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僧寒山青年时期考辩(上)

内容提要:唐代诗僧寒山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少年时期、青年游历时期、隐居时期。该文是对寒山青年游历时期的探讨和考证。千余年来文献记载寒山条,大都是“不知何许人也”、“不知其乡里”。作者通过对寒山故里邢台任县双蓬头村的调查走访和考证,根据地方志、碑记及墓志铭及对寒山诗的解读,联系村民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勾勒出了寒山外出游历、参加科考期间的主要活动框架。考据脉络清楚,推论有据。

((原创版权,如需使用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关键词:地方志、青年寒山;寒山诗;游历;科考。

寒山与拾得是两个同乡的历史人物,寒山原名韩山,拾得原名石德。该文在提到寒山的时候,有时也会提到拾得。为了叙述方便,本文一律使用寒山、拾得,即韩山、石德隐居后的称谓。

一、寒山拾得及其故里

邢台任县的留垒、双蓬头,是两个相距3华里的村庄,随着发展,现在两村的民房、工场、店铺已经连在了一起。这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留垒河,即唐之前及宋、元时期的黄河故道〔1〕。寒山的故里在留垒河西岸靠南的双蓬头村,拾得的故里在河东岸靠北的留垒村。这里流传着很多寒山拾得小时候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很神奇,有的则很朴实。这些传说故事主要的内容是说寒山拾得两个孤儿从小相依为命,亲如兄弟,由一块割草、捡柴、玩耍,上学及一块修炼。后来又一块上天“飞升而去”。

因此缘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村人外出或外人常将两村合称为留垒双蓬头。并于明初把他们二人经常走的一条小道命名为“神仙小道”。(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治理海河时,留垒河被改造加宽为海河,“神仙小道”才被毁掉);并相继将村名改做“二仙里”、“故仙里”和“双蓬头”;将双蓬头村东的桥称做“仙里桥”,位于留垒村西的桥称做“和合桥”,将他们上天的地方叫“天口”村。在拾得故里留垒村悟凤庵建了寒山拾得殿,该村杨氏祠堂(留垒村下辖的杨留垒村,即拾得故里)供奉了寒山拾得,并称他们为“呵呵二仙”或“和合二仙”。自明成化年、隆庆年至清康熙年、乾隆年,乃至民国历代《顺德府志》、《任县志》,对此都有一致的记载曰:宪宗元和间,寒山拾得修炼于此,后飞升而去〔2〕。

人们并于明代初年在寒山故里双蓬头村东寒山拾得小时修炼处修建了专门供奉寒山拾得的寺院——天台寺。国内天台寺有多处,唯独该寺是为纪念寒山拾得所建。天台寺的名称来历,古碑记曰“夫天台者山名也”,即是言明寒山后来的归隐处——天台山。天台寺历史悠久,因众多碑刻尚埋在地下,有的被当做桥墩尚未全部出土。据村中老人回忆,寺院占地30多亩,主殿“和合殿”原为二层砖木结构,还有大雄宝殿、伽蓝殿、地藏殿、十八罗汉殿等。寺前清代乾隆四十六年碑有“所可异者,伽蓝诸佛,他寺所同。而和合二仙,此地所独。……独异其跣足蓬头,相顾而笑,忽而见真于斯,忽而脱形于斯。峣峣其傲岸自异,不欲与众僧为伍耶。仰金仙之化身,忽隐忽现,如俗所谓普度世人耶。果尔,则和合一殿,诚堪与诸殿并峙,而碑之撰文,何容已也”等语。其中提到“二仙里”、“和合二仙此地所独”、“呵呵之声,着于诗章(即笑呵呵诗章,当地对寒山诗之称)”等语。

寒山后人一直默默地繁衍并延续至今。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该村一位姓孟的朋友,并通过他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寒山的后人韩先生。韩先生说:“老人们传说下来的都很清楚、很普遍,都知道寒山、拾得是双蓬头、留垒村人。其中寒山就是我们韩家的祖先,原名叫韩山,出走后隐姓埋名,自称'寒山’,我父亲说过:我爷爷的爷爷听他爷爷的爷爷一代代都是这么说的,只可惜我们的家谱在文革时被毁掉了”。

当地人过年的时候有请“神案”的传统,但是集市上没有像韩家这样现成的“神案”,所以,韩家就只好在过年过节换神符时自己用纸写上“供奉高先之神位”的神案。韩先生说:“高先”就是高祖先人的意思,指的就是高祖韩山(寒山)。我奶奶和我母亲都说过,不供什么神仙也得供高先,因为高先就是我们家出的神仙。

