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装,你有多少知识是从读经典中得来的
我有一位朋友,他有一个癖好,碰到人就讲他喜欢读书,而且专挑经典说,总说他一年能读几百本,可不知怎么我觉得他越读思维越混乱,总喜欢和别人抬杠,你说煤球是黑的,他马上梗着脖子过来跟你说雪是白的啊,然后就开始引经据典的和你理论,让人无语。
尽管我觉得这个朋友的思路有点“妈瞪、妈瞪”的轴,可我在心里还是挺佩服他的,毕竟人家在读经典,我怎么就老读不进去呢,别说读原文,就是中文也是读上几页就呼呼地睡着了。
我骂自己没出息,一次又一次向经典发起进攻,可最后的结果呢,是书架子上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越摆越多,可我读不进去的坏毛病一点没改,我只能在心里边对自己说:幸亏我没读经典,不然我也跟那位朋友一样“妈瞪”了,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我在写《黄昏亮起一盏灯》这本书的时候,曾采访过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刘瑜老师,她讲了一句话可真让我心里“咯噔”了,她说: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经典,装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经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是我们的功力真的不够,要么是它本身真的没什么。
这话如果是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嘴里说出来,我觉着他这是嫉妒知识,多少有点酸葡萄心理,但饱读诗书而且是我非常敬佩的著名学者刘瑜老师这样说,那就真需要一点智慧和勇气了。
为什么有的经典,其实真的没什么呢?
一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典,遥远的过去发生的事情,当时可能轰动一时,形成一些观点,有人把它写成书,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发生的事情都被人们遗忘了,今天的时代已经变成古人根本想象不出的程度,这个时候你去读古人的事,能有多大用处不好说,看不懂也是正常的。
第二就是有的经典著作翻译起来似乎不是很准确。
我还认识另外一位朋友,他后半生唯一的嗜好和宏愿就是重译一些最著名的经典著作,有一次我到他家去做客,他跟我说:很多经典的翻译是很不准确的,有的意思都是错的,还有的经典不是从作者的原版文字翻译过来的,而是从其他的国家的文字再译成中文,这中间有多少地方是南辕北辙就说不清楚了。
我在这丝毫没有看不起经典的意思,对于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永远是尊重和仰慕,先哲圣贤留下了的知识遗产,我们也要继承,但是,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扩展自己知识的边界,还是为了要炫耀自己有学问,如果是前者,那我们就在当代所有的学习工具中,挑出对自己最有用的几种,去不断丰富自己,如果是为了向别人吹牛,那用经典来忽悠是最有效的,因为人容易高看古人的知识,而小瞧身边的切身经验。
最后,还是引用刘瑜老师的一句话来结尾,“书是学习的工具,不是装饰品。”这话好像是马克思说的吧,我糊涂了.....
都是些心里话和大家分享,今天送给大家的彩蛋是我写的《黄昏亮起一盏灯》这本书 ,书里详细介绍了刘瑜老师如何谈读书的。
保持一份好心情是成本很高的,经风祝你好心情。如果您有更新的观点,我期待着您的留言,我们多多交流,互为良师,共为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