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分数,我们的教育还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

写下这篇文章,应该感谢本科毕业于北大、博士毕业于美国麻工理省大学的郑腾飞的系列文章,特别是她的《回到小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未来发展越来越不可预期,社会发展太快了,谁也不清楚未来是什么样子。这种焦虑传递到教育上,就是人们对教育的诉求越来越高,应试教育也越演越烈。当然,客观地讲,我们的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无论是教育的顶层设计,还是教育管理和学校变革,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都是了不起的变革。也正是这种变革,促进了社会发展。只不过仍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人们预期罢了。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我们的教育理念在变,我们的评价标准在变,教育是在向好发展。

承认教育在向好发展,其实也需承认另一个事实,考出好分数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好学生,能培育出大量高分数的学校依然是优质学校。就单从应试教育而论,有很多弊端,但也不尽是错误,有很多评判标准还是非常科学和客观的。就在目前这种教育理念和体制下,单单让学生考上高分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考上高分,也需要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学校管理,健康的学生心理指导,这一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很多学校,很多教师,很多教育管理者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回避一个问题,除了分数,教育还应该给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只有不断追问,对教育有个清晰的理解,我们才可能更从容地面对教育存在的客观问题。

首先,我们已进入了终生学习时代,学习已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学习绝非学生的事情,走出校门,依然需要学习。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何况,社会变革,很可能你学习的热门学科,等到你工作几年之后,可能会面临着倒闭、转岗,这时候,你不学习,能适应社会发展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之后,越来越追求精神自由,这也需要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

学习的媒介越来越多。课本已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学校也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的载体越来越多,学习的资源越来越丰富,只要你愿意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关键是要有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学校教育里面,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努力让孩子成为一直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学习者,而不是靠别人设置好的目标而前进,只有这样,才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不同的探索,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其次,我们要赋予学习以意义感。人活在世上,需要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更需要赋予形式和内容以意义感。只有意义感,才会寻找到自己的目标,才会有追求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和引导孩子了解和认识真实的社会,关注现实中的问题,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变。乔布斯说过“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中国古人有比这更有气势的话,那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有为理想而活着,为他人而活着,才会活出自己的格局和境界。诗人杜甫一生漂泊流离,居无定所,却在寒风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壮丽诗句。一个人,只有不单单为自己而活,才活得有骨气,活得有血性。今天,我们的教育就是太现实了,我们从小计较分数,长大计较金钱,计较房子,计较人的长相和外貌,太在意自己了,从而忽视了除了自我之外,还有广袤的天空,还在芸芸众生。所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族教育,都需要补上理想信念教育这一课,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担当,活着,有一种使命感,活着,应有自己的情怀和担当。

第三,教育还要让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我非常赞同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意义和成就。教育不但等同于生活,还是一种特殊的生活,通过教育,我们的孩子还具有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的种种问题的能力,例如,他们有优秀的品格,有坚毅的态度、乐观的精神,有敢于冒险、懂得感恩的品质,这些品格需要自小树立,终生涵养,这是成长的基石。又如,他们要有科学的思维能力,有感受美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所教给孩子的各种学科背后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不同的环境中才会自信满满,游刃有余,自信满满。

分数是评价的结果,也是评价的手段,好的分数说明孩子达到了某种素养,这本身并没有过错。再往前说一步,即考试也没有什么过错,通过考试可以掌握素养和技能,通过考试可以进入好的高校,得到好的工作岗位,这些都没有错。只是这一路披荆斩棘地走来,我们有了分数,有了名校,有了岗位之后,我们还应该懂得学习,懂得担当,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和乐趣。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除了硬邦邦的分数,还有脉脉温情。有了这种温情,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圆满、自在和幸福。

1801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