml,分3次口服,服至体温降至正常为止;恢复期气虚血滞型,治拟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服脊灰Ⅱ号(黄芪15g,赤芍、丹参、鸡血藤、桑寄生、当归、怀牛膝各lOg,地龙5g),每日l剂,水煎2次,兑匀取lOOml,分2次口服,连服30天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65例,显效97例,有效9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5.5%。
3.单方验方研究 杨烈旺用内服外浴合治小儿麻痹后遗症28例。内服方:龟甲、当归、牛膝、萆藓、木防己、苍术、黄柏、肉苁蓉、枸杞子、葛根、地龙、蕲蛇,肌肉萎缩严重者加马钱子、鹿角膏,每日1剂。外浴方:生草乌、干姜各20g,桂枝、伸筋草、川芎、丹参各15g,络石藤、鸡血藤各50g,煎煮药液后待稍凉,加白酒100—200ral,浸浴患肢。结果: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恢复12例,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大部分恢复或仍轻度跛行1l例,症状及功能部分改善者3例,无效2例.”,董士锋用瘫痪丸(马钱子、菟丝子、淫羊藿、川芎、木瓜、制狗脊、丹参、人参、附子、姜黄、蜈蚣、全蝎、天麻、川乌、草乌、络石藤、牛膝、僵蚕、蕲蛇、当归、蜂蜜)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30例,结果7例行走动作恢复正常,12例遗留轻度肢软或跛行或肌肉萎缩,8例略有改善,3例无效。
4.针灸疗法研究 针灸治疗脊髓灰质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根据病情,针药结合,电针治疗等,使疗效更加显著,对减少本病后遗症的发生,使肢体功能尽快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已为临床广泛应用。邱承雄结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小儿麻痹症35例。治疗方法:首选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当日当时患肢开穴,先针之,次选患肢足三里、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环跳、绝骨、丘墟、昆仑、太溪、曲泉等,治疗同时辅以中药内服。结果:基本治愈工5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2例。张建虎等应用针灸等综合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150例。针灸取穴,下肢麻痹穴位分4组轮流进行治疗:①公孙、三阴交、血海、箕门;②内庭、条口、足三里、鹤顶、伏兔;⑧伸脉、绝骨、阳陵泉、风市;④承山、委中、殷门、承扶、秩边、上髂、下髂、腰俞。上肢麻痹取合谷、外关、曲池、肩鹘髁、外俞、风池、劳宫;腹肌麻痹用3--4寸毫针沿腹壁皮下横刺3寸左右;如足内翻则照海透丘墟;足外翻则丘墟透照海穴。早期用平补平泻手法。穴位注射,用ATP、加兰他敏、维生素B,,等交替注射,上肢取肩鹘、肩外俞、风池、外关、曲池;下肢取伏兔、鹤顶、风市、承扶、血海、箕门穴。内服中药,选用补阳还五汤合三妙散加减,每日l剂。以上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间隔2周,再行第2疗程。结果:治愈45例,显效9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顾光应用电排针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1000例。按照辨证归经,循经论治,根据患儿病变部位、经络分布和循行走向,结合麻痹肌肉的分布和功能状态而选择有关经、穴组方。较多采用两组经穴方,第1组为脾胃经穴组,第2组为膀胱、胆经穴组,每日1组,交替使用。并每次还增选用任、督脉经穴2—3个,予以调整阴阳。治疗时间按子午流注纳支(子)法,选脾、胃经气血旺盛的辰、巳两个时辰,施以电排针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间隔1周,再施行下一疗程,3个疗程为1个阶段。两个治疗阶段之间须休息6个月。结果:痊愈360例,显效340例,好转260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96%。C1、、
5.推拿疗法研究 康敏提出运用健脾法推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证属肢体软瘫者。具体手法为:健脾益气手法及在痿软肌肉局部施相应手法(揉、滚、禅、推、拿等法)。健脾益气手法可用:捏脊、补脾经、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足三里等。强调要把捏脊作为必选手法,因为捏脊具有健脾胃、理脏腑、和气血、调阴阳、壮筋骨、强身体的作用。另外根据病情结合平肝顺气、宣肺理气、清胃降火、活血化瘀等手法以达到健脾益气,就能收到满意的疗效。王日生按照“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按摩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①摩腹,以行气通关。②揉胃、拳迭大肠。⑧点阑门、泻建里、调中脘、放带脉、引气归原等以调气通血。④压放双天枢、双冲门穴以荣四末。⑤拨足阳明之经筋,点打脾、胃、肾诸经经线以使萎缩之经筋得以恢复。⑥点穴。内庭、陷谷、行间、太冲、大都、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解溪等清阳明经热。⑦捏脊以调理脾胃,增强饮食。⑧对抗运动以滑利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