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说酒
中国人还爱喝茶、喝酒,这和农业有关。茶很文雅,酒很豪放。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尚书・酒诰》:“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喝酒,商周主要喝米酒。汉以来有葡萄酒,是从西域传入。宋以后有白酒,白酒是用谷物酿造的蒸馏酒,酒精含量高。绍兴还有黄酒。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黄藤酒就是黄酒。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说明了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
现在喝酒,时兴喝高度白酒,把借酒撒疯叫“酒文化”。比如五粮液,喝得神魂颠倒,还叫“中庸之道”。广告说了,“中国的五粮液,世界的五粮液”。(中国酒文化,劝酒是陋习,好好一桌饭菜搁着不吃,谁都坐不住,全围桌子转,一圈一圈又一圈,好像圆舞曲,除了起哄,没句正经话。
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于乱”[《论语·乡党》],并没规定喝多少,但他说,喝酒不能喝到“乱”。喝酒喝到口吐白沫、手脚抽筋,那不叫“喝好”,那叫“乱”,商朝就是这么亡的。现在,整顿酒后驾车,根本整不到点上,问题不在马路上,而在饭桌上。这个酒文化应该改造,“大吃二喝”,最好改成“小吃小喝”或“小吃不喝”,人家不愿喝,不要逼。酒不必禁,但劝酒还是免了吧。吃饭就是吃饭,何必把什么事都拿到饭桌上办?)
中国的酒是以谷物酒为主,西方的酒是以葡萄酒和啤酒为主。西方也有谷物酿造的蒸馏酒,但俄国的伏特加,十四世纪才有;英美的威士忌,十五世纪才有,都在中国之后。中国酒的最大特色是用酒曲酿造。曲酒,才是中国特色。
茶,见王褒《僮约》,汉代就有,大盛于唐。
茶、酒和瓷器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西方的酒是放在玻璃瓶里或木桶里,中国的酒是装在瓷瓶、瓷坛或陶瓮里。瓷瓶装酒,才像中国酒。
酒,不但和瓷器有关,也和青铜器有关。
健康的酒文化讲究“礼”,讲究“德”,讲究“节制与优雅”。因为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是一个文明古国,从酒的酿造,储藏,运输,饮用,一直到品鉴,欣赏,赞美,珍爱,多少文人墨客以酒助兴,以酒做雅诗,以酒会友,岂不乐哉!
颓废的酒文化:宣扬奢侈,提倡放纵,催生贪婪。在酒文化给人类带来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沉痛过失和经验教训。历史上有很多因酒亡国丧子的例子,从夏朝的末代君主到商朝的商纣王,到古代罗马帝国直至苏联的解体,都有酒的影子暗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