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艺术团

我母亲年轻时喜欢哼哼唱唱,但我印象里也就限于《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之类的革命歌曲。她的嗓门比较尖锐,所以,唱的歌难说好听,也只能是“喜欢”。退休之后,她被宣传部的《南通日报》发行站请去做了两天会计,而后就处于闲散无事可做的状态了。恰恰在这时,有退休人士拉起一班人马,成立了老年艺术团,我母亲不知怎么的,干着干着就干上了艺术团的团长。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倾向于原来的老团长知难而退,是老年艺术团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我母亲自告奋勇干上这活儿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老年艺术团是一个民间组织,无依无傍,根本就没有资金来源,演出所需道具都只能靠临时借用。我就记得他们一次排练莲枪舞,需要的莲枪就是我母亲向我们学校临时借用的——我们学校那时的幼师班曾经参加市里组织的活动,莲枪舞是她们的保留节目,因此,学校有几十杆莲枪。这些莲枪是我母亲用自行车亲自推回去的。而这时候的她,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
没有多少艺术细胞——她参加老年艺术团的那些年,我从没有看她登台表演过任何节目,为什么热衷于老年艺术?很大程度上我以为不过是她在圆年轻时“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而一直未果的梦。就我所知,她一直试图加入组织,甚至于在退休留用,因为突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处于半昏迷状态、生命尚未脱离危险的时候,单位领导去看望她,她还再次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当然,她这要求后来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所以,直到过世,她还是基本群众一个。
我母亲为什么积极要求进步?或者说她对政治到底有多少了解,我以为是很值得怀疑的。但有一点我以为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作为她这个年龄的人,其人生之旅中的很长一段路程,是跟共和国政治运动迭起,人人讲政治、讲路线、讲斗争的那段历史是高度重叠的。而在那段时期,经过了无数次大会小会的教育、无数“政治报告”的学习、无数英模人物的感染,人的头脑变得纯化,组织意识被唤醒,是普遍现象——换句话说,对组织没有感情,也无意加入,在那年代就是思想落后的一种表现,是要受到严厉批评和教育的。
在这样的背景或者说氛围之下,一个人即便是榆木脑袋,是不是也可能变得活泛一些?对政治本来一点也提不起兴致也丝毫不感兴趣,但是,当他看到政治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荣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况,赢得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的时候,是不是可能心有所动?即便不是心有所动,被潮流所推拥、被泥沙所裹挟,自觉不自觉地往前走,大概也总是有可能的吧?
但是,做过几年的老年艺术团长,由古稀之年逐渐走向耄耋之年之后,我发现我母亲的思维稍有改变:她对政治不再那么高度热情,而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对我们也时常这样叮嘱:还是少些说是道非吧,是也好,非也好,作为小老百姓评价它干什么?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才是硬道理,家庭、家人、自身的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0)

相关推荐