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明代海防古城,藏在广东这座城市中心!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明代大概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热衷于修筑城墙的朝代,不仅大修长城,还在沿海地区修筑了数以百计的海防卫所,据明初统计沿海共筑卫城和所城181个,下辖堡、寨、墎等达1622处。除此以外,还有众多各地奏准修建的海防城池,这些古城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变迁,如今所剩遗迹已经不多,保存比较完好的更是屈指可数。而能幸运留存至今的,大多是因为地处比较偏僻,躲过了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有这么一座明代海防古城,却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依然保存了约70%左右的城墙,还有城内的一些古建筑,这就是位于汕尾市城区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坎下城。
坎下城就位于汕尾市城区内,所处位置也算市中心区域,属于香洲街道管辖,是广东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海防城池之一。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陈聪建坎下寨,明崇祯九年(1636年),时任礼科都给事、乡贤叶高标向崇祯皇帝奏准建成,1637年建成,所以这座古城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
坎下城是一座不规则的椭圆形城池,城墙原高5.6米,现存3米左右,为双层夹墙,灰沙夯筑,几百年过去了,斑驳的城墙依旧坚固。
坎下城面积也不算小,城内有7.2万平方米,周长1157米,有垛口391个,分别建有东西南北四座门,配防炮78位。
坎下城始建之时,一面倚山,三面环水。北门是山,东、西、南门临海。西门(今西门妈祖庙处)是水门,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梁山水寨,码头在城内。
早在1995年这里已经被列入汕尾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又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坎下城按照明代“所城”建筑配置,原有文衙、武衙、旗薹库、火药库、兵营、盐场使司、內校场等,还有文庙、武庙、民居、书院,巷道井然,进退方便。
如今在古城内,依然住有很多居民,民居经过历代变迁,存有古韵的已经不太多。
坎下城主要还保存着城隍庙、武帝庙和孔子庙三座历史建筑。
都城隍庙看起来有些年代,潮汕风格的手绘门神给古朴的庙宇增添了几分色彩。
武帝庙是坎下城最大的一座庙宇,两条盘龙石柱雕刻精致,气势恢宏。
武帝庙旁有石人石马雕刻,看起来是新刻的,但应该也是复原历史。
在武帝庙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古旧的武帝庙牌匾和残缺的石马雕刻。
坎下城内大多古迹已经不存,特别是在近几十年,破坏严重,几座庙宇能保存至今,也与当地人的信仰比较浓厚有关。
武帝庙前有一对石狮,雄狮有些破损,雌狮下面还带着一只小狮子。
孔子庙在武帝庙前下方,有武庙就要有文庙,而这座孔庙,也是我见过规模最小的孔庙之一。
孔子庙虽小,不影响人们对孔夫子的崇拜之情,说实话,这句话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孔子庙前方,还有一段保存更加原真的城墙,站在城墙上看,这还是一个小小的瓮城。
不管怎么说,这座380多年前的古城,大部分城墙还能保存至今,而且是地处城市中央,不得不说十分难得了。
到了民国初年,海丰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坎下城墙与汕尾港之间铺设了一条小铁路,连接南北交通。
并在坎下城内开设有兵工厂、制币厂等,这一块区域就被称为“城内”,所以现在古城中的街巷都是称为“城内”,而村中汕尾城区内至今也有一条道路叫做“城内路”。
民国年间,又在北门处利用自然地貌建造了坎白公园,周边文人墨客都来此处游玩,所以至今这里留存有很多民国年间的题刻。
到了1925年,彭湃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也曾把城内作为赤卫队的操练场地。
世事变迁,历史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依然不变的是,城内有一处小公园,放学后的学生们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游乐场。
曾经的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如今也就剩下永安门古韵犹存。虽然已不完整,但这座明代古城在城市中心保存了380多年,不得不肯定当地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坎下城虽然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位于城市中心,但知名度相当低,别说省外游客,就是在广东省内,也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座古城,和同为明代海防城池的深圳大鹏所城相比,简直有云泥之别。
我国明代的沿海地区多不设州县,而是设卫所代行州县之职,卫所拥有一片独立政区,管领境内人口和区域。当时设在海陆丰的明朝卫所是碣石卫,下辖平海所、捷胜所和甲子所,驻有五千六百兵员,特别是捷胜所离坎下城并不算太远。
但到了崇祯年间,明末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朝廷估计已经顾不上山高皇帝远的岭南沿海,乱世之下,还需自保,也许是出于这种原因,当地便修建了这座海防城池。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