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他的书法是这样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像

全图是这里

乾隆帝曾高兴地对大臣们说:“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清史稿·阮元传》)意思就是说:“想不到我年过八十还得到阮元这样的人才。

阮元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出任两广总督,先后在广东任粤督九年,六次兼署广东巡抚。阮元对广东的文化教育建设有很大贡献。他主修的《广东通志》334卷,是现存广东省志中较为完备的一部,被称为“阮志”。他在广东的另一建树,就是倡办学海堂。

他在《学海堂集序》中说:“昔者何邵公学无不通,进退忠直,聿有学海之意,与康成并举。”(《揅经室续集》卷四)原来是借用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的典故,以“学海堂”为学校名,是希望培养忠直而又有学术成就的人才。

学海堂建于越秀山麓,风景秀丽,阮元于同一篇文章说:“越秀山峙广州城北,越王台故址也。山半石岩,古木荫翳,绿榕红棉,交柯接叶,辟莱数丈,学海堂名焉。”确是一个理想的读书地方。

学海堂先后延聘著名学者吴兰修、林伯桐、曾钊等为学长,近代著名学者陈澧、桂文灿、文廷式、梁启超等,都是学海堂培养出来的高材生。

金石专家

前人赞阮元“身经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

精于金石,尊碑仰帖,著有《中州金石记》,特别是《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两部著作,力倡宗法北碑,此观念对晚清书坛影响深远,同时也奠定了其在书法史上的一流理论家地位。

在碑学自金农导始,至邓石如、伊秉绶而灿烂的实践过程中,对碑学的认识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更未提到理论的高度,难以与二王体系相颉颃。而阮元以学问家客串书法家的姿态,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大转折:

澄清了传统的两大内涵:一是二王为首的帖学体系,一是汉魏碑版、石刻的北碑体系。且明确指出,学习北碑一系才是学习真正的古法。脱却古法,一片俗媚。

将汉晋墓志、山野碑崖提高到书法的层面,并加以赞尚,使向为文人不齿的民间书法并入书法传统,为后人的取法找到了一个新的亮点,这将兆示着一种新的伟大书法实践运动——也即他所预示的北碑必兴:“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袆欤!”

指明了帖碑之长短,辨别碑帖之渊流,为其后的书法发展明确了方向—— “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在阮元家庙即将开放之际,阮元第六代孙阮锡安先生向记者透露,在英国伦敦发现了一幅珍贵的阮元画像,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幅阮元身着官服的画像,当时阮元任两广总督。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名誉研究员魏白蒂先生作了考证,这幅画像由英国的阿姆斯顿爵士所拥有,后来一直藏于私人之手,直至现身拍卖场所。

在画像的反面,有阿姆斯顿的亲笔手书:这是一位官居一品的大人画像。1821年他任广东省和广州城的总督。总督姓阮——人们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英明、果敢、强硬的官员。

阮元《石画记》

魏白蒂先生在《从伦敦出现的阮元画像谈鸦片战争前后广东之中英关系》中介绍:“阮元是清朝中期最富盛名的学者和大臣。在他被派驻广州全权处理洋务之前,业已具备处理海防事务中棘手问题的丰富经验。他可以直接上奏皇帝或朝廷中枢。他为人正直,无可指责。

在两广总督任上头尾十年,他的官方收入总计白银195250两。他是一个朝廷十分信任的清官,也很可能是阿姆斯顿一生之中遇到的声誉最隆之人。”

据我市研究阮元的专家王章涛先生介绍,这幅画像不是现存最早的,在扬州博物馆里还藏有一幅阮元在早先做浙江巡抚时的画像,不过其他发现的都是晚清时期的阮元画像。

阮锡安认为这幅画像更具威仪和儒雅之风,不像着便服的画像亲和。

阮元《石画记》底稿(选页)

  阮元工诗文、精鉴赏,善书法,亦作花鸟。阮元在任云、贵总督时,曾在许多具有天然图画的各色大理石上题识,后来曾编《石画记》一书,书有刻本传世。这里介绍的是《石画记》一书的底稿,舟斋收藏。底稿大小不一,达一百多张,大者如一页稿纸,小者仅火柴盒大小,纸张质量也是不一,可见是阮元灵感一到,随手写来。字体以行书为主,也有隶书、篆书、楷书,反映了阮元书法的多种面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