这个特殊家庭的特殊习俗,供奉这个特殊的神牌位,跟村里人们的传说也相吻合。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这里就是寒山的故里。

留垒村的石家已经没有后人。村人说,2003年市里领导领着几个日本人来村里认族寻根,因村里没有石姓人家了,且语言不通而失意而返。(该村村支书郭先生说:当时我没在家,回家后别人跟我说了此事)。

一千多年以前的寒山,因为不被正统文化所认可,一直默默无闻的游荡于历史的时空之中。但在民间,在他的故里及其周边地区,他的故事,却一直被人们口耳相传。他的诗被广泛传抄:“凡读我诗者,心中须护净。悭贪继日廉,谄曲登时正。 驱遣除恶业,归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1]〔3〕”。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白话文运动的推动,胡适、郑振铎等人给他戴上了“白话文学先行者”的桂冠。寒山说他的诗[305]:“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令人诧异的是,一千年之后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无名者”,在日本、在美国、在欧洲,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的受欢迎程度,远在我们所公认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之上。这就是人们称谓的唐诗僧寒山或民间与拾得并称“和合二仙”的寒山与拾得。 

二、民间传说故事的解读

程憬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中指出:要了解一个民族的人文史之全貌,无疑的必须熟识一个民族的神话。神话的研究,为研究古代的事物,或一般人文史的不可缺之最初工作,其重要可知〔4〕。

(一)传说故事中所谓的“上天”。其实是寒山小时候在学堂和“带经锄”的勤奋读书,进而得以中举、进士及第的上升过程,给故里人们留下的影像。人们想象着寒山进京参加科考脱离农家,就基本等于“上天了”而留给人们创作故事的想象空间。

(二)、故事中的修炼亦合乎当地的风俗习惯。留垒、双蓬头两村,位于任县与平乡县的交界。秦汉时的平乡为巨鹿郡治,东汉末年,巨鹿郡(今平乡)人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5〕。至今此地甚至周边一带,道观及信奉道教的亦不少。

尤其是有唐一代,李唐宗室自称老子后裔,以皇帝或朝廷敕令建道观,封道长。并要求天下士庶家藏《道德经》。敕建崇玄馆,令生徒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每年随举人例,送名至省,准明经考试〔6〕。这已成为一时之风气。有此历史渊源及当局之提倡,因此,传说中寒山拾得在少年时期曾跟随道士修炼,不但是可信的,而且是合情合理的。历代《顺德府志》、《任县志》对此记载说“双蓬头,一名寒山,一名拾得,具修炼之县之东陲,后而悟道超升,有笑呵呵诗章(当地称谓寒山诗)传世”〔7〕。

三、举人寒山

寒山出生于德宗李适建中四年(783)〔8〕。唐德宗贞元八年(789),寒山6岁时与拾得一起被家人送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9〕。在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私塾教育期间,寒山不但各门功课学的很好,其中书法、诗赋都是他的最爱,成绩自然更加突出。

由于寒山的聪明颖悟,学习勤奋,在学堂里受到先生的器重和不断的称赞。几年以后,先生感到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了,于是就让他寻找别的先生或在家里自学。寒山诗说的“并无人教我[289]”,正是这段时期之后读书学习的回忆。

寒山回家后,让先生和家人帮助自己找来很多书籍,白天“带经锄[111]”,晚上“握锥〔10〕”读,累了、困了,就到外面练习剑术或拳脚。这样,“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不但学业上突飞猛进,通过锻炼,几年以后,已经成长为“身体极棱棱”的强壮小伙子了。

寒山诗中的“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111]”,非为说贫,而是言苦读,寒山正是在这种刻苦学业和自我锤炼之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

寒山通过多年的苦读,学识水平在同龄人中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程度,在关于他的传说中被人们称之为神童。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在邢州(邢台古称邢州)、县两级考试中,15岁的寒山轻而易举的中举〔11〕,并即将进京参加科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大概就是寒山当时的祈望心情吧。望着寒山意气风发的神态,父母双双过世后,一直辛勤持家的兄长和亲友这时为他举行了婚姻大典。

四、进士寒山

寒山成婚不久,就开始着手准备进京科考之事。为寒山进京,淳厚质朴的兄长为他备好了充足的钱粮,寒山满载着家人的希望,亲友的叮嘱,肩背书箱腰佩剑,踌躇满志的踏上了前去京城的漫漫长路。

