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一句话】——张喜奎篇
守拙草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真传一句话】——张喜奎篇 作者:端木文
1,《伤寒论》113方270条证治中,小柴胡汤证治占36条。占比13.3%。 《伤寒论》、《金匮要略》加减衍化方: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后世加减衍化近50首新方:如《通谷伤寒论》的柴胡陷胸汤,《症因脉治》的柴胡清肝饮,《景岳全书》的柴平汤等。 2,小柴胡汤分析。 《伤寒论》原文:小柴胡汤 7味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主药为柴胡,黄芩。 柴胡疏透升散,外解少阳之邪。以开太阳之出路。黄芩降泄胆腑,内清少阳之热。以断阳明之来路。 两药合用,一散一清,一表一里,以和解少阳,清疏少阳内郁之热。 ——佐以半夏,生姜。燥湿,降逆。消痞,止呕。合辛开苦降之功。 ——佐使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益气扶正。和中安内之效。 ——诸药合用,表里同治,寒温并投,补泻同施、正邪兼顾,共收“和解少阳,扶正和胃”之功。使邪去正安,少阳枢机运转。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而成健运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注:濈(ji)然汗出,由内热引起的蒸热汗出,是连绵不断的、一阵接一阵的微汗出。 3,辛开苦降之外,甘调是个重点。和胃很重要,得胃气者生。 4,小柴胡汤证病机9条。 ——1)少阳受邪,胆热内郁证(第96,97,266条)。 要点:何为【邪高痛下】? 此得用五行生克关系来理解。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木在土前,故为邪高。木来乘(克)土,邪在肝胆,反应在脾胃。之谓【邪高痛下】。 若是邪低,则反应在腹中痛。则用小建中汤。 ——2)三阳合病偏于少阳者(第99条)。 ——3)少阳不和,太阴脾虚(第100条)。 要点:何为【阳脉涩,阴脉弦】?阳脉阴脉,不是寸脉尺脉,更不是浮取沉取。而是古脉法的天人地三部脉法。阳脉是人迎脉,阴脉是趺阳脉。 小建中汤者,补脾阴。治腹中急痛。 ——4)热入血室证(第144条和金匮·妇人杂病篇)。 ——5)阳微结证(第148条)。 阴结者,不出汗。宜麻黄附子细辛汤。阳微结,在里则不大便,在外则头汗出。宜小柴胡汤。 ——6)少阳不和,兼阳明胃热(第229,230条)。 ——7)厥阴病向愈,脏邪还腑者(第379条和金匮·呕吐哕下利篇)。 注:哕[yuě],呕吐,气逆:干~(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要点:厥阴证,是肝阳虚证。阳明病,邪在胃肠。乃里热证。少阳病,邪在肝胆胁下。乃里热证。 ——8)伤寒瘥后复发热者(第394条)。 注:瘥[chài],病愈:久病初~。 ——9)黄疸(第231条)。 注: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表现来看,黄疸是指眼睛、皮肤、小便发黄,称为黄疸。从抽血化验来看,黄疸是指血液中的胆红素偏高。 ——总体上看,小柴胡汤证广泛见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 5,少阳病的病位,在肝胆胁下。 常说的“半表半里”是不存在的。或者语有歧义。 (端木文辑录于厦门首届国际经方论坛名师讲座)
收录于话题 #先贤后裔端木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