唐代的科考制度,分常科、制科两种,制科为“特科”,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常科每年举行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常科是取得出身资格的考试,考中以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官。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一为乡贡。“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12〕。乡贡,经州县考试合格,因随州县进贡物品解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名,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13〕。

寒山属于“乡贡”生,当年的冬天便要去“尚书省”报到。以备来年的春闱。初出家门的寒山,或许想看看30多年前安史之乱留下的痕迹;或许想看看几年前河北、河南乱军对天下造成的伤害。但毕竟现在天下暂时得到安定。他或许想翻过横亘八百里的太行山直驱长安;或许他也想看看家门口自小相伴的黄河到底来自何处,于是他经邯郸,到郑州,过洛阳,直指京城。所经之处,他看到一些纨绔子弟“骝马珊瑚鞭,驱驰洛阳道[47]”的奢靡,这在他的心里引起一丝不安。寒山一路上目睹了河洛一带安史战乱之后的破败萧条至今尚未恢复。其时又遭逢关中大旱,禾苗枯萎,百业萧条,民生凋敝,小小年纪就知道为民生而忧虑了。此时朝廷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后,雄心已然消失殆尽。捉襟见肘的唐德宗无计可施,只得沿用祖上延续下来的政治策略——敕绘凌烟阁增加功臣画像人数,以表彰和激励将相臣子效忠皇上,为国争功〔14〕。寒山以凌霄阁暗指凌烟阁对此进行了委婉的讽刺:“[122]浪造凌霄阁,虚登百尺楼。养生仍夭命,诵读讵封侯”。

此时,德宗皇帝将禁军交给宦官掌管,纲纪不肃,阉人奸佞乱政,周边战乱纷纷。乱极思治的时候,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一些有识之士试图在拯救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十年寒窗,非同一般,寒山怀抱着美好的希望,凭着所学的经、史、仪礼,诗、赋文章,“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六艺尽皆通”,盼望着一举成名为国效劳。

寒山到京后,“即至省,皆疏名列到,结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员外郎试之〔15〕”。寒山在尚书省报到、出示解状(地方官符推荐证明)、填写履历、户籍、出具保结、即获得参考资格。当然他们这一科还有可能参加过觐见之仪。之后便是等待明年春天的考试。

寒山是个开朗善良的人,来京不久,便在士子同学之间交了几个相得的朋友,诗词也有了一些名气。春风得意,豪迈张扬,正像李白“少年行”说所描写的那样: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平陵是指汉昭帝刘弗之陵。此处就在长安之郊,咸阳之侧。这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士民来说倒没什么,自小生活在华北平原黄河岸边的寒山,千里之遥来到这繁华兴盛陌生之地,自是感到无比的新奇、新鲜、兴奋。每逢闲暇之时,他便邀上几位好友,到平陵游玩一番。寒山诗[101]:“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正是描述来此地游玩时的情境。

唐代的科考制度,明经、进士二科,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所谓明经,是指熟悉儒家经典而言。进士科,则再加策问。只有通过了进士科,才算是跃上了龙门。德宗贞元十五年(799),16岁的寒山与千余名众士子自带水、炭、烛、食,早早来到贡院门口等待。经过三场考试,寒山顺利考中——进士及第〔16〕。

五、“曾经四五选”的科考之路

唐代要进入官场,还要经过吏部的关试,关试一般三年一期。德宗贞元十七年(801),18岁进士及第的寒山恰逢吏部铨选的关试〔17〕,关试在吏部南院考试。做为唐代官员的选官制度,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18〕。

寒山的自信来源于这选官四项标准自思都没有问题。可是没想到,一路顺风的寒山铨选一选就落榜了,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出仕之路从此就画上了句号,此后虽经十年左右的“四五选”,书、判及言三项自是挑不出瑕疵,因为“囊里无青蚨”,没有送礼行贿,每次都遭到考官百般刁难。寒山通过关节打问考试结果。难道说“择人四法”中的“身”不合格吗?身体不够丰伟么?选官被问得支支吾吾,只是倚仗权势,吹毛求疵,真是“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寒山为此发出一声无奈的长叹。身有瘢痕何须觅,体无羽毛何由钻!〔19〕

随着四五次铨选,且屡考不中,比初次参考的学子年龄见长,那些十几岁的年轻学子看到寒山如此的失意潦倒,不免有些轻视于他,一些无状之人便有嘲笑和挖苦。寒山答诗道:“笑我田舍儿,头颊底絷涩。巾子未曾高,腰带长时急(诗185)”。只是考场黑暗,贿赂公行,“非是不及时,无钱趂不及。一日有钱财,浮图顶上立(诗185)”。

德宗在位26年的时间,其中晚期之后,政局混乱,据《旧唐书》记载“先是,贡举猥滥,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20〕”。由此可见,寒山选官落第的真实原因是考场黑暗,考官索贿不成,故意挑剔而已。

此时是德宗李适贞元末(785——805)。李适这个皇帝,有名的爱财。据《资治通鉴·唐记五十》记载:给陆贽送礼遭拒的一些官员,心怀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竟然反映到皇帝那里。唐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21〕。为上爱之,下必仿效。考官们索贿受贿也在“情理之中”了。“徒劳说三史,浪自看五经。筮遭连蹇卦,生主虚危星[80]”,万般无奈失望之余,寒山每次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考试:“必也关天命,今冬更试看。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

待续(二)

(0)

相关推荐

  • 关于寒山寺的历史,不仅枫桥夜泊,你的误读可能还有很多

    导语:走马看花的打卡是对旅行最大的浪费,行走的意义在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穿越千年的庙门,看透历史背后的沧桑起落,知道来处,知晓归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

  • 科举落败后的他们,会如何开创自己的新天地

    作者:陌游常乐 高考是无数学子11年苦读之后的必走之路,也是普通孩子改变命运的一条道路,在古代科举承托着相同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考上科举便是鲤鱼跃龙门,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还可以一展宏图.古人常说人生四大 ...

  • 诗鬼李贺才华横溢,为何终生不能考科举

    ​李贺是李唐宗室,乃是李渊叔父大郑王李亮的后裔,本就是远支宗室,传到李贺这一代,家道早已没落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宗室血脉给李贺带来的荣誉感,李贺自小也心怀远大抱负,发奋读书,以备他日考取功名重振门楣. ...

  • 唐诗僧寒山青年时期考辩(二)

    六.最后的努力与解脱 (一).胥吏寒山. 自德宗贞元十七年(801),至宪宗李纯八年(813),从18岁到30岁的寒山一直为铨选而努力,寒山寄于希望的每一个"下一次",皆因贪腐之风 ...

  • 唐诗僧寒山隐居地及时间考

    内容提要:史料大多记载唐诗僧寒山隐居于天台寒石山的寒岩,因记载的大而化之,缺乏对隐居地的详细描述,故有论者提出寒山曾在"翠屏山"隐居三十年后才迁移到寒岩.亦有论者根据对寒山诗的研究 ...

  • 唐诗僧寒山与拾得故里考

    内容提要:唐诗僧寒山与拾得生活年代.身世.故里之谜,给国内.港台.东南亚等地区及日.美.韩等国的寒山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困惑,人们在研究中进行的的猜想.推断,又出现了很多相互的矛盾或对寒山诗的误读误 ...

  • 唐诗僧寒山生平考证

    内容摘要:最早记载唐代诗僧寒山的,一是<寒山子诗集>前的闾丘胤序中说"不知何许人也",且不言年代,二是杜光庭的<仙传拾遗>中说"不知其名氏.大历中 ...

  • 唐诗僧寒山少年经历考证

    寒山与拾得是两个同乡的历史人物,该文在提到寒山的时候,有时也会提到拾得,寒山隐居前原名韩山,拾得隐居前原名石德,本文一律以寒山拾得称之. 一.故事传说中的寒山拾得 严振非先生在<寒山子身世考&g ...

  • 易经:当你有这3种感觉时,就是上道了

    <易经>运用之实战篇:当你有这3种感觉时,就是上道了. <易经>的门户,为乾.坤两卦,代表纯阳和纯阴.64卦,除去乾坤两卦,其余62卦,皆是阴和阳互变,而得出来的卦象. < ...

  • 两度被送进疯人院,然而发病时在报纸上的涂鸦,也价值上百万

    刻苦的惠惠关注2021-05-05 23:24大图模式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的是相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当一些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得不到大家的理解时,他就被会当成"神经"不正常的&q ...

  • 《西湖诗词54篇》春暖花香,岁稔时康。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杭州市区西部,景区总面积49平方千米,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 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 ...

  • 收好老祖宗留下来的7把救命钥匙,告诉家人朋友,危急时能用上!

    刘老师开示 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公众号 导读:中医不是慢郎中,在紧急情况下,尝试着按压.揉捏一些穴位,关键时刻或许会争取更多